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意識形狀”到“意識行動”,沒頂公司對意識的思考又深入了一步。正如此次“意識行動”的展覽前言中說到的:沒頂公司的作品將圍繞“行動”這一不斷強調的概念展開,為觀者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欣賞藝術品的方式,拓展了“物”存在的可能性,同時也重新定義了觀看的權利關系。
聽起來有些故弄玄虛?記者在現場也有同樣的感受。在2011年11月12日上海香格納畫廊“意識行動”的開幕展上,沒頂公司為觀眾帶來了四組全新的“意識”作品:行為與裝置相結合的展覽同名作品《意識行動》、大型雕塑“神”系列、兩組由繩索捆綁的仿真人雕塑組成的裝置“玩”系列以及根據拍攝自上海、貴州赤貧家庭照片繪畫的“獵物”古典油畫系列,同時現場還表演了沒頂公司上半年推出的“意識形狀”健身操。
將四組完全不搭的作品放在同一個展覽中,對于眾多意識尚未“啟蒙”的觀眾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關鍵詞:“產生”
自2009年沒頂公司創立以來,創立者徐震與“沒頂”這一品牌的身份關系就一直是藝術圈中的熱議話題,2010年在長征空間舉辦的展覽“不要把信仰掛在墻上”便引起不小的爭議,而“意識形狀”開幕后不久,CIGE(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上沒頂公司與陳冠希的合作又成為當屆博覽會的噱頭之一。可能針對沒頂公司的理解,大都是從身份、商業、生產等幾個方面展開,但沒頂公司的重點是針對問題研究的不可封閉性,對理解方式的不限制性進行工作,并強調一種能產生事實的態度和方法。關鍵詞是“產生”而非“生產”。
由此,這場名為意識行動的展覽產生了。
作為“意識形狀”的延續,“意識行動”繼續挑戰“思想”和“行動”之間的不協調關系,在展覽同名作品《意識行動》中,作品只能從白色立方體中拋起的那一瞬間才能被觀眾看見,在這件作品里藝術品不再需要被看清楚,利用藝術在觀眾大腦里殘留的認識印象,欣賞的是一種思維,檢驗的是觀眾自身對當代藝術的“認知方式”。因此,當一件件作品被工人從場地中央的白色立方體中扔出時,眾多圍觀的記者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作品扔出的瞬間,試圖拍出一張清晰的照片,遺憾的是,很多人都沒有捕捉成功。在之后的展覽中,很多觀眾也對此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意識行動這個作品好像什么也看不見?看不清楚怎么辦?沒頂公司的回應則是:難道其他的作品我們都看清了嗎?面對這個作品,其實你體驗的是自己對于當代藝術的經驗,是對每個個體自身的認知方式的檢驗。
而這只是對觀眾的意識考驗的開始。
關鍵詞:偏見 嘲諷
在展覽前被牢牢包裹好的第二組作品隨后現身,是根據虐戀行為中“皮繩愉虐綁”而創作的裝置—《玩》,此組作品是由“捆綁棉繩”在展廳里捆綁懸吊起硅膠翻制的真人大小的仿真黑人雕塑。第一眼看去,這些黑人雕塑都是非洲婦女的形象,然而在隨后的展覽中,沒頂公司的工作人員解釋道:仔細看看,那些玩性虐游戲的雕塑其實也并不是完整的黑人,她們都是按照東方女性的體型塑造的。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預先帶著某種文化慣性在“觀看”。這也正是徐震所說的“偏見”,他以黑人婦女為例,這件名為《玩》的雕塑原型其實是荒木經惟攝影里接受性虐的東方女人。
剩余的兩組作品則陳列在另一個展廳中,分別是“神”與“獵物”系列。這組大型海綿雕塑與“玩”系列都是以一種文化偏見的視角制造一種觀看和認知層面上的不協調。
新作品“神”系列帶有明顯的嘲諷意味,一個個頂天立地的偌大造物者形象占據著展廳空間,這些作品的靈感都是從各個國家的宗教信仰中演化而來,然而卻采用廉價的海綿制作。有些雕塑初看是某個經典造型,比如改造自埃及獅身人面像的《蟲身人面像》、名叫《Marx》的一對“夫妻神”形象;另一些則是意義的轉換,比如《神的臀》,不過是三夾板制成的一面鼓;而另一件名為《游戲》的神,貌似是舉著雙手的恐怖分子,仔細觀察,腦袋上套著的是牛皮,身上的色彩則是情趣低溫蠟。
與之相配合,展覽現場一位女子還鋪著瑜伽墊正兒八經做著“操”。這套《意識形狀》操是沒頂公司根據全世界不同宗教、文化的經典動作編排出的“心靈健身操”,探究文明的融合和沖突以及其對身體的影響。這也使整個展場呈現出一種詭異的氣氛,仿佛是一場嘲諷,對人們的思維、觀念的慣性進行挑戰,也是對藝術體制本身的挑戰。此外,如果說“玩”中的人物高難度的姿勢和《意識形狀》健身操中的動作只是不謀而合,那么大型雕塑《神》則直接取材于這套健身操中傳統造型的動作了。沒頂公司在香格納畫廊的一角擺上了介紹《意識形狀》健身操中每一個動作的由來的手工圖錄,190頁的內容幾乎涵蓋了世界上大部分宗教的教義姿勢—比如藏傳佛教的朝拜、基督教的耶穌受難等等。徐震把這本冊子稱為是意識形狀博物館的母本,他希望以后能有一個載體把這些符號體系承載、流動起來。
關鍵詞:貧窮
在展廳的盡頭,“獵物”系列靜靜的掛在墻上,作為沒頂公司此次為觀眾帶來的最為與眾不同的作品,“獵物”系列以傳統油畫的方式繪下了中國鄉村“窮人家庭”的景象,而直到作品被“富有的收藏家”買下掛在家里墻壁上,整個作品才算最終完成。
這組體現赤貧家庭的“獵物”繪畫系列,是根據沒頂公司派出的攝制組深入上海郊縣與貴州山區等地尋訪收集拍攝的照片并應用古典油畫技法的再度呈現。在每幅畫旁邊都注明了詳盡的拍攝住址,這組作品旨在將“破舊”迷戀的美學趣味上加入一種道德元素,形成一種審美與道德認知的不協調,反諷藝術與貧窮之間的美學關系。從作品所追求的最終“完整”來看,沒頂想要表達的是“捕獲獵物的過程”,同時也為了滿足人們對古典的情懷以及對“窮”美學的追求。
縱觀整個名為“意識行動”的展覽,按照徐震的話說,從2009年沒頂開張以來,對意識的考察一直是公司創作的重心,很多作品是關于“觀看的誤解”。而此次展覽各部分作品之間的必然聯系則是:“意識行動”、“玩”、“神”和“獵物”都從不同角度和行動、行為有關,而驅使這種行為的,則是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