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平臺的基本價值在于它的受眾平臺是否廣泛。任何營銷模式都希望自己能夠覆蓋所有的群體,將產品信息推廣出去,從中找到真正對產品感興趣的受眾。
然而,一條140字以內的微博,存活的時間大約也就是一兩個小時,除非是特別具有爆發力或者特別引起震撼的話題,否則所發布的微博根本無法以高關注度“存活”一晝夜。此時,微博仿佛變得不那么友好,一不小心就“反咬”你一口。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載舟覆舟,所宜深慎。2009年底至2011年末,微博像吃了興奮劑一樣呈爆炸式的增長,來看幾組數據:2011年上半年,中國微博用戶數量從6331萬增至1.95億,半年增幅高達208.9%;微博在網民中的普及率從13.8%增至40.2%;據新浪公布的消息,新浪微博平臺每秒鐘產生3000多條微博;據騰訊微博官方統計,截止到2011年9月,共有萬余個政務機構以及公務員開通微博,遍布34個省級行政區劃,其中副廳及以上級別的機構和官員微博達266個。
微博,無疑是一片汪洋大海,承載著企業微博、政府微博、個人微博這一葉葉扁舟。如何利用微博這個平臺開展營銷,而不被巨浪打翻?是每個企業、政府、個人需要深思的問題,利用得好,微博是“朋友”;否則,就是“敵人”。
“杜蕾斯”事件:被微博成全的營銷
2011年6月23日,北京暴雨,這一話題無疑是全天熱點,尤其下午下班時間雨越下越大,新聞報道地鐵站因積水關閉,京城大堵車,很多人回不了家,這意味著很多人在微博上消磨時間。
杜蕾斯官方微博運營團隊試圖切入這一熱點,把杜蕾斯品牌植入其中。就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插科打諢中,把杜蕾斯套在鞋上避免鞋子泡水的想法冒了出來,隨即立刻執行。鞋子主人的微博“@地空搗蛋”在下午5點58分發布圖片,當時“@地空搗蛋”大約有接近6000粉絲。兩分鐘后帖子已經被一些大號主動轉發,并迅速擴散。大約5分鐘之后,@杜蕾斯官方微博發表評論“粉絲油菜花啊!大家趕緊學起來!!有杜蕾斯回家不濕鞋~”。短短20分鐘之后,杜蕾斯已經成為微博一小時熱門榜第一名,把此前的積水潭和地鐵站甩在身后。并在當晚24點轉發近6000條,成為6月23日全站轉發第一名。
根據傳播鏈條的統計,杜蕾斯此次微博傳播覆蓋至少5000萬新浪用戶。同時在騰訊微博、搜狐微博的發布,影響人群也在千萬級別。此后一周,國內的微博營銷業界對此事大加贊賞,《China Daily》甚至將這一事件評為最有代表性的社交網絡營銷案例之一。
“懸浮照”事件:被微博扭轉的危機
2011年6月16日,四川會理縣政府網站貼出一張縣領導“懸浮”視察的照片,圖中三位領導“懸浮”在一條柏油馬路上,看樣子是在認真討論工作,圖中明顯的PS痕跡,立即引起網友圍觀。
6月27日,會理縣政府開設微博,證實照片確實PS過,并公開致歉:“由于我縣工作人員的失誤,在政府網站上發表了一張PS過的照片,他對于新聞真實性的理解有誤,使得我縣在網絡上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在此,會理縣政府對于廣大網友的關注表示理解,并希望對此事道歉,并澄清。”隨后,該微博發布了照片PS前的兩張原圖。“肇事者”縣政府辦人員孫正東也發文致歉,同時開通微博自嘲“本人近段時間,將閉門苦練PS技術,歡迎大家指導。”
會理縣一系列的反應,贏得了諸多網友的肯定。微博網友“云跡深處”說“比紅十字會的那幫人反應快多了”,微博網友“自自然然”評論“能夠及時回應值得肯定!也說明網友們的關注越來越受重視”,微博網友“亦清湯”說“會理縣這次的危機處理,是一次漂亮的‘反向營銷’”。
四川省社科院網絡與新媒體研究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評論說:“四川省會理縣政府的態度首先就值得稱道——應對信任危機的根本之法,就是迅速拿出事實來說話;其次是,會理縣網絡輿情掌控很及時、微博回復途徑很對路。”
“郭美美”事件:被微博“摧毀”的“紅十”
“郭美美”事件,幾乎與“懸浮照”事件同時發生,同樣印證了微博的“偉大”,但是這次卻是“偉大”的破壞力。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個名叫“郭美美Baby”的網友頗受關注,這個自稱“住大別墅,開瑪莎拉蒂”的20歲女孩,其認證身份居然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其真實身份也眾說紛紜,有網友稱她是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郭長江的女兒,由此引發很多網友對中國紅十字會的非議。
隨后,郭美美發表的一條回應微博,對整個事件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條微博解釋說:“我所在的公司是與紅十字會有合作關系,簡稱紅十字商會,我們負責與人身保險或醫療器械等簽廣告合約,將廣告放在紅十字會免費為老百姓服務的醫療車上。”正是博文中說的這種合作模式,讓公眾的疑問進一步升級。他們質疑:是否有人在利用慈善牟利,為個人獲取巨額的財富。
然而,被懷疑牽涉其中的紅十字會總會在事發當初,一直沒有在微博上做出回應。“中國紅十字總會”新浪微博的第一條消息發布于2011年7月4日,而不是事件發生的6月;消息的內容是不咸不淡的“自我介紹”,只字不提“郭美美”;在第四條微博寫道“中國紅十字會秘書長王汝鵬答博友問”,然后是一個鏈接,打開鏈接,的確是有關“郭美美”事件的解釋,但沒有關鍵詞的引導,在浩瀚繁多的微博世界里,試問能有幾個人看到呢?就像有網友說得那樣“反應永遠慢半拍,解釋永遠很蒼白”。
不懂抓住微博特性進行危機公關,更錯過了危機公關的最好時機,當然不能消除外界的質疑,隨后發生的“慘劇”就在意料之中了:從民政部的統計數據中發現,2011年6月全國社會捐款為10.2億元,而7月為5億元,減少了5.2億元,降幅接近51%。說“郭美美”“摧毀”紅十字會,也不為過了。
無論是企業營銷,還是政府和公益組織的危機公關,至少都在說明一個問題:當微博來襲,你避無可避。像紅十字會那樣,要好好想想怎么化敵為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