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長期以粗放擴張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掩蓋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實現經濟轉型,即要從數量規模的擴張轉變為對質量和效益的追求。
因“等待34年之久”的鋼鐵項目獲批,廣東湛江市長在國家發改委門前親吻批文的照片引發了輿論高度關注。而這只是發改委近期審批的一系列重大項目中的一個。
在宏觀經濟形勢疲軟背景下,多個項目的密集獲批也讓外界猜測“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和“新4萬億”投資驅動的開始。盡管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一再辟謠,稱“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是誤解,但依然難以打消公眾對于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擔憂。
2012年以來,一切關于“穩增長”的話題,都是各大媒體的報道焦點。從已經公布的前4個月的宏觀經濟數據來看,多項數據低于預期,且未來經濟增速下滑趨勢明顯,高層定調,要“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位置”,原因也在于此。
其實,理解“穩增長”的含義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去穩。過去的經驗教訓一再說明,中國經濟過多倚賴投資拉動,已經產生了很多的弊端,也留下了許多后遺癥。一些重大項目,到最后卻成了重大浪費——此類例子,已屢見不鮮。從目前的動向來看,很多人還是習慣于重走老路,喜歡用輕省的辦法解決危機。比如,加速項目審批,大上快上各種投資項目。
從表面成績看,投資拉動的增長的確見效明顯,地方政府也有成績可以列入考評報告中,是為“多贏”。但也要清醒的認識到,這些大干快上的項目,卻有不少高污染、高耗能的項目混入其中,這種質量低下的經濟增長,顯然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
事實證明,要想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調整發展方式。因此,未來的“穩增長”,更應該轉向依靠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兩個方面上來。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外需的主動權已不完全在自己手上。要想穩定外需,還得期待外部環境盡快好轉起來。可是,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的曲折性、艱巨性正在進一步顯現,復蘇基礎還很脆弱,且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這也是外需穩定難以確保的關鍵所在。
反觀內需,則要想方設法增加民眾收入,要解決民眾消費的后顧之憂,這就依賴于改革的深化。通過結構性的減稅舉措等,讓利于民,并逐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將國民收入的一部分通過政府的轉移支付讓渡給中低收入階層,進而刺激基本消費需求。在尊重市場機制、尊重效率的前提下,強調對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追求,這就意味著將有一場深刻而系統的社會變革。
要想民眾敢消費,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就是要量力而行,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先將民眾的醫療、教育等后顧之憂解決好。財政資金宜向改善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和救濟水平方面傾斜,否則,民眾怯于消費的現狀很難有本質性的改變。
更直接地說,擴大內需的關鍵之一,就在于深化改革。沒有改革的突圍,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性需求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話。比如,目前較為刺眼的一個現實是,在教育、醫療等領域,依舊存在一些特權主義,過多地、不當地占有社會資源——這樣的狀況若得不到改革,基本公共服務的公平提供必然落空,又怎可能言及提振內需?
現在的擔憂是,一說到“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位置”,便“唯增長馬首是瞻”,至于增長的質量,很容易被忽視;或者一說到“穩增長”,便急于求成,而不是通過改革獲得可持續發展。之所以如此,也實在是因為改革往往會觸及部分人的利益。說到底,是利益的羈絆阻擋了改革之路。
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長期以粗放擴張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掩蓋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實現經濟轉型,即要從數量規模的擴張轉變為對質量和效益的追求。當然,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成的,這首先就需要頂層設計,做好總體規劃,然后自上而下進行強有力地推動,才能使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