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橫畫一樣,豎在字的結構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尤其是中間有豎,像房中柱子一樣,穩定著字的重心。
“垂露豎”和“懸針豎”是根據豎畫的收筆方法不同而命名。顧名思義,“垂露”就是像垂下的露水,“懸針”就是指末端尖銳像針一般。
豎畫要寫得挺拔、有力,富有神采,但要提醒小朋友的是:正如“橫平豎直”中的“橫”不是水平的,“豎直”在字的結構中是“有直有斜”。比如,當豎組成“口”字形,兩邊的豎(右為折)是斜的,請看例字: ,如果我們寫成: ,那就不是楷書中豎的模樣了。
豎畫有直也有斜。
豎的兩種基本寫法
豎的形態變化和組合變化
1.上尖豎:在《靈飛經》等碑帖中,常常出現一種短豎,成上尖狀,如倒置的懸針,我們稱它為上尖豎。起筆露鋒入紙(不停頓),收筆同“垂露豎”。
2.一字中有多豎,要有長短、粗細、斜正等形態變化,以防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