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但保障性住房建設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社會保障性住房是我國城鎮住宅建設中較為特殊的一種住宅類型,作為民生工作的重點,是政府當前和今后的工作重點。建設保障性莊房不僅能解決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而目也能拉動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抑制房價迅速飆升,能使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實惠,穩定市場信心和預期,推動房地產業穩定有序的發展,有利于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時至今日,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和兩限房為支撐,公共租賃住房為輔助的住房保障框架體系。然而,盡管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但保障性住房建設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社會保障性莊房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住房保障法律、法規滯后,導致對住房保障缺乏強制力。目前尚沒有相關統一立法,僅有國務院的一些行政法規及相關部委的部門規章,其保障力度較弱,穩定性也不強。
其次,住房保障的覆蓋范圍局限。確定保障對象是實施住房保障政策的基礎,也是劃分政府和市場職責范圍的依據,而目前統計部門只是簡單的將收入分為五等:高收入、中高收入、中等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各個城市的物價水平、工資水平不一樣,各地劃分標準、依據都不—樣,綜合考慮各個因素,最后敲定的門檻還是頗受爭議的。
再次,社會保障性莊房建設資金及房源缺乏。首先,住房保障尚未納入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保障資金來源未規范地納入財政公共支出預算。其次,地方財政資金不足的問題是影響各地推進住房保障的主要障礙。再次,在我國,由于政府的限價政策,保障性住房利潤較低且投資回收期較長,開發商們都不愿意投資,因此建設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
還有,政府監管力度不夠。政府是住房社會保障的實施者,監督者,調控著整個住房保障機制的運行。政府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監管的不力,中央和地方在政策、行動上難以統一。現在缺乏的是在住房保障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審查、監管,以確保低收入人群切實享受其中好處,而不讓權勢階層從中漁利。
為加快社會保障性住房體系建設,促進和改善民生,我們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是從法律上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住房保障政策的實施提供法律支持。住房保障制度建設應遵循統一部署分級建設的原則,宜采取中央制定總框架、總目標等全局性、戰略性制度,由地方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方案的設計實施。
二是針對現有住房保障覆蓋面只包含城市居民的現狀,直該擴大住房保障,乃至整個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將廣大農村地區、農民工納入社保范疇。具體針對到住房保障,完全可以將公積金制度改革和健全城鄉保障體系統一起來。將農村居民也納入公積金的繳納范圍,建立統一的農村公積金,同時在城鎮居民中分層建立各收入階層的公積金制度,每個階層根據收入劃分標準建立自己的公積金,非緊急情況下不能使用其他階層基金。
三是政府加大投入,同時加強收入分配管理,完善財稅制度和官員考核機制,擴大房源,財源。據研究我國仍處于住房保障水平的上升通道,政府應加大住房保障資金的財政投入力度以促進保障水平的提高。同時要進一步調整我國收入分配格局,規范初次分配,提高再分配資金的使用效率,以形成高、低收入者占少數,以中等收入者為主題的“橄欖球”型收入分配格局,減少低收入人群數量以減輕住房保障壓力。同時完善中央、地方的財稅制度和財政支出結構,讓地方有更多財力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設,完善低價商品房收購和二手房市場。
四是獨立化、社會化對于住房保障機制的監管。應該建立一個獨立于政府之外,同時對政府形成合法監督的機構,專門負責對于政府住房保障進行監督,同時將住房市場各種信息、政府的行動通過大眾媒介定期向群眾發布,形成更大范圍內的社會化監督,通暢群眾上訪、舉報渠道,保證基層信息的及時收集,從而嚴格了準入和退出機制,保證政策能夠持續運轉,發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