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8日,武漢地鐵運營有限公司發布了“武漢市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工程站內平面廣告媒體代理經營”的項目招標公告,深圳報業集團地鐵傳媒有限公司報價高出3億元卻落標。在用“程序符合法律及相關規定,評標過程公平公正”簡單回復質疑之后,對深圳報業要求公布此次招標評委名單的要求,武漢地鐵表示不能滿足。(《中國青年報》2月15日)
標是評委評出來的,至于究竟是否公平公正,可能也只有評委能夠給出最合理的解釋,這也是洗刷武漢地鐵集團“暗箱操作”嫌疑的最好方法,但令人奇怪的是,武漢地鐵卻表示不能公布評標委員的名單,不僅加重了嫌疑,更是讓這些評標委員一起跟著背“黑鍋”。當然,這也不排除是“暗箱操作”利益共同體的群體保護策略。
實際上,評委名單是否公布、何時公布、怎么公布等問題現行法律已經有了相應規定,《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第六十二條規定,“中標供應商確定后,評標委員會名單應當依法公告”。哪里沒有監督,哪里就會有腐敗。《政府采購法》第十二條規定,“在政府采購活動中,采購人員及相關人員與供應商有利害關系的,必須回避。供應商認為采購人員及相關人員與其他供應商有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其回避”。評標委員的名單應當公布,這是法定要求,也是有利于競標各方及公眾對評標專家予以監督的有效措施。
武漢地鐵的招標產生了爭議質疑,競標參與者提出公布此次招標評委名單的要求,也合理合法。常理而言,不僅應該公布評標委員的名單,而且評標委員應該與提出競標質疑者面對面溝通,給出合理的解釋。這不僅是判斷評標打分是否公平公正的有效措施,也有利于樹立評標委員獨立科學的形象。武漢地鐵方面不公布評標委員名單,是出于何種考慮呢?是心虛不敢公布,是為了保護評標委員,還是有其他目的,至少也應該給出詳細的解釋,而不應是簡單地表示不能滿足。
評標委員參與評標,是專業服務社會的一種形式,正常情況下所得好處僅僅是勞務費。評標委員在評標結果公布之后,自曝評標委員身份,根據目前的法律法規,并不違紀違法。面對一起跟著背“黑鍋”的現實,評標委員們即使失去以后作為評標委員的機會,也應該亮出自己的良心和專業。因此,在武漢地鐵方面表示不公布之后,我們希望有評標委員能夠自告奮勇而出,還原評標的過程與理由,洗刷自己身上的“黑鍋”。
現在,武漢地鐵紀委方面證實,已經成立了工作專班對整個招標過程進行調查。雖然紀委的嚴肅性不應該被質疑,但依然是由武漢地鐵的紀委來調查,這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擺脫不掉“自己調查自己”的嫌疑,能否拿出有公信力的調查結論,仍是值得懷疑的。因此,紀委調查不妨從為什么不依法公布評標委員的名單入手,也可以考慮吸收社會獨立的第三方一起參與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