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考評作為檢驗績效管理效率的一個重要手段,體現的是政府部門公共管理理念的革新,反映的是社會各界對政府責任及效率的新需求。它以績效為本,以服務質量和社會公眾需求的滿足水平為第一評價標準,蘊涵了公共責任和服務對象至上的管理信條。鑒于此,近年來廣西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秉承“真抓實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理念,以提升服務、改善民生、提高群眾的幸福指數為核心動力,上下聯動,團結一致,全面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績效考評任務,真正惠及廣大群眾,實現了績效考評應有的價值。
一、強化改善民生意識,承領任務不還價
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承擔的考評指標全部屬于民生領域,涉及各行各業、各個群體和各個階層,承載著市委市政府推進北海市社會事業進步的重要使命,體現著推進北海實施三年跨越發展工程的階段性成果,寄托著全市160多萬居民和外來置業務工人員的急切企盼,關系到北海的對外形象和投資環境,關系到北海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因此,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領受、分解、落實績效考評指標時,始終做到不討價還價。
一是商定指標從高,不向上級部門討價還價。鑒于北海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中的特殊地位和發展現狀,自治區在對北海市下達年度事業發展規劃時,都抱有“就高不就低、就繁不就簡、從難不從易”的期望。市委市政府在年度決策部署中,也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承擔的工作進行戰略性、全局性規劃。因此,在協商指標、領受任務時,沒有理由討價還價,即使在部分重大任務如鐵山港新農保試點項目、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實施等任務下達很急的情況下,不叫苦,不打折,并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各項任務如期完成。
二是分解指標從緊,不與承擔單位討價還價。每年承擔的考評指標都具有點多、線長、面廣和時間緊、要求高的特點,通常需要十幾甚至二十幾個市直部門和一縣三區政府共同承擔,同步推進。因此,上級績效考評任務一旦確定,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主動負起牽頭、協調之責,在前期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按“四定”要求,以責任狀的形式,將任務層層分解到位。對推進過程中部分單位提出的轉辦、減壓等問題,不糾結、不改變、不折騰。即使個別單位真正出現難以克服的困難,也是將其放在全市的大局中通盤考慮、綜合評估、整體應對,絕不輕意更改。這樣,既防止了負面的“連鎖反應”,又及時產生責任共擔、榮辱同背的“捆綁效應”。
三是落實指標從快,不找客觀原因討價還價。近兩年,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承擔的績效考評項目一直面臨“三大頑疾”:其一,部分企業為節約成本,想方設法逃避繳納各類社會保險基金;其二,農村勞動者對轉移就業培訓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普遍不愿參加培訓;其三,企業招工難與群眾就業難的矛盾突出。這“三大頑疾”始終制約著參保擴面人數、社?;鹫骼U數、就業指數的提升。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等不靠,帶著感情,帶著決心,及時找知名企業做“龍頭”,找黨員干部樹“引領”,找勞資雙方解“疙瘩”,一次次形成以點帶面、一呼百應的工作局面,帶動一項又一項指標實現突破。
二、強化學用政策意識,盤活空間促增值
深入學習政策,認真落實政策,強化執行政策,用活用足政策,順應民意,改進民生,一直是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努力方向。因此,在考評項目工作推進上,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充分利用政策空間,極力實現增值效應。
一是堅持政策學習制度化,確?!敖^對值”。近兩年,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以及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系列政策為重點,認真落實每季度1~2次中心組學習制度、每月2次“科長大講堂”制度、業務會前半小時學習制度等,強力推動干部職工系統學習政策,全面把握政策;同時,通過“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民營企業服務周”等系列活動,向廣大群眾宣傳政策,“倒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者加強自學,確保大家在“絕對”不違反政策的原則下開展工作,為考評項目安全實施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是堅持政策研究實踐化,實現“增加值”。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堅持把政策研究作為一項日常工作來開展,并充分用活政策空間,鍛造一把又一把破解工作難題的“金鑰匙”。如在實施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項目上,原來政策確定的每月375元的待遇偏低,被征地農民沒有參保的積極性,工作推進困難。對此,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不斷研究其他地市的做法,積極向自治區尋求政策空間,將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待遇視同城鎮職工待遇來實施,有效調動了被征地農民參保的積極性,使考評項目加速推進。又如,為全面完成人才工作任務,2011年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會同市委組織部一道,力推《關于服務北海三年跨越發展工程 大力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實施意見》出臺,按照該《意見》,北海市今年上半年為近年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審核發放安家補貼573.36萬元,為人才工作向縱深推進打下堅實的政策基礎。
三是堅持政策運用靈活化,提升“附加值”。用活用足用好政策,努力將其運用效果發揮到極致,是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推進績效考評工作中追求的另一個目標。如在醫療保險方面,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充分利用自治區出臺的有關政策,以最優的選擇、上限的標準,出臺《北海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門診統籌暫行辦法》,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住院報銷比例和基本醫保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充分調動了群眾參保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如在就業方面,極力用足就業培訓扶持政策,與有關部門密切合作,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品牌培訓”,全面助推培訓任務的完成。
三、強化延伸責任意識,找準問題抓“倒追”
鑒于考評項目幾乎涉及所有人群,時時處處都牽動著社會的神經,每項工作的進展情況都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和輿論環境。因此,對發現的隱患或問題,無論是產生于過去、現在或可預見的將來,均實施責任延伸,問題“倒追”。
一是認真研判形勢變化,以“急”的行動追趕時間。注重研判形勢變化,評估其對民生事業的影響,是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一直奉行的工作指導原則。因此,在落實績效考評項目中,我們已習慣通過研判形勢搶回一些時間優勢。如這兩年,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對企業調研時明顯感到,原來在北海市并不突出的企業招工難現象已是不爭的現實,處理不好,將對北海市的就業工作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此,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只爭朝夕、必打勝仗的姿態,由主管領導親自掛帥,每年組織20多個工作組下農村,跑社區,發傳單,掛橫幅,召開20場以上的務工座談會,引導群眾就地就業。與此同時,組織各大園區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集體赴全國各地參加“人力資源爭奪戰”,“搶”來一批批人力,在緩解企業用工難問題的同時,又為完成年度城市新增就業指標任務夯實了基礎。
二是善于抓住突出問題,以“嚴”的態勢追查責任。在績效考評項目推進過程中,北海市也出現過一些不良傾向,如個別單位在某些工作中宣傳滯后、協調不暢、牽頭不力,在一定程度上誤了時間、誤了事;還有個別人員辦事拖沓、影響大局等。對以上問題,均按照《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等規章制度,視情采取督查組現場督導、業務科室專人跟辦、分管領導點名約談、紀檢監察機構上門調查等手段追查責任,強化執行。
三是正確對待歷史遺案,以“敢”的作風追補漏洞。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過去承擔的一些項目中,或因當初政策制約難辦,或因當時工作不細已辦,致使矛盾現在凸顯,問題現在發生,如企業欠繳保險費問題、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藥店不按要求履行協議問題等,如處理不好,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年度工作推進,甚至制約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開展。對此,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敢于面對、敢于較真、敢于打破常規,最終在“歷史遺案”的處理上,修正了一批偏差,填補了一批漏洞,讓上級肯定、群眾滿意。
四、強化創新服務意識,打破瓶頸求效應
打破工作瓶頸,創新服務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是加強績效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方面,我們探究了多種途徑,取得了較好成效。
一是搭建網絡促發展。近兩年,根據部分工作機構各自為陣、信息不暢的現象,對工作網絡進行再評估、再優化,產生了新的工作合力:第一,構建了以市縣(區)人力資源市場為龍頭,以鄉鎮(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為支撐,以村級(社區)服務平臺為基點的城鄉一體化就業服務網絡。第二,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失業人員技能就業、就業困難群體技能安置、微型企業主技能升級等聯訓網絡。第三,積極與財政、工商、稅收、金融等部門加強溝通對接,進一步完善了政策扶持服務網絡和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網絡。第四,主動在區內職業院校、市內用人單位之間搭建了畢業生定向輸送網絡。
二是強化監管促安穩。第一,在基金管理方面,實施“邀查”制度,多次邀請上級業務部門以及財政、審計、銀行等部門,對基金管理、經費收支流轉等環節進行專業化的查訪指導;同時設立社會保險稽核機構,對駐市企事業單位開展繳費基數地毯式稽核,發現隱患和苗頭,及時進行通報和責令整改,促進了社?;鸢踩\行。第二,在促進就業方面,全面啟動失業預警監測制度,進一步加強失業風險防范。第三,在職工維權方面,加力整治非法用工、查處拖欠克扣勞動者工資和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等行為,以務實的維權行為,優化了工作環境。
三是優化窗口促效能。根據部分項目存在的“分片受理,報批分開”問題,對窗口服務進行創新。第一,使窗口繼續前移。即在市縣(區)兩級社??冃Э荚u項目整體進駐政務服務窗口的同時,將人事代理、就業培訓登記、勞動技能鑒定、資格證書發放、職業介紹等業務以“條塊”的形式納入相關窗口,實現了辦事集約化。第二,對窗口充分授權。就是全面賦予服務窗口行政審批事項申請的受理決定權、承辦件的審批權、承諾件的調處權、辦理結果的送達權、行政審批事項的應訴代理權,進一步提高了辦結時效性。
對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來說,績效考評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工作,也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全系統將在今后的考評工作中,不斷學習理論練內功,把準政策定方向,深入群眾聽呼聲,緊跟上限定標準,將政府人社部門的公共管理服務職能發揮至最大化,繼續扎實有效地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作者系中共廣西北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兼),北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