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企業或事業單位在改革過程中都有逐步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和聘用高層管理人員的重大問題,其核心工作之一就不得不提上議事日程,即如何聘用和管理CEO。那么,CEO要擁有什么職業素養與品質就很值得探討。
其實,CEO就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的縮寫,通常譯作“首席執行官”,亦譯作“行政總裁”,其含義的實質是指適應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改革后公司聘用的首席執行人,最初出現于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企業治理改革時。
所謂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最簡單的表述應是股東會和董事會、CEO、監事會分設而按照既有的法定規則運行的一種公司經營管理體制。董事會既是公司的經營決策機構,也是股東會的常設權力機構。董事會向股東會負責;而CEO向董事會負責,通常也是董事會成員。
在較大的公司里,基于公司權力制衡機制和有效分工等多方面的因素考慮,董事長通常不兼任CEO,而CEO聘用職業經理人來擔綱;但在較小的公司里,基于節省人力成本、提高決策與執行效率等多方面的因素考慮,董事長也會兼任CEO。在公司內,CEO擁有執行經營管理的權力,關鍵詞是執行(Executive),不能說完全沒有決策功能,但肯定不是終極或最高的決策。
大致而言,CEO的主要職責是:①依據董事會的決定,對公司的一切重大經營運作事項進行計劃、組織與安排;②參與董事會的決策,執行董事會的決議;③主持公司的日常業務活動;④對外簽訂合同或處理業務;⑤向董事會提議任免或任免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⑥定期向董事會報告業務情況,提交年度報告。
從實踐與發展的角度理解,基于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規定的CEO職責,CEO必須擁有與之相適應的職業品質。而公益性組織或非營利性組織,如我國的事業單位問題,也存在董事會或理事會的問題,也有CEO及CEO職業品質的問題。筆者在咨詢實踐的基礎上認為,CEO須有一些基本的職業素養和重要的職業品質,可具體概括為10個方面的內容:
1.誠信度。即有忠誠心與信譽度,忠誠于股東利益和董事會的決策,忠誠于國家法律、政府規定、公司規則和自身對公司的承諾,并在歷史上沒有什么負面或不良的記錄或傳聞。
2.責任感。即有責任心與安全意識,遇事不推諉,有勇氣去擔當責任,能理性應對風險,確保公司經營管理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狀態下有序進行。
3.判斷力。即遇事有判斷力和基本的戰略分析能力,善于從眾多的不同意見或建議中選擇正確的意見或有益的建議,并在本公司所在領域有一定的職業預見性和職業悟性,亦即職業敏銳性。
4.條理性。即工作勤奮、踏實,思維清晰,做事條理清楚,遇急事不慌不亂,能沉著應對并處理好涉及公司的突發事件或危機事件。
5.懂行規。即俗稱懂行,熟悉所在領域的行規或是本領域的行家里手。作為公司的領導,對技術領域的事務要會、要懂,但不一定事事都要親自去做。
6.會經營。即懂經營、善管理,熟悉本領域的市場運作規律與運行方式、經營思想、管理要領和必要的管理技能。
7.合作性。即有跨文化意識,善于交流溝通、協商談判和與人相處,能傾聽不同意見,有團隊合作精神,并有良好或較為強大的人脈關系。
8.應變力。即能果斷處事,遇事不拖拉;善于在原有事物的基礎上,注入自身獨特的和新型的思維與主意,善于組織研發新技術、新商品甚至是塑造新的商業模式與發展方式;富有創造力和創新性,能不斷地更新觀念,秉著打破常規的態度與思維,能梳理出公司新的發展方向與業務領域。
9.敢挑戰。即能清楚知曉經營風險;敢于在多變的和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應對挑戰和參與市場競爭,善于捕捉發展機遇;在激烈的商戰中清楚知道什么時候為公司利益而說“No”,什么時候說“Yes”。
10.有魅力。即善于表達與演說,言行之中充滿信心,并積極上進;形象大氣而不猥瑣,有一定的個人魅力與影響力;善于引領和塑造符合公司戰略目標的組織文化。
要特別注意的是:①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用人當用其長處。因此,作為公司,要清楚自身所需CEO必須具備的職業品德和不可或缺的職業品性是什么。對不同的公司來說,因其所在行業、規模、成長階段、文化特點、董事長行為作風及要求的不同,對CEO的職業品質需要也是不完全一樣的。②人的有些品質是更多地傾向于先天性的,如誠信、魅力、悟性、責任感等;有些品質更多地是傾向于后天培養的,如懂行、經營等。當然應該說,相當層次的專業教育或職業培訓,都有助于CEO養成良好的職業品質,但這種職業養成都不是在短時期內就能夠完成或達到目標的。因此,一方面國際上很多著名的CEO都是接受過工商管理的專業教育,另一方面CEO的實踐經驗又非常重要,這樣一來,CEO肯定就成為人才資源中的稀缺資源而價格(即報酬)較高,甚至極高。③公司可根據自身的實際經驗積累與戰略發展需要,增減其職業品質的條目或調整其順序,并進行必要的細化和闡述;而不同的研究者或咨詢專家也會有不同的概括或分類辦法。④公益性或非營利性或公共性的服務組織,其CEO要有奉獻公益性或非營利性或公共性事業的精神、理念與意識。
(作者系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電子政務與績效管理研究室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