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全球權威市場某研究機構日前發布最新的報告稱,2011年智能手機銷量達到4.877億臺,這將是智能手機首次超過PC,并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消費電子產品,龍年的伊始也宣告著智能手機即將“火力全開”。
如今,數碼時代的風起云涌讓很多人看到了機遇與挑戰。但自幼古人有云:一將功成萬骨枯。在如今智能時代的大環境中,各種大小數碼產品早已是“伏尸百萬”。無論是前兩年的MP3、MP4、GPS導航、電紙書,還是滿街卡片相機和便攜式DV,都曾經或即將是這場“圈地運動”的犧牲者。而誰又將統治這個數碼時代呢?
價格戰中的陪葬品
卡片機,曾經那些小巧的外形、相對較輕的機身以及超薄時尚的設計,是他們的主要標準及營銷特色。然而時勢造英雄,卡片機與目前智能手機行業的躊躇滿志比起來,卡片相機領域最近正是一番腥風血雨,慘烈的價格戰席卷市場上的所有商戶。上至佳能、索尼和三星這樣的主流品牌,下至愛國者等一干三線廠家,紛紛絞盡腦汁打起價格戰,中高低端整個陣營都在即使更變營銷對策。
消費者在一些城市的IT賣場不難可以看到,佳能千萬像素級卡片機最便宜的一款早已賣到1000元以下,三星最便宜的700多元,而愛國者最便宜的僅僅500來元,都創下了各自品牌的定價新低。一位經銷商介紹行情講到,此前一兩年內,知名品牌的千萬像素卡片機基本都維持在1000元以上,而當今隨著代替品的產生,銷量的下降,價格也在每況愈下。
這場價格戰的導火索并非相機廠商互相攻伐,而是另一大陣營——智能手機的步步緊逼。智能手機沖擊卡片相機和便攜DV是不爭的事實。據一些相機經銷商負責人講,雖然中國市場的卡片機2012年仍在增長,但增速明顯比前兩年放緩,智能手機對卡片機還是有一定影響,而卡片機則選擇在這次價格戰中做出了妥協。
一種崛起伴隨著一種凋謝
雖然手機的拍照畫質的確比不上參數相當的卡片機,但卻有個足以“秒殺”卡片機的功能——及時分享,對很多年輕消費者來說,只要畫質差別不是太大,能在第一時間上傳照片的智能手機總是首選。另外,眾多第三方美圖軟件諸如GIF快手、照片工坊等也讓智能手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畫質不足的缺陷。
比卡片相機和便攜DV先一步“犧牲”于智能手機的是MP3、MP4、MP5、GPS等小數碼產品,因為影音播放和導航定位幾乎是大屏3G智能手機賴以成名的兩大功能;又比如某間商場的一款4GB的MP3現在只賣80元,比一個智能手機的外套貴不了多少;4英寸屏的MP5最低售價才120元,和一張智能手機上的閃存卡相當;而曾經被很多人視作“高科技”的GPS導航現在300元幾乎隨處可買,它們的身價與風光之時比已是天壤之別。
不僅如此,前兩年全是賣MP3、MP4、GPS等數碼產品的柜臺,如今已經所剩無幾。賣場也在發生著同樣的變遷——兩年前剛開業時的底樓大多數柜臺是經營小數碼的商家,而現在底樓已經全部讓位于品牌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
像紐曼這種當年靠做MP3、MP4等小數碼產品起家的品牌,如今早已“被雨打風吹去”,在市場上難覓蹤影。其中固然有其他原因,但智能手機迅速崛起卻也是不能回避的一大要素。
手掌中的“全能王”
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的流行已成為手機市場的一大趨勢。這類移動智能終端的出現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及對傳統通訊工具的需求,人們不再滿足于手機的外觀和基本功能的使用,而開始追求手機強大的操作系統給人們帶來更多、更強、更具個性的社交化服務。智能手機也幾乎成了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代表配置。如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將購機目標定位在智能手機身上。與傳統功能手機相比,智能手機以其便攜、智能等的特點,使其在娛樂、商務、時訊及服務等應用功能上能更好的滿足消費者對移動互聯的體驗。比如開車時可以找路,閑暇可以聽歌,旅行時可以拍照,上班時可以辦公,跑步時可以測速,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來形容當今的智能手機也不為過。但一部智能手機的“全能進化史”,就是一部單功能數碼產品的“血淚史”。智能手機的興起也標志著數碼時代的更新與進步。
智能手機儼然已經成為了當今時代的“全能王”。我們都知道歷史中劉邦帶兵不如韓信,謀劃不如張良,政治不如蕭何,何以稱王?我覺得是劉邦什么都略懂一點,并且協調平衡能力較強。而智能手機正應了那句話:什么都略懂一點,生活更多彩一些!盡管現在的MP3在電池續航上略勝一籌,盡管現在的MP5主打全格式播放,盡管現在的GPS屏幕比不少智能手機還是要大一點,盡管卡片相機快門速度仍然無法被手機超越,但這些都擋不住智能手機向前碾壓的車輪。不是因為它們不專業,不精通,而是因為它們不全能。
國產智能手機是否可以順勢而上?
事實上,國產手機廠家早就在做智能手機,但似乎除了多普達和聯想等少數品牌,大多叫好不叫座。與iPhone、黑莓等國際巨頭相比,國產高端智能手機在技術上有明顯的缺陷。而且,國產智能手機在價格上也并不占優勢。更重要的是,與國際手機巨頭明確的戰略目標相比,部分國產手機似乎還沒有找到方向。
一些國產高端智能手機為吸引消費者眼球,仍以黃金、白金和鉆石來打造奢華的外觀,局限于像素、屏幕、產品設計之間的競爭,對“智能”卻語焉不詳。分辨率略顯單薄,內存容量缺乏,處理器的處理能力也欠缺。”一些消費者也向記者表示,傳統的智能手機雖然在功能多樣性方面已經很好了,但要適應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智能手機在配置上還有待提高。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對國產手機廠商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是對以往單一依靠賣產品、賣終端盈利的手機制造企業的深遠影響。同時,也給了國產手機廠商機遇——做好自身的技術積累,為終端與服務融合的趨勢下提供更高的用戶體驗。
智能手機作為3G時代移動互聯網應用的重要載體,其戰略意義非同一般。今年以來,國產手機企業變賣資產、出售手機業務甚至退出手機市場等事件屢有發生。由于當今國內外各大手機企業財報數字均不樂觀。對此,國際巨頭們已把手機的競爭重點放在手機和互聯網相結合上,“終端+服務”融合正成為未來移動終端制造領域競爭的商業模式。這對國產手機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