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是一個會意字,從秦朝的篆文來看,“意”字上面的“音”字,即在“言”字的“口”里多加一橫,表明“音”是從口里發(fā)出的聲。下面是一個“心”字。這種造字法取義為:心中的聲音。
“意思”是什么意思?
有一則小故事:某老外苦學漢語十年,到中國參加漢語考試,試題為“請解釋下文中每個‘意思’的意思”:
從前,有一個叫阿呆的小縣官去給知府大人送禮,兩人的對話頗有意思。知府大人:“你這是什么意思?”阿呆:“沒有意思,意思意思?!敝笕耍骸澳氵@就不夠意思了?!卑⒋簦骸靶∫馑?,小意思。”知府大人:“你這人真有意思?!卑⒋簦骸捌鋵嵰矝]有別的意思。”知府大人:“那我就不好意思了?!卑⒋簦骸笆俏也缓靡馑??!?/p>
老外頓時傻眼,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作答,只好交白卷。如果讓咱們小學生結(jié)合語境來解答這道題,呵呵,說不定還能考滿分呢。
由“意”組成的詞語確實有意思。
比如,“吉祥如意”,意思是如意稱心,多用來祝頌他人美滿稱心。
又如,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是作者自說在亭子里情趣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賞山里的風景。后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或比喻別有用心。右圖就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書寫的《醉翁亭記》。
再如,“意在筆先”,指寫字畫畫,先構(gòu)思成熟,然后下筆。“意在筆前,然后作字”這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經(jīng)驗之談。同學們寫字、作文時可要記住喲。
“意”是一個上中下結(jié)構(gòu)的字,三部分各約占三分之一,書寫時上下部略寬,中間部分略窄短,橫畫外展,停當均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