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王崇你好:
前幾天偶爾在書店買了一本《女報》,就冒昧地寫信給你了,不知道你能不能幫到我。我是兩個女兒的媽媽,但是我每天都在自責中度過。我的脾氣不好,看到大女兒總是不滿意,很容易張口就罵,罵人的功夫好像……我也說不出來,而且在我的眼里看不到大女兒的任何優(yōu)點,除了她長相漂亮點。比如她走路總是駝著背,我看到就想罵她;不愛整理自己的東西;做事不負責任,不細心;總是摔壞東西;不肯吃飯……更重要的是她沒有一點點主張,我說什么她就做什么,根本不會反抗一點點,就像個可憐蟲。但事后什么都忘了,壞習慣和她說萬遍也不會改……還有很多很多,總之太多了。
我一直認為是不是我自身的問題,我天天自責是我不夠耐心,是我不先做好自己,沒有好好地和她說。但是一開始,我總是好好地對她說的,可是沒用啊。煩煩煩。能幫幫我嗎?
王崇回復:
好問題將引向好答案,非常感謝你,你的問題將讓我們有機會學習:
1.如何問問題?
2.如何面對生活的提問?
我在《女報》的專欄已經(jīng)有10個月了。在這不長的時間里,我與很多讀者一起學習,一起探討。看上去,我們是在討論“兒童教育”問題,但其實我們是在很認真地向生活提問。我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專欄的,我也沒有更多的機會了解那些寫信給我的讀者。但是,我很清楚我的目標:我希望透過我的寫作,與大家互動,能幫助大家更了解兒童,更了解自己。同時,我希望可以借著每一期的文章幫助大家更有覺察,成為更負責任的人。更負責任的意思是為自己的行為、感受、想法和渴望負責。我們很多人都是很負責的人,我們答應了別人的事,我們會非常盡力地辦到,這是我們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有多少人為自己情緒和感受負責呢?當我們無法掌管我們的情緒,我們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主導權了。我們會經(jīng)常生氣,感受不到喜悅。也許最終,我們會生病。已經(jīng)有大量的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疾病和心理的關系,這已經(jīng)不是什么秘密了。所以,看看我們的選擇,我們希望自己過什么樣的生活,成為什么樣的人。
首先,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問問題。
從這位媽媽的來信,可以引出完全不同的兩個問題,而這兩個問題將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很不同。比如,她可以問:我的大女兒走路總是駝著背,不愛整理自己的東西,做事不負責任,不細心,總是摔壞東西,不肯吃飯……更重要的是她沒有一點點主張,我說什么她就做什么,根本不會反抗一點點,就像個可憐蟲,但事后什么都忘了,壞習慣和她說萬遍也不會改……有什么辦法讓她改變嗎?
她也可以這樣問:我對我的大女兒有很多期待,所以經(jīng)常失望生氣,經(jīng)常指責她。我為此很自責,同時看到她的行為也很焦慮和生氣。我要如何處理我的自責和生氣?
看到了嗎?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想改變孩子,第二個問題想改變自己。
我可以非常負責地告訴大家,我還沒有看到一個人成功地改變他人的。但是,我確實看到不少人因為改變自己,進而改變了外部環(huán)境和他人。改變一定先來自內(nèi)部。
如果我們問對問題,我們就有努力的方向,而那個方向必然是正確的。
那么,該如何面對生活的提問呢?
我個人的經(jīng)驗是愛自己。在這位媽媽的來信中,我看到的是一位非常愛女兒的媽媽,她將她所有的關注和能量都放在了大女兒的身上,這是事實。她是因為愛自己的女兒,才會對女兒有如此多的期待。但是,效果如何呢?同時,最重要的是,她做了那么多的事,孩子是否能感受到她的愛呢?
我猜這位媽媽身邊的人看到更多的是她時常向大女兒發(fā)脾氣,而很難看到她背后的愛。我們有愛,但如何表達愛以至于讓我們愛的人感受到,這真是很重要的事。
我同時看到另外一個受苦的人,就是這位媽媽自己。她一方面指責女兒,同時一只指責的手深深地指向自己。這只手是很難被他人覺察的,只有當她一個人的時候,她就會感到深深的自責。在信里,這位媽媽非常信任我,已經(jīng)有所表達。我同時看到一位非常無助、孤單的媽媽。這就是我看到的。
所以,我想問這位媽媽:你是不是經(jīng)常感到孤獨和無助?發(fā)生了什么呢?這樣的情況已經(jīng)持續(xù)多久了?
先把大女兒的事放一下可以嗎?是時候照顧自己了。很多時候,當我們自己狀態(tài)好了,孩子的狀況也自然好了。
我很欣賞你的坦誠和勇敢,給我寫信也是需要努力的。我也真誠地邀請你,借著這個“生活的問題”,學習如何先照顧自己,進而以更好的狀態(tài)照顧孩子。因為你是值得的。
真誠的王崇
十個月的寶寶依然戀奶如何斷
王老師你好!我家寶寶現(xiàn)在十個月了,輔食吃得不算是很多,奶粉基本上不喝,還是比較戀奶。因為工作原因,我打算盡快給寶寶斷奶。請教王老師有什么辦法盡快而且寶寶還不容易上火?此致,敬禮!
王崇回復:
看上去,這是一個十個月寶寶的斷奶問題,這卻是孩子向成人提出的最好的問題。在一切運轉(zhuǎn)良好的情況下,大部分的嬰兒在6-12個月大的時候會自動斷奶。這是因為,在這之后,孩子想要脫離母親,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這個時候,寶寶開始坐、爬、站立乃至行走。很有意思,不是嗎?人類的成長過程,一環(huán)一環(huán)安排得如此巧妙,是巧合還是人類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這些現(xiàn)象將引領著成人對兒童乃至對人產(chǎn)生極大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求。
現(xiàn)在,就讓我們在這個十個月寶寶的帶領下,來探索一下這個議題。讓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嬰兒在吸吮媽媽的乳汁時,除了獲取身體發(fā)育所需營養(yǎng)外,他還會得到什么?
當寶寶被母親溫柔地抱在懷里吃奶時,聽著母親有節(jié)奏而有活力的心臟跳動,他的感受是怎樣的呢?
顯然,在這樣的對待下,嬰兒會感到非常安會、舒適和溫暖。同時,身體的接觸讓嬰兒感受到來自照顧者的接納和欣賞。但是,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當寶寶成長到6-12個月后,如果之前他們得到足夠的安全、舒適、溫暖和欣賞,他們就會想從母親的懷里下來,去探索世界。所以,他們在這個時候,就會自動選擇斷奶。
現(xiàn)在,這位媽媽提到的這個寶寶已經(jīng)十個月了,但他依然不愿意斷奶。那么,他的這個行為是在無聲地表達著他的什么需求呢?
會是安全、溫暖和被接納嗎?如果讀者閱讀至此,覺得有可能這個寶寶不肯斷奶的原因是他尚有安全、溫暖和被接納的需求,那么解決方案也就很清晰了。從表面行為來看,也許繼續(xù)讓這個寶寶喝母乳是更適合他的。同時,我們也很清楚,不肯斷奶并不是寶寶真正的需求,在這個行為之下,是寶寶渴望安全、溫暖和接納。
兒童在什么情況下會感覺到安全?當成人帶著愛,關注他們,并且在規(guī)則的保護下,給予充分的自由,將讓兒童感覺非常安全。當兩個月的嬰兒將手放入口中而不被阻止,當三個月的寶寶可以望著遠方的天空而不被打斷……當十個月的寶寶可以自由地抓取食物,并且與母親有很親密的身體接觸,他們就是安全的。有研究表明,有足夠身體接觸的嬰兒,罕有斷奶問題。
兒童,正用他們獨特的方式引領著我們探索人。
《女報》讀者回饋
我想,我要學習如何先照顧自己
親愛的王崇:你好!我已經(jīng)在《女報》上看到你的回復,因為我的工作很忙,如果有時間都會用來陪陪孩子,所以一直沒有好好地謝謝你。從你文字里我找到了力量和解決事情的決心,哪怕最終的解決方案不能顧及每一個人的感受,但我非常清楚討好全部人是痛苦的。
我從你別的文章也讀到,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身邊的人,這個我一直做不好,可能我是一個執(zhí)著的媽媽,要求身邊的人照顧孩子一定要按照我的方法,而這些身邊的人正好是我的公婆,所以就會存在很多矛盾。我曾嘗試放下對他們的期待,發(fā)現(xiàn)內(nèi)心也并不好受。所以我和丈夫決定買房子搬出去住,并且請我的媽媽來帶孩子。這樣也許是最好的辦法吧,起碼我的媽媽能接受我照顧孩子的方法和要求。只是想告訴你我的決定,不知道你會不會看到。不排除以后會請阿姨來帶孩子,還會有很多事情需要請教你呢,希望你不嫌麻煩。最后還想謝謝你,作為一個沒有信心的媽媽,你的回復和鼓勵深深地感動了我,真的謝謝你。
一個媽媽
王崇回復:收到你的回饋很高興。當我們遇到問題和困惑的時候,我們會很著急,希望可以盡快解決難題。這樣的心境當然可以理解。但是這位讀者的回信恰恰幫助我們認識到,有時順著生活提問,思考和學習,并且接納這些難題,解決問題之道會以生活的步調(diào)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里。盡管看上去問題依然存在,但似乎心境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一起探討、傾聽和述說,是我們愛自己的表現(xiàn)。這位年輕的媽媽,你看到你已經(jīng)在學習如何照顧自己了嗎?
你可以為此拍拍自己的肩,對自己說:干得不錯。
備注:這位讀者的原信(曾刊登在2012年第9期《女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