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自誕生之日起,就注定要引起網絡乃至現實生活的軒然大波。身披“自媒體”外衣的微博緊步博客的后塵,成為新媒體時代草根崛起的典型現象。在人口基數世界第一,社會結構異常復雜的中國,微博從不同側面和渠道釋放了輿論壓力,但物極必反,微博同時也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甚至流言四起的溫床。當微博成為大眾嘩然的風口浪尖之際,早有人隱隱擔心微博的將來。隨著手機實名制的實施,微博也被納入實名制的范圍,業內普遍認為,這是給發燒的微博潑下一瓢冷水。一路高歌猛進的新浪微博如何面對,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2012 微博迎來實名制
2011年12月16日,《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正式公布施行。規定要求: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注冊微博客賬號,應當使用真實身份信息;網站開展微博客服務,應當保證注冊用戶信息真實。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規定》第九條對組織或個人注冊微博客賬號,制作、復制、發布、傳播信息內容,應當使用真實身份信息作出了明確規定。即將到來的2012年,微博迎來實名制的新規。
該規定包括三個意思:一是關于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虛假、冒用的身份證件辦理入網手續,也就是微博客用戶要在進行真實身份信息注冊后,才能使用發言功能;二是對使用微博客瀏覽信息的用戶,《規定》未作出限制性規定;三是微博客賬號注冊信息真實是指用戶提交網站注冊的信息,用戶使用微博客服務的名稱可自愿選擇。通俗地講,就是“后臺實名、前臺自愿”。
規定一經出臺,立即引起各大媒體的關注。其實早在微博實名制規定公布之前一個月,新浪微博就推出了跟身份證號相關聯的認證服務,網民可以自愿通過填寫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獲取唯一“身份通”號碼。新浪微博作為中國最大的微博平臺,將具有唯一性的身份證號納入實名認證范疇,引發網民對網絡實名認證的熱議。新浪執行副總裁陳彤在2011年11月30日表示,新浪微博用戶在申請加V認證時,所提交的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信息都會通過后臺與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對比,進行防盜號及風險規則處理后,才能領取身份通認證標志。據統計,從10月1日開始,新浪微博每天申請獲得“身份通”勛章的用戶達到數萬名。新浪方面表示,今后還將分批次對已加V用戶進行資料再度審核。與此同時,北京市網絡媒體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個人真實身份信息自愿注冊之后,將進入數據庫,用戶的個人身份會得到相應保護。這種以真實身份信息注冊賬號為基礎,建立真實互動關系的服務,目前正在推廣中。
被微博改變的生活形態
當“反腐”成為中國微博事實上的主旋律之一,當紅十字會、中石化、故宮等機構或企業在微博時代黯然失色,我們發現,從單純的社交工具到輿論監督利器,微博已經悄悄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作為一個強大的輿論場,微博正全面參與并影響著現實世界,其作用從某種程度上已不僅局限于簡單的個體事件。甚至在可預見的將來,微博或將直接改變中國社會生態和政治語境。
試想,如果是在十幾年前,有冤無處訴的人要找媒體曝光時,第一個想到的大概都是央視的“焦點訪談”和“今日說法”。如今,他們可能會得到這樣的建議:去發條微博吧!沒錯,不管你是否認同,到2011年年底,誕生不足兩年的門戶網站微博都在越來越清晰地扮演著這樣的角色:輿論監督。當人人都有了便捷平等的發言渠道,真相就在泥沙俱下的混亂中漸漸浮出水面,它不僅是個別網民呼喚公平正義的平臺,更包括對官場或行業亂象毫不留情的曝光和集體鞭撻。
數億用戶(僅新浪微博注冊用戶就達1.4億)集體圍觀并發聲,微博的強大影響力自不待言。這個一年前還更多地以單純的交流平臺或“展示自我”為目的的“自媒體”,一躍站到輿論監督的潮頭,過去各種曾經被認為司空見慣的“潛規則”現象,如今都被一并展示在眾人面前。
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說,中國人已經發現一種針對地方腐敗的新工具:微博。知名地產商潘石屹也在微博上感嘆:微博正從打假向反腐深入。潘的同行任志強則認為,“從廣告到罵人,從花花草草到談情說愛,從國家大事到阿貓阿狗,天下之大,(微博)無所不能。”沒錯,微博上不僅有“被精神病者”飛越了瘋人院,還有社科院教授倡議發動起波及全國的“打拐行動”;有知名企業在這里遭遇實名舉報,同時被認為是“非正常交通事故”的民間調查也可能隨時發端于此。當權威不再服眾,當信任消逝良久,自發的、同時也是溫和的圍觀就在這個新平臺上閃亮登場。
微博的兇猛與失控
2011年6月26日,作家鄭淵潔隨便往樓下的大望橋看了一下,因此就有了一個新發現:“橋上原本標示此處是京通快速路0公里起點的里程碑上,0變成4。就是說京通快速路的起點西延了4公里……好奇心驅使我駕車到京通快速路通州出口察看里程碑,果然原先的12公里變成了16公里。”
鄭淵潔的發現引起了央視主持人張泉靈的聯想:“這幾天正查(高速公路)多收費的時候突然改,讓人浮想聯翩啊!”張泉靈按照每公里0.6元收費標準計算了一下,修改成16公里后收費應是9.6元,“收十元就合理多了”。
為何多出4公里?面對媒體的追訪有關方面語焉不詳,而微博、論壇上指責公路管理公司為使收費合理化“弄虛作假”的聲音已是山雨欲來。
同樣偶然的微博爆料發生在山東青島。6月30日,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膠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隨后有網友在橋上走了100米后發現,跨海大橋上匝道附近多處螺絲松動。這個被稱為“有圖有真相”的微博發布后,投資方山東高速集團立即做出了回應和解釋。
遭遇質疑的不僅是橋和路。6月23日北京的一場大雨令微博上熱鬧了好幾天,對市政部門、城市規劃部門、交通管理部門的各種嘲諷和揶揄鋪天蓋地;在內蒙古,一條三年前的視頻則將蒙牛推到風口浪尖,“供香港牛奶比內地產品更安全”的說法不過是該企業今年在微博上遭遇的眾多質疑之一;而南京為修建地鐵欲砍掉有著百年歷史的梧桐,甚至引來中國臺灣國民黨中常委邱毅在微博上的關注。
2011年6月27日凌晨,平靜的首都機場迎來一位戴鴨舌帽的女孩兒——郭美美,她在留下一句“你們不要這么搞笑”的話語后匆匆離去。這個最先在微博炫富,隨后引發的輿論漩渦像龍卷風一樣,把中國紅十字會的誠信連同公眾對待慈善和公益的信心一掃而空。幾個月后,新任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在一個企業家論壇上發言,稱郭美美3天毀了紅十字會100年的基業……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微博洶涌的浪潮,很難想象,如果沒有微博,哪里會有紅十字會如此被動的結果。
2011年7月23日,動車事故發生后,也是微博第一個把消息傳輸到公眾面前,面對災難與質疑,微博成了大家宣泄憤怒的大舞臺;法國思想家狄德羅曾有言曰:質疑是邁向哲理的第一步。所以,盡管發端于微博的質疑聲可能有些只是誤解,但接受公眾的監督是一個現代企業或政府機構管理者的天職,回應公眾的疑問更是它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讓強勢一方做事時不得不考慮民眾的反應,微博所推動的,其實正是整個社會的生態平衡。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如此看來,微博上撲面而來的質疑之風,有時候可能比最終問題如何解決更重要,或者至少二者同等重要。
微博兇猛,成為不爭的事實
但是微博也是一把雙刃劍,還是6月23日降臨在北京的那場暴雨,便讓“有圖有真相”這句被網友信奉的“真理”面對了質疑,也讓那幾日被“到北京去看海”的逼真照片所吸引的人們有些失望。近日,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報道,在微博上被廣泛轉發評論的北京暴雨圖中,有三張是假的。圖片中的場景或是不在北京,或是拍攝于幾年前,總之它們被移花接木了。而在這幾張暴雨假照背后更值得關注的真相,則是微博該如何遏制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接下來,“兩個月亮”和“金庸去世”都曾是微博謠言。
也許正是謠言四起與網絡暴力的層出不窮,讓高歌猛進的微博被套上了實名制的“緊箍咒”,分析人士指出,實名制后,網民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無疑會大幅降低,或許微博也會像博客一樣被邊緣化,但是,壓抑的輿論風暴經歷過微博的釋放之后,依舊存在于社會現實之中,當微博被實名制“禁錮”之后,或許又會有一種新形態的宣泄口在網絡平臺出現,這也正好驗證了互聯網的特性之一——長江后浪推前浪,只可惜,苦了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