
英國巴克萊銀行2005年發表的關于英國不同資產類別市場表現的研究報告表明,作為資產的藝術品市場是在經濟高成長和高通脹的時候表現最佳;在經濟高成長、低通脹期間次之;在經濟低成長和高通脹期間最差。如果這個結論具有普遍性,那么我們由此就可以知道前段時間中國藝術品市場突飛猛進的原因何在。
2012年中國經濟走勢并不明朗,壞消息比比皆是。而在藝術市場上,大家對經濟形勢及藝術品價格走勢的高信心度是支撐市場行情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我們每月的藝術市場信心度調查結果顯示:受經濟環境的影響,調查參與者對市場的信心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雖然上漲聲仍占主流,只能說明大部分人對藝術品市場還是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事實上,接近尾聲的秋季大拍傳遞了同樣的信息:中國藝術品進入了一個調整期。
與2011年春拍的張揚相比,秋拍顯然更理性更謹慎。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藝術品成為了財富階層和機構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新面孔、新錢大量涌入,只買最貴的作品,并且出手兇猛,迅速抬高某些市場價格。再加上藝術品投資基金的強力參與,使涉足藝術品投資的人數越來越多,而新介入的這個群體多由來自金融、房產、能源等高利潤領域的人群組成。也就是說,中國藝術品市場于短期之內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規模得到空前擴張,但是與此相應的市場體系和機制并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觀,“抗風險”的能力也未能有所強化。
中國藝術品市場是看上去很美,但快進快出的市場運作,對發展中的藝術品市場傷害很大,“短平快”的市場投機并不利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長遠與可持續發展。
其實,調整永遠是好事!其一,藝術市場并不是沒有錢,而是花錢變得謹慎了。在每個樂觀的高潮之后都會造成賣家期望值過高。所以成就了各種流拍、觀望的結果。“此前一兩年藝術品市場呈現出的‘錢多人傻’、‘逢拍品就舉牌’等現象太過瘋狂,是到了對急功近利之舉進行反思的時候了。”(王定乾語)
其二,市場也不是真的到了寒氣逼人的地步。11月13日,盡管與春拍相較有所差距,但作為市場風向標的中國嘉德“大觀”夜場總成交額依然高達10.73億元人民幣,并創下不少紀錄。其中,齊白石、王翚都再過億元大關,傅抱石及黃賓虹均創出畫家的最高拍賣紀錄。這說明,精品永遠是抗跌的王牌。也只有精品抗跌了,市場才能穩入性價比時代。
事實上,對于收藏家來說,或許現在這個稍稍有點冷的市場才有買入的機會,因為大部分熱錢最為擅長的一件事就是“跑得快”,而對藏家來說,顯然買對了、買合適了更重要。所以,市場的機會永遠存在,而市場的收益永遠只給有耐心的人。有耐心的人,煩請翻閱本期專題《2011秋拍十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