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新聞宣傳大家, 在新文化運動中扮演著開風氣之先的推手角色。尤其是他發展的“時務文體”整體推動了近代以來的宣傳工作,本文將從對革命宣傳的影響和對文學改革的影響兩方面來討論,分析梁啟超的“時務文體”對中國近代宣傳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時務文體 革命宣傳 文學改革
“辛亥革命前的報紙改革(1895—1911)是中國近代新聞事業史上的‘黃金時期’”,期間影響最大、最深遠的人物當屬梁啟超。他的新聞傳播觀念和辦報實踐,為我國近代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并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尤其是對近代的宣傳事業影響深遠。
在新聞工作中,新聞報道要遵從新聞規律,但在宣傳中,則要注重技巧性,不僅要求文字信息的寫作和內容選擇,更要加強傳播的技巧。在長期的新聞宣傳實踐中,梁啟超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傳策略,而且發展了 “時務文體”,為以后中國的新聞實踐和宣傳工作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一、“時務文體”的特點 時務文體受到龔自珍、魏源等人影響,發端于王韜的《循環日報》,他認為,報紙的文風應該是直抒胸臆,詞達而已。提出文章要適合報紙要求,文字平易暢達,不事雕琢,簡短并盡量少的引經據典逐漸形成報界最流行的政論文體。梁啟超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發展,形成了“時務文體”。該文體發展于《時務報》,成熟于《新民叢報》。它靈活自由、豐富感人,更貼近當時的斗爭形勢,有助于批評舊思想,宣傳新觀念。梁啟超自己曾在《清代學術概論》中總結他文體特點:“啟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尚矜煉。至是自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學者競效之,號新文體,老輩則痛恨,詆為野狐。然其文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感情,對于讀者別有一番魔力焉。”時務文體迎合了當時人們渴求新思想的愿望,被人們迅速接受。
首先,“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梁啟超提出平易暢達主要是出于宣傳的需要。他所創辦的報紙稿件一定程度上還要依靠翻譯外報,西方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國人陌生的名詞術語。要使這些讓更多中國人接受,起到“開民智”的作用,就要求文章的語言淺顯流暢,明白通曉,摒棄矯揉造作、艱澀古僻的文字,同時又允許根據內容的需要,使用俗語、韻語及外來的詞匯、句式和語法來論證問題、說明道理。
其次, “縱筆所至不檢束”。即要求解除寫作上的清規戒律,擺脫各種古文義法的束縛,打破古文、時文、散文、駢文的界限,實行文體上的大解放,形成一種介于古文和民眾能夠接受的通俗文體。
再次,“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這種文體極具煽情性,以傳播學中的“訴諸感性”的方式進行傳播。他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訴諸文字之中,再配以高超的宣傳技巧,文章往往極富鼓動性和感染力,拉近了讀者與報刊的距離,擴大了讀者面。再者,梁啟超本人是一個愛國志士,在國家內憂外患的時刻,他勇敢地站出來,承擔一份“救國救民”,力挽狂瀾的民族責任。而梁啟超豐富的知識也使其文章典故運用自如,感情自然流露,胸中激情蕩漾,下筆正如出峽之水,一瀉千里,氣勢非凡。
正因為這些特點,使“時務文體”更適合做宣傳,因此在當時被廣為運用,成為流行的報章文體。
二、對近代革命宣傳的影響 梁啟超的新聞傳播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集中在政治方面的。他認為報刊具有強烈的政治性、黨派性,是政治斗爭的重要武器。為了取得最佳的宣傳效果,他強調報紙的可讀性,在辦報方面,提倡有針對性的辦報,“猶恐文義太頤,不能盡人而解,故有婦女報,有孩孺報”。而在報紙的寫作方面,則是強調使用“時務文體”。“時務文體”是梁啟超新聞宣傳方式的自覺運用。是他新聞宣傳思想的最直接體現。最能體現時務文體特色的代表作應該是梁啟超發表在《清議報》上的《少年中國說》: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此老年人與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文中,梁啟超運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典故:“埃及之金字塔”“西伯利亞之鐵路”“行星之隕石”“潯陽江頭琵琶婦”“拿破侖之流放厄蔑”“阿刺飛之幽于錫蘭”等,這九對對比,形成排比句式,層層深入。中西合璧的典故在梁啟超的文章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自然和諧,蘊含豐富。從而得出“凡此者謂為一朝廷之老也則可,謂為一國之老也則不可”的結論,他指出“而使歐西日本人謂我老大者何也,則以握國權者皆老之人也”。飽含救國救民的激情,且越到文章最后越是達到高峰。文章從詩歌式的散文完全變成詩歌,情緒由激昂漸進到波濤洶涌,似江水泛濫般噴瀉而出。
但是梁啟超為政治目的而進行的宣傳,使得“時務文體”在他的手中也蒙上了倉促、不求甚解的陰影。嚴復就曾經寫信批評過梁啟超的文章太過于草率,他復信承認:“啟超于學,本未嘗有專心肆力。但憑耳食,稍有積累,性率議論。信口輒談。每或操觚,已多隔閡。”這與梁啟超對報紙的認識有關,他把報紙作為政治斗爭的宣傳工具,而不是反映事實。所以他的文章,以及這種時務文體僅適合宣傳之用。
由于政治原因,近代以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一直偏離軌道,宣傳重于新聞報道,制造輿論重于引導輿論,因此時務文體對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的發展影響是深遠的。戊戌變法期間,他創辦的《時務報》成為當時維新派的輿論中心,一些影響較大的報紙如《知新報》《湘報》等皆按照《時務報》的模式創辦,文章皆模仿時務文體。這種影響力逐漸擴大,有趣的是,在革命派與保皇派的大論戰中,盡管雙方所持觀點相左,但是所用文體基本都為時務文體。
以鄒容的《革命軍》中的一段話為例: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爭存爭亡過渡時代之要義也;革命者,順乎天而應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敗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蠻而進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隸而為主人者也。是故一人一思想也,十人十思想也,百千萬人,百千萬思想也,億兆京垓人,億兆京垓思想也。人人雖各有思想也,即人人無不同此思想也。
七個整齊的排比,從小到大分析了革命的重要性,動員全國人民參加革命,激動人心,筆鋒帶感情,平易暢達,黃發垂髫亦能理解。與上文《少年中國說》的選文相比,形式極其相似。
“時務文體”在當時的宣傳工作中應用廣泛,成為了“報章文體”。同時影響了一代新聞工作者:
邵飄萍被譽為新聞全才,他早年就刻意模仿“時務文體”,并且更注重技巧性。梁啟超開創的“時評”這一形式,在邵飄萍以后,有了更進步的發展,內容和寫法都被賦予了新意。
三、對近代文學變革的影響 近代的宣傳工作不僅包含報紙的新聞和政論,副刊也是非常重要的宣傳陣地,與前者相比,更能起到“浸潤”的作用。梁啟超對近代宣傳的重要功績之一,便是其“時務文體”在推動散文變革方面做出的重要貢獻。吳其昌曾評論,“就文體改革的功績論,經梁氏十六年來的洗滌與掃蕩,新文體的體制、風格乃完全確立”。
梁啟超稱自己亡命日本時的文字為“新文體”,它
是梁啟超極力倡導的一種區別于八股文、桐城文和駢文的一種新文體。是在“時務文體”發展的基礎上,吸收了白話口語,同時受到“報章文體”、日本文體的影響,又從傳統散文中獲取了有益成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文體。作為散文的一種新體,它的產生適應了當時開發民智、改良政治的需要,促進了文學的近代化,新式的散文提高了報紙副刊的易讀性,也促進了新聞工作的整體進步。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新民說》等一批“新文體”的散文,開了一代風氣,如鄭振鐸所言:“象那樣不守家法,非桐城亦非六朝,信筆取之而又舒卷自如,雄辯驚人的嶄新文筆,在當時文壇上,耳目實為之一新”。梁啟超一直以來非常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積極從事文學革新運動,并發起了“詩界”“文界”和“小說界”三界革命,新文體的提倡,不僅更好地服務于報紙的“新民”任務,也為五四白話文運動打下基礎。
梁啟超的“三界革命”體現了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方面從封建主義桎梏中解放出來的努力和嘗試,而“新文體”則代表了這些努力和嘗試的最高成就,受到了社會的普遍歡迎。令人耳目一新的寫作方式,一掃文壇沉寂腐敗氣氛,活躍了近代的報紙副刊,更揭開了資產階級文學革命的帷幕。
梁啟超在近代新聞宣傳工作上的貢獻很大,雖然他的新聞宣傳思想也帶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時務文體”也有著種種不足,但是它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翻開了中國報刊史上關鍵的一頁,也給后世的新聞傳播事業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朱棟霖,朱曉進,龍泉明.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歐東衢.梁啟超之“報章文體”[J].新聞窗,2007,(05).
[3] 黃瑚,李新麗.簡明中國新聞事業史[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5.
基金項目:安徽大學江淮學院院級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1SK0002
作 者:許 婧、徐 陽、鹿 奕,均系安徽大學江淮學院文法系助教。
編 輯: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