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行的工(公)傷保障制度有兩種,一種是指以國務院頒布的《工傷保險條例》為依據、以企業和事業單位為主體的工傷保險保障制度;一種是以國務院《軍人撫恤優待條理》及民政部《傷殘撫恤管理辦法》為依據、以軍人警察和國家機關參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為主體的因公負傷保障制度。上述兩種不同的工(公)傷保險制度,有人稱之為“雙軌制”。在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是繼續實行“雙軌制”,還是合并為“單軌制”,引發了社會和國家機關單位人員的關注和熱議。
為了解廣西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公)傷保障現狀,探討廣西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公)傷保障制度設計,不斷完善廣西工傷保險政策,課題組對自治區本級及部分市縣國家機關及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科教文衛等財政撥款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工(公)傷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并提出了對策。
一、機關事業單位工(公)傷保障發展的歷史
“工傷”是國際上通用術語,1921年和1964年國際勞工大會公約定義為:由工作引起并在工作過程中發生的事故傷害和職業病傷害。
工傷保險,又稱為職業傷害保險,是指通過社會統籌的辦法,集中用人單位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建立工傷保險基金,對勞動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遭受意外傷害或職業病,并由此造成死亡、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時,給予勞動者及其家屬法定的醫療救治以及必要的經濟補償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工傷保險是工業化過程中社會保障發展史上最早出現的一個社會保險險種,是社會保險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建立工傷保險制度的國家,大多數建立了國家機關公傷保險體系。
(一)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公傷優待撫恤制度
“公傷”是“因公而傷亡”的縮稱,是指國家的工作人員因國家公共事務所遭受的傷害或死亡。長期以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公傷”人員參照優待撫恤制度的規定辦理。
我國因公犧牲和優待撫恤制度則源于1950年12月政務院批準、內務部公布的《革命烈士家屬革命軍人家屬優待暫行條例》、《革命殘廢軍人優待撫恤暫行條例》、《革命軍人犧牲、病故褒恤暫行條例》及《民兵民工傷亡撫恤暫行條例》,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受傷后的優待撫恤制度由此演變而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上述法規進行了補充和完善,2004年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了《軍人撫恤優待條例》(國務院 中央軍事委員會令第413號),1997年民政部頒布的《傷殘撫恤管理暫行辦法》,2007年民政部頒布了《傷殘撫恤管理辦法》(民政部令第34號),實施對象擴大到國家機關和參公管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建立了殘疾等級評定制度,規范和完善了傷殘證件和檔案管理、傷殘撫恤關系轉移和撫恤金發放等制度,同時期待遇有所提高。但其傷殘審批、證件和待遇發放由民政部門負責、發生費用一直由財政供給為特征的優待撫恤制度的基本性質沒有改變。
(二)企業職工工傷保險制度
起源于1951年政務院頒布實施的《勞動保險條例》,它以企業及其職工為主要實施對象,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及工傷待遇費用均由企業負擔的制度,這一時期的工傷保險以經濟補償為主; 2011年施行的《工傷保險條例》,擴大了實施對象,將事業單位及其職工納入了工傷保險統籌管理范圍,其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及工傷待遇費用也由企業用人單位負擔轉變為均由社會保險部門負責承擔,這一時期的工傷保險也由過去以經濟補償為主,轉變為以預防、補償和康復為一體的工傷保險制度和體系。《工傷保險條例》的頒布和實施,標志工傷保險制度由國家行政部門具體負責的社會統籌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建立機關事業單位工傷保險制度的意義
(一)深化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推進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制度,順應了深化改革與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一是法制的需要,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必須有完善的法制和規范的保障,要使機關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制度實現有法可依,《社會保險法》和《工傷保險條例》就是法制保障的依據。二是化解風險的需要,社會保險實行的是大數法則,通過大數法則來化解風險,實現風險共擔,機關事業單位也存在因工作出現傷害或職業病,迫切需要參加工傷保險來化解風險。三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需要,隨著改革的深化,政府職能的轉變,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優勝劣汰,人才的優化組合,都離不開工傷保險制度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保障和支撐。
(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是完善社會體系的必然要求
上個世紀50年代起,以政務院頒布的《勞動保險條例》為標志,在企業職工建立了跟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單位責任保障為特征的工傷保險制度,1996年原勞動保障部實施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在企業職工中開展了社會統籌為特征的試點,這個時期的工傷保險覆蓋范圍只在企業職工,《勞動合同法》的頒布,機關事業單位的聘用人員,逐步納入了工傷保險覆蓋范圍,隨著《社會保險法》和新修訂《工傷保險條例》的頒布,工傷保險制度必須要實現職業人群的全覆蓋,所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納入工傷保險的覆蓋范圍的工作也迫在眉睫。
(三) 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工作,是依法保障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
長期以來,廣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傷后的權益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一是體制不順,多頭管理,導致多個部門進行管理或者出現管理的“真空”地帶;二是政策不明確,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傷保險制度沒有專門統一的法律法規,法律效力較低和法律救濟途徑缺位,影響了公正性和公平性。三是待遇項目和標準差別比較大。工傷保險制度的許多項目是公傷撫恤待遇所沒有的,人為地拉大了勞動者之間的待遇差,沒有體現勞動者之間的公平性。四是待遇支付渠道單一。工作人員受傷后僅靠財政補助,在我國分級財政體制下,一旦當地財政困難,工傷人員的待遇難以落實。五是“一個單位,兩種待遇”的尷尬。即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在編工作人員和招用聘用的工勤人員之間在工傷保險待遇上存在著不同的待遇。在實踐中,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在編工作人員工傷保險待遇往往比聘用的工勤人員差,特別是財政支付能力較差的地區。所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參加工傷保險,是依法保障和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
(四)建立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制度是現實要求
隨著《社會保險法》和新修訂《工傷保險條例》的頒布實施,工傷保險制度逐步實現職業人群的全覆蓋勢在必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納入工傷保險覆蓋范圍迫在眉睫。近幾年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公)傷工作人員上訪人數明顯增加,反映出的問題日益復雜化和尖銳化。因此,盡快制定出臺廣西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參加工傷保險的政策,規范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工傷認定主體、認定程序、勞動能力鑒定標準和工傷保險待遇等,把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同其他職業人群一樣納入工傷保險的制度范圍成為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縱觀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隨著《工傷保險條例》的實施,企業工傷保險制度進入法制軌道,確保了企業職工的工傷權益。但是廣西目前公務員工(公)傷補償制度卻仍囿于零散的政策和法規,缺乏系統性和獨立性。也正因為此,公務員工傷補償權益的實現過程同時因涉及不同的部門,部分公務員因公傷殘出現工(公)傷認定申請無法認定、工傷醫療費用無處開支、傷殘等級無法鑒定、工(公)傷待遇無法落實等尷尬的局面。同時,企業職工和公務員工傷待遇的差距過大,企業職工和公務員在遭受相同程度職業傷害時卻不能得到同等的經濟補償。
約翰·羅爾斯在其《正義論》中強調“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美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他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他們不正義就必須被改造或廢除”。在同一個國家或地區,其每位國民理應平等和共同享有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醫療保障等方面的權利和待遇,這不僅是在追求公平的平等待遇,更是國民待遇的應有之義。同樣,社會保障的國民待遇要求國民能夠平等和共同享有社會保障權利,全體國民無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都應該平等享有社會保障權利。
因此,從我國現實國情來看,與企業職工工傷保險銜接是公務員工(公)傷的必然選擇。這樣既保證了公務員工(公)傷補償有法可依,又能明確管理架構,保障公務員與企業職工之間社會保障國民待遇的公平。
三、廣西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因工(公)傷亡基本情況
(一)廣西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公)傷統計數據分析
對廣西國家機關事業單位254059名工作人員調查統計顯示,2005—2009年五年間,因工(公)傷亡人數共計1571人,占調查對象總數的0.62%。
因工(公)受傷的情形,因工作原因1021人;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375人;患職業病40人;其他原因185人。
國家機關及事業單位相關工作人員工(公)傷情形表
[\\工作原因\\上下班交通事故\\患職業病\\其他原因\\人數\\1021人\\375人\\40人\\135人\\比例\\65%\\23.9%\\2.54%\\8.6%\\]
傷殘等級中,一至四級112人;五至六級28人;七至十級52人;無等級1192人;因工死亡187人。
國家機關及事業單位相關工作人員傷殘等級表
[ \\因公死亡\\一至四級\\五至六級\\七至十級\\無等級\\人數\\187人\\112人\\28人\\52人\\1192人\\比例\\11.9%\\7.13%\\1.78%\\3.3%\\75.87%\\]
(二)廣西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公)傷特點
一是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受傷發生率較低。2005—2009年五年間,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工(公)傷為0.12%。其中,公安系統最高,教育系統最低。
二是因交通事故受傷(亡)的比例排在第二位,傷亡比例較高。全區各地的統計數據顯示,有近1/4的工(公)亡是因交通事故受傷(亡)。
三是部分人員受傷后沒有進行傷殘等級評定。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受傷后大多數沒有進行相應的傷殘等級評定。
四是工(公)傷受傷率呈上升趨勢。目前廣西工(公)傷受傷率呈上升趨勢,近幾年來工傷認定申請遞增均在10 %左右。視同工傷的申報人數增加比例較大。
五是廣西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受傷后的待遇項目和待遇標準規定不一致,部分待遇資金落實不到位。雖然規定了部分待遇項目和標準,但要通過財政補助形式才能落實。
六是機關事業工作人員工傷后極少出現行政復議或行政訟訴情況,也沒有相關的行政復議或行政訟訴規定和程序,多數采取以信訪形式進行訴求。
七是繳費方式和數額不統一。如廣西某系統參加保險繳費的費率達七種,工傷保險繳費費率0.6%~2%不等,有的按照每人每年15元來繳費。
四、工傷保險制度和因公負傷制度的比較
(一)從政策和制度上看,工傷保險制度法律層次高、覆蓋人群廣、體系較完善
一是從法律層次看,工傷保險制度其主要依據是《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及自治區頒發的工傷保險條例實施辦法。《工傷保險條例》為工傷保險的專門法規,而國家機關及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沒有制定工(公)傷專門的法規,僅靠部門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作為政策依據。二是從覆蓋范圍看,《工傷保險條例》覆蓋的人群為我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等,而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公傷優待撫恤制度實施的對象為國家機關及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三是從體系看,《工傷保險條例》在工傷保險基金、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保險待遇和監督管理等方面均有嚴格而明確的規定,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公傷優待撫恤制度則較為單一。四是從資金來源上看,《工傷保險條例》明確規定由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個人不須繳納工傷保險費,而機關事業單位及其人員是否繳費及資金來源上均沒有規定。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及其法律救濟途徑《工傷保險條例》均有明確規定,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公傷優待撫恤制度則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
(二)從待遇項目上看,工傷保險待遇項目較為完整規范,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公傷優待撫恤制度在部分項目上待遇較高
《工傷保險條例》有工傷治療醫藥費及其住院期間待遇、按月領取的傷殘津貼(相當于工資性質)、配置輔助性器具費用、護理費,醫療補助金和就業補助金、供養親屬補助金等待遇,《傷殘撫恤管理辦法》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工亡待遇,《傷殘撫恤管理辦法》也有類似的規定,且待遇比《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要高。由于公務員和企業職工因適用不同的因工(公)傷殘法律法規,從而在享受工傷待遇方面存在著較大差別。
(三)從實踐效果來看,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的程序不一,工傷待遇的項目和水平不一,既不規范,也容易引發攀比和矛盾
一是從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看,《工傷保險條例》對工傷認定的規定較為規范和完善,從工傷認定申請、行政部門作出認定決定到當事人不服進行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都有明確的規定,勞動能力鑒定根據在工傷認定后才能進行。《傷殘撫恤管理辦法》則規定提交致殘經過和醫療終結后的診斷證明即可進行殘疾等級評定。二是從待遇看,《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項目和待遇明確具體,并規定可以從基金中支付,而《傷殘撫恤管理辦法》在規定上不明確。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廣西各地機關單位工作人員的工(公)傷待遇水平不一,既不規范,也容易引發攀比和矛盾。以因工死亡的待遇為例,由于區域不同,支付渠道、支付金額大大不同。2006年,廣西某系統機關單位同年有三名工作人員因工死亡,因工作單位分屬不同的市縣,出現了三種工亡待遇結果。G市的工作人員,一次性工亡撫恤金為10萬元(由本系統支付)。G市某城區的工作人員,一次性工亡撫恤金5萬元(由城區政法委系統支付)。另一名在H縣的工作人員,一次性工亡撫恤金為本人生前40個月工資(由縣民政局支付)。
(四)從新政策看,上述兩種制度應予以規范
2012年廣西轉發《國家民政部、財政部、人社部關于國家機關因公犧牲工作人員撫恤待遇的通知》,其主要內容為因公犧牲的國家機關公務員一次性工亡撫恤金標準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本人生前40個月基本工資。在因工(公)死亡的待遇上,工傷保險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公傷優待撫恤制度又拉大了差距。
(五)從統計數據看,企業傷亡率高于機關事業單位
這次統計顯示,2005—2009年廣西機關事業單位因工(公)傷亡人數共計1732人,工傷率約為14人/萬人,而同期廣西企業工傷率約為46人/萬人。從統計數據看,企業工傷率遠遠高于機關事業單位,因此,機關事業單位繳費費率應該低于企業繳費費率。
五、廣西機關事業單位工傷保險制度發展的現狀
(一)參照《工傷保險條例》的制度
1.桂林市將所有機關事業單位的全部職工納入工傷保險模式。2001年桂林市出臺了《桂林市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傷保險暫行辦法》,規定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必須參加工傷保險,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傷后,經認定工傷,鑒定工傷傷殘等級后不僅可以在工傷保險基金中報銷全額工傷醫療費用,還可以按規定領取一次性傷殘撫恤金和享受康復治療等待遇。
2.北海市將政法系統干警納入工傷保險管理模式。2008 年,北海市將政法干警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解除政法干警后顧之憂,加大對政法干警因公致殘(傷亡)的保障力度,北海市將風險程度較高的政法系統干警納入工傷保險管理,在廣西和全國率先探索建立政法干警工傷保險制度,但此制度因種種原因只執行了一年。
3.中區直駐邕國家機關、參照國家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參加工傷保險的工作思路。從2009年起,廣西開始醞釀推進自治區本級機關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2010年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與自治區政法系統五家單位以及教科文衛等單位主管部門,調研廣西機關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因公傷亡的現狀和存在問題。草擬了《中區直駐邕國家機關、參照國家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因公負傷有關問題的通知》,按照《社會保險法》和新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對自治區本級機關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進行了探索。主要思路是:①中區直駐邕國家機關、參照國家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參照《工傷保險條例》和按本通知的規定參加自治區本級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工作人員繳納工傷保險費,工作人員個人不繳費。②用人單位繳費基數為本單位工作人員工資總額,繳費費率為0.5%。自治區財政撥款的用人單位所需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列入自治區財政當年預算,從自治區直屬駐邕單位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費中直接劃入自治區本級工傷保險基金。③用人單位工作人員因公負傷的確認、勞動能力鑒定、待遇標準等參照《工傷保險條例》(2010年修訂)、《廣西壯族自治區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自治區人民政府令2006年第18號)有關規定執行。④工作人員傷殘等級達到1~4級的,其工資由用人單位按原渠道發放(應發工資額低于工傷津貼標準的,差額部分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5~10級的,其工傷保險待遇由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按《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予以支付。⑤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的,工傷的工作人員應當先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第三人承擔的民事賠償標準低于工傷保險待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二)公傷優待撫恤制度
廣西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公傷優待撫恤制度主要是由民政部門實施。國家機關和參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因公負傷的傷殘評定,依據2004年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軍人撫恤優待條例》(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令第413號)、2004年民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和總后勤部《關于印發〈軍人殘疾等級評定標準〉(試行)的通知》和2007年民政部頒布的《傷殘撫恤管理辦法》。民政部門對國家機關和參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因公負傷的確認,主要是由單位申請并經主管部門審核后,報民政部門予以確認并發放相關待遇。國家機關公務員和參公事業單位有傷殘等級的工作人員可以按月領取補助傷殘補助金。即按評殘標準的1~10級,每年分別補助28690~3190元不等的殘疾撫恤金。
六、廣西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公)傷保險存在的問題
一是政策法規滯后,各地做法不一。由于目前國家和自治區沒有統一的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公)傷保險相關政策,廣西部分市自行制定的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公)傷保險政策,由于是多年前制定的,政策上明顯滯后。
二是工(公)傷待遇不能得到較好保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發生工(公)傷后,由于沒有納入工傷保險的覆蓋范圍,致使其工(公)傷保險待遇,特別是工傷醫療費、輔助性器具和康復等費用沒有支付渠道,待遇保障較差。
三是國家機關及事業單位工傷人員其治療期間所有費用均由單位或個人墊支,加重了用人單位和職工的負擔。廣西部分市縣規定,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工傷人員住院治療期間產生的所有費用,由單位或個人先墊支,治療終結后,再到相關部門報銷上述醫療費用。有些人員受傷治療費要墊支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時間有的要1—2年,給單位和個人都造成很大的經濟壓力。
七、推進廣西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的思路和對策
(一)準確把握好機關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制度的原則
根據《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應注意以下幾個原則:一是保障水平跟我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二是倡導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原則。三是切實維護和保障職工醫療救治、勞動能力鑒定、工傷待遇的基本權益的原則。四是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原則。五是實行無責任補償原則。六是新老政策如何平穩過渡的原則。
(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需要明確的問題
一要明確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待遇支付的管理主體。必須要明確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待遇支付等各環節的管理主體是人社部門還是民政部門。二要明確工傷認定的范圍。按照《社會保險法》和《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來明確機關事業單位認定工傷、視同工傷的范圍(這個范圍不能與企業的認定范圍相差過大)。三要明確傷殘等級的標準。原來機關事業單位傷殘人員是按《軍人撫恤條例》和《傷殘等級管理辦法》規定的傷殘標準執行的,當他們納入工傷保險制度后,必須按照工傷保險的《勞動能力鑒定標準》來執行。四要明確具體待遇的標準。國家機關和參公事業單位工傷人員的醫療待遇、傷殘待遇、配置輔助性器具等待遇要明確(要與工傷保險待遇銜接)。五要明確經費的渠道。機關事業單位納入工傷保險后,單位繳費的費用從何來,工傷保險基金如何支付待遇等應予以明確。六要明確法律救濟的渠道。當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的工傷問題出現爭議的時候,需在制度中明確是否進行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
(三)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制度需要把握的主要環節
一是參保繳費環節:機關事業單位如何為全體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財政部門如何列入財政預算來保證明確資金來源、費率的確定等。二是工傷認定環節:如何規范工傷認定申請的時間、范圍和程序等環節。三是勞動能力鑒定環節:這是工傷保險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必要條件,要明確鑒定機構,以及明確鑒定的方法和標準。四是待遇的支付和享受環節:工傷保險待遇包括醫療待遇、傷殘待遇、工亡待遇。五是監督管理環節,包括預結算監督、財務管理等。六是責任追究環節。
(四)整合推進廣西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的措施
一是盡快制定出臺統一的國家機關和參公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的相關政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七十七條規定:“國家建立公務員保險制度,保障公務員在退休、患病、工傷、生育、失業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公務員因公致殘的,享受國家規定的傷殘待遇。公務員因公犧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其親屬享受國家規定的撫恤和優待。”在社會各行業領域工作的人們,均屬于社會主義勞動者,在民主、權利、義務方面應當是統一地位,因此要盡快建立統一適用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讓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與企業勞動者一樣享受工傷保險中的同等權益。二是要盡快做好銜接工作,確保平穩過渡。建議兩種制度待遇的銜接采取就高不就低,實行不雙重享受和支付待遇的原則較為合理。這樣不違背現行工傷保險制度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公傷優待撫恤制度,減少和平衡了兩種制度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最大限度維護了工傷人員的合法權益。確保工傷保險和民政撫恤兩種制度的平穩過渡。三要明確工傷保險經費渠道。明確參加工傷保險的經費渠道,國家機關、參公事業單位,其應繳工傷保險費由同級財政負責解決。國家機關、參公事業單位在編制年度經費預算時充分考慮社會保險費的納入。四是要解決好經費來源。對于自治區本級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參加工傷保險的辦法,可以對照原自治區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財政廳《自治區直屬駐邕單位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暫行規定》(桂勞社發〔2002〕28號)的有關規定,將中區直駐邕國家機關、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所需繳納的工傷保險費列入自治區財政當年預算,從自治區直屬駐邕單位國家公務員醫療補助費中按0.5%的費率劃入自治區本級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四是妥善解決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前的受傷人員工傷待遇問題。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原工傷人員,其待遇不一,形成了機關和事業單位的“老工傷”問題。將來在制訂和完善國家機關和參公事業單位參加工傷保險政策過程中,要考慮把這部分人群納入工傷保險范圍。
(課題組成員:蔣明紅、雷震、陳堃、程挺干、金于華、唐紅、吳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