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元老吳聲離職、IPO延期之后,上周又有博客曝稱凡客誠品死庫存十幾億四年累計虧空可能超20億元。該博客指出,凡客的員工年工資支出至少達5億元,而網絡廣告則耗費15億,代言人投入4億,由此該得出結論:“凡客誠品銷售額尚不夠維持營銷成本……四年累計虧空可能超20億”。
盡管凡客誠品CEO陳年迅速否定了上述說法,但相關博文還是引起了電子商務業內的普遍關注。這些猜測雖未必準確,但卻非空穴來風。近半年來,確實有一股寒流在向去年還大躍進式發展的中國電子商務業襲來。燒錢無止,贏利無期,融資無門,上市無路的大環境之下,很多電商企業都感受到了寒意,并在財務壓力下產生過激反應。比如,京東商城就率先宣布打破“全場免運費”的行規,當當網要求入駐商戶共同分擔廣告費,樂淘網則砍掉了80%的營銷費用。
凡客是不是真的虧損20億,只要當事者不公布營業數字,外界就根本不可能確切得知。但從近年來凡客的燒錢力度上觀察,這一數字是有可能的,至少,凡客具備實現這一數字的能力。而業內有能力承受這種虧損的也不止凡客一家。自2007年10月上線以來,凡客先后共獲得五輪4億美元融資,而另一家電商巨頭京東商城,三輪融資是15.31億美元,外界對其去年的虧損傳聞是30億人民幣。僅今年上半年,中國電商領域已披露的投融資(不含團購)額一共是18.3億美元。
動輒10位數的投資與虧損預測,這一驚人數字既反映出電商企業的燒錢現狀,也是對電商迅速成長的一種側面認可。這種電商規模現狀,若退回五年前,至少我是不敢想象。
狂熱的投資使電商巨頭們為搶占市場不懼虧損,踴躍燒錢,盡管很多中小電商企業已漸難承受,叫苦不迭,但至少在近期來看,這種殘酷的市場競爭行為還很難結束。巨頭們正陷入一種類似囚徒困境的境地,雖然都在虧損,都想收斂,但誰都不敢真正收斂,市場一旦失去,再搶回來很難。所以當京東宣布結束全場免費后,亞馬遜中國、蘇寧易購等卻紛紛表示要將免費送貨進行到底。
從目前看,中國電商業很難走出燒錢競爭的宿命。這是由國情所決定的,在現階段,所謂提高競爭檔次、服務制勝之類很難真正收獲消費者的擁護,說燒錢是因為服務過度則更無稽。這些年中國各個行業的市場現狀證明,要搶占市場,除了宣傳大戰(忽悠),就是價格大戰,而兩者的共同點就是兩個字:“燒錢”。
在美國,亞馬遜燒錢9年,直到上市后才盈利,而中國的現狀比美國更甚,倉儲、物流、配送、支付……這些原本該傳統商業完成的任務只能由電商來補窟窿,這筆支出也很難省卻。
所謂大道至簡,中國電商繞不過短兵相接的以燒錢為特征的市場競爭,這或許很殘酷,但也沒必要過度悲觀,只要挺住,必有出路。原因有三:其一,中國電商經歷寒流已不是第一次,而每次寒流之后都會獲得更蓬勃的發展;其二,中國老百姓需要電子商務;其三,現在的經濟環境下,其他傳統行業也不容易,資金最終還會流進來。
有人說在燒錢大戰中的企業“死去的是化肥,活下來的是英雄”,這話雖不好聽,但卻陳述了一種事實,無論單個企業是否成功,在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燒掉的錢都不會白白蒸發掉,市場在擴張,服務在提升,消費群體在擴大,行業在發展,這些,其實都是燒錢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