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孝萱
被譽為“張恨水文學研究最佳學者”的她從臺北轉戰北京,先后擔任了漢雅軒畫廊、藝術北京、合藝典藏等多家藝術機構的重要職務,現為北京邦文當代藝術投資有限公司學術研究部總監。著有《藝術收藏投資的70個問題》等書。
在各種論壇上、面對媒體采訪時與所寫的關于藝術品金融化的文章中,我從來就旗幟鮮明地表示對文交所拆分藝術品上市一事完全不看好。雖然各方質疑聲很大,甚至被媒體解讀為“文交所亂象”,但國家卻始終沒有明確的政策指示。
直到11月國務院終于發布了《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除依法設立的證券交易所或國務院批準的從事金融產品交易的交易場所外,任何交易場所均不得進行“權益等額拆分”、“集中競價”、“持續掛牌交易”、“T+0實時交易”、“人數不限”等交易。這些限制措施全是直接沖著文交所藝術品份額化交易這類模式來的。文交所通過拆分交易來炒作導致價格暴漲,然后又肆意修改交易規則,引發價格暴跌,讓投資人退市無門。此文一出,表示這種資產包份額化交易模式已被官方正式否定,此路不通了。
此前,對于由天津文交所首創的此種模式,天津市知識產權局長何志敏還認為這是天津文交所的創新成果,應該受到保護。天津市政府副秘書長陳宗勝也表示,天津文交所的金融創新是國務院批準濱海新區金融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試點之一。說這些話的地方官員顯然并不了解藝術品市場及其規律。創新,不一定是合理和合法的。
藝術品為何不宜拆分交易?
第一,此種交易完全脫離了藝術市場的內在供需鏈條。漲跌的原因與市場規律的供需關系無關,只是以進場交易人數的多寡自漲自跌。所以,同一件藝術品,在拍賣公司和文交所會出現同品不同價的怪現象。也就是說文交所上市藝術品的交易與價格并不受常規藝術市場的調控,與之完全無關;第二,這種模式的定價策略與作品選擇標準根本不考慮現有的市場價值與學術價值,一味飆高,造成學術價值與交易價格的嚴重背離,那就更成為笑話一樁。一個從不在主流視野的藝術家,可以超越各大師一拍上億,這也是件不可思議的怪事;第三,此交易模式既然與藝術市場供需規律和藝術價值認知都無關系,那么此模式的標的物可以用任何物品替代。一個杯子、一樽花瓶、一件衣服,包裝個故事就可以自行定價上拍了。這樣的投資無疑是極其危險的。
這是一場擊鼓傳花的金錢游戲,文交所只是一個把藝術與文化當幌子的賭場。經過政府的出面干涉,此事看來會沉寂一段時間。其實,不做份額化交易,文交所可以做文化產權與資產股權拆分等其他交易,可發揮的空間還是很大。藝術基金是另一種集資的方式,既能降低購買門檻,又能避免上述這些問題,未來必會成為藝術品金融化趨勢的主力,而中國特色的文交所怪現象,也就會慢慢沉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