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電影”,其表現的內容、制作手段、制作規模與傳統電影別無二致,很難有獨立的屬性。它不過是一個泡沫概念,網絡時代的過渡產品,一個“舊瓶裝新酒”的偽概念。“微電影”概念的出現,更大意義恐怕在于對傳統播映渠道的顛覆,“微電影”特指專為網絡制作,只在網絡平臺上播放的故事短片。它使得制播影片(視頻)的成本越來越低,在相對單一的渠道格局下,“微電影”不經意間打開了一扇通往自由表達的窗口。
關鍵詞:“微電影” 概念泡沫 網絡時代 生存之道
“微電影”恐怕是過去的兩年中最受矚目的一個影像焦點,從視頻網站到門戶網站,從專業導演、演員到業余的草根網民都開始在嘗試制作“微電影”。在過去的兩年中作為優酷與中影聯手打造的《11度青春》系列的代表作——《老男孩》的點擊次數已超過8700多萬;2011年,香港導演彭浩翔進軍內地,以監制身份聯手周迅、余文樂等明星制作成的《四夜奇譚》系列在網絡首播后,已取得2.1億的驚人點擊率。“微電影”到底是什么?經過一段時間的觀看、研究與思考,筆者想借由此文得出一個結論:“微電影”不過是一個泡沫概念,網絡時代的過渡產品,一個“舊瓶裝新酒”的偽概念。
一、“微電影”:偽概念
百度百科對于“微電影”的定義是這樣的:“微電影(Micro film),即微型電影,又稱微影。是指專門運用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具有完整策劃和系統制作體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微(超短)時’(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數周)’和‘微(超小)規模投資(幾千—數千/萬元每部)’的視頻(‘類’電影)短片。”在這個概念中提出了三“微”:微時長、微周期、微規模。似乎正因為有了這個三“微”特點,“微電影”便成為了一個全新的事物登堂入室了。那么讓我們客觀地去認識這三“微”,去除“微電影”的偽裝。
“微”時長。如果時長成為了“微電影”的主要“微”特征,那么我們只能說“微電影”早已有之,并非什么新概念,無非是電影短片的一個網絡生存名詞。世界上第一批公映的電影《工廠大門》等,每一部時長不過1分鐘左右,那么它們不也是微電影嗎?電影從誕生之初就沒有規定不可逾越的標準時長。如果一定要以時長來劃分概念,那么是不是還應該有“中”電影,“長”電影。顯然,時長并不能代表什么,充其量是表現內容的一個體量值,正如香港電影導演彭浩翔曾經這樣談到他對“微電影”的理解:“很多時候我們有一些故事,需要找到另外一個媒體去自由表現,一個沒有時間控制的地方,70分鐘可以,30分鐘也行,而網絡媒體就給了我們這樣一個發揮自己的空間。”這樣看起來,時長并不決定影片的屬性,更無法成為所謂“微電影”的第一特征。
那么作為“微電影”的另外兩個特征“微”周期、“微”規模,都在界定微電影的制作流程與制作要求。可是,這些更無法成為微電影成為新事物的標志性特點。在任何的影視制作中體量決定投入,一個充其量五分鐘的故事,怎樣也無法用到大制作的投入與周期。至于目前我們看到很多微電影的制作班底呈現出的“豪華”,不過又是一次次商業化的運作而已。曾經有很多人還把“微”規模作為“微電影”的重要特點之一,認為它的低門檻、廣譜性與參與互動性適合了新經濟時代人們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動體驗交流的感性訴求,是信息技術革命下web3.0.。而事實是,“微電影”這一類網絡視頻故事短片不同于播客上載的視頻段落。我們從目前公認的“微電影”的創作角度上來看,它需要一個好故事、一個專業創作團隊。因此,所謂“微電影”,其表現的內容、制作手段、制作規模與傳統電影別無二致,其實很難有獨立的屬性。
“微電影”概念的出現,更大意義恐怕在于對傳統播映渠道的顛覆。“微電影”的發布是搭載視頻網站發布、微博轉發分享完成其傳播路徑的。微電影的短小,適應了目前網絡傳播帶寬的條件,非常適合虛擬網絡的分享與圍觀行為。與傳統電影致力于激活大眾的公共趣味不同,微電影更注重的是圈子式傳播,公眾轉發、評論一部自己喜歡的微電影,其實就是給自己貼上一個標簽,就是在傳遞一種氣質、一種品位、一種價值觀,因此可以聚合并生產一個志趣相同的朋友圈子或人脈網絡,也就是安德森所說的“想象的共同體”。顯然,這也就構成了網絡點擊率、微博轉發率,發布或轉發微電影可以維系社會資本,引起他人關注,傳遞一種強大的“在場”,以防自己被忘卻在汪洋般的信息世界中。
因此,如果一定要界定“微電影”的話,那么播放平臺就成為了區分概念的唯一條件,在電影院放的是電影,在電視上放的是電視電影。“微電影”則是特指專為網絡制作,只在網絡平臺上播放的故事短片。
二、“微電影”:網絡時代的概念泡沫
網絡的應用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維方式。美國技術專家尼古拉斯·卡爾曾寫下了一篇挑釁性的文章,題目就是:網絡會讓我們變愚蠢嗎?他認為:要活在當下這個時代,你需要“科學”地思考,要能夠將事物歸類、操作機器、以線性的方式思考以及運用現代技術。這樣的思維方式傾向于會在智商測試中得高分,互聯網(以及所有的電子分支——推特、短信等)正在我們的大腦中進行重新布線。網絡化生存中信息瀑布的過濾需要概念的梳理,而這些最終的結果就是“新概念”以網絡語匯傳播的方式快速的滋生,而有些概念不過是一些改頭換面不變實質的“偽概念”。“微電影”就是這樣一個網絡信息時代的概念泡沫。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一個外部條件催生了微電影概念的出臺。2009年春,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互聯網視聽節目內容管理的通知》,禁止各大視頻網站播出未經許可的影視劇。2010年冬,美劇作為重點排查對象出現在了這份禁播令中。各大視頻網站急需制作擁有自主版權的視頻內容產品,對于這些自主創作內容又需要一個靚麗時髦的名稱,要能夠區別于大量由網民上載的視頻內容,要有一定的品質保證和藝術水準,這個背景加速了“微電影”概念的出現與推廣。
2009年,“微博”在中國誕生,從而帶來了一個“微時代”的概念,微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的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在“微”的宏觀概念之下產生了眾多子概念,如“微動力”“微工廠”“微小說”等。2010年,為“凱迪拉克”量身打造的廣告短片《一觸即發》成功地在網絡上線,為了區別于已有的電影短片而創造出新的注意力增長點,“微電影”作為一個帶有過渡性質又模棱兩可的偽概念出現了。
但我們必須說“微電影”最終只是個泡沫概念和網絡時代的過渡產品,是3G手機、PSP、移動電視、樓宇影視等各種新媒體技術“抬”出了“微電影”,門戶網站加微博成為了微電影傳播的主要途徑。但是,就像小靈通,是在移動通話成本昂貴,網絡不甚通暢時應運而生的過渡產品。在帶寬不足以支持長視頻時,短片自然有優勢。當帶寬和移動通信費用大大降低的時候,人們傳播與消費網絡的視頻內容將會更加多元和隨意,“微電影”與眾多播客視頻這類產品相比,它的投入產出比無疑太高,它不過是一個網絡時代技術更新與概念需求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性產品。筆者斗膽預言一下,也許“微電影”概念將在兩年內消失。
三、微電影:渺茫的生存路徑
脫離了院線局限和票房壓力,脫離了電視廣告時段的局限,“微電影”網絡傳播渠道的自由帶來了創作上的自由度,這是一個讓很多電影創作者為之動心的條件。“微電影”相對于播客視頻投入較大,生產周期較長,沒有直接票房回收,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電影制作成本也就與生俱來帶有了強烈的商業投入色彩。縱觀時下具有影響力的幾部微電影,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幾乎都成為了廣告營銷的又一種新手段。
因此,我覺得微電影的市場最終只有兩種方式生存,一是,成為廣告長片;二是,成為文藝青年的習作陣地。
還有另一種關于“微電影”生存的論調:基于影視制作平臺的普及,眾多文藝青年、專業影視院校的學生投身于網絡視頻的制作與傳播,眾多門戶網站、視頻網站紛紛展開主題“微電影”的征集,希望借此發掘人才,打通更加廣闊的大銀幕之路。畢竟中國電影市場太有潛力,而中國電影又太需要年輕而充滿創作活力與熱情的新生力量。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微電影”對于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微電影”似乎是幫助中國電影發現積蓄年輕力量的根據地。
我們用大篇幅的文字論證“微電影”的泡沫化,但是我們會發現:概念也許真的并不是那么重要,有的時候那不過是一個時髦的陷阱,重要的是大電影、微電影都需要飽含重量的表達,這才是目前中國電影最缺少的概念!
參考文獻:
[1] [美]隆·萊博.思考電視[M].葛忠明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
[2] 郝建.影視類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 [法]雅克·米歇爾·馬利.當代電影分析[M].吳佩慈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作 者:駱育紅,碩士,浙江傳媒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影視創作與制作。
編 輯: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