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歐洲西部的發達國家,比利時是世界上最早完全普及學前教育的國家,是世界學前教育普及運動的鮮明旗幟?!度祟惏l展報告》曾顯示,比利時在教育水平、人均壽命、文化普及和人均收入等方面的指數均已排在許多當今發達國家的前列,僅次于挪威、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瑞典等國。
1830年建國之初即十分重視教育
1914年開始實行8年制義務教育
1970年普及學前教育
1983年普及12年制義務教育
大學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已實現大眾化,形成了自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較為完備的教育體系
近年來,比利時語區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一直保持在政府預算的40%,占G DP的6%
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教育最先進的國家之一
比利時家長認為,孩子們的童年應該充滿陽光和歡笑,絕不是沉重的書包和做不完的功課

比利時孩子享有完全免費的學前教育(3年學前教育)。早在1970年,比利時3~5歲幼兒的入園率就幾乎達到了100%,從那以后,學前教育進一步向2歲半的幼兒普及。目前,3~6歲幼兒的凈入園率為100%;2歲半幼兒的入園率也達到了85%。比利時政府不僅建設公辦幼兒園,也全額資助私立幼兒園。從2歲半開始,幼兒上公辦和私立幼兒園都是免費的,孩子們享有政府資助的多種津貼,家長只承擔臨時性雜費,約占學前教育總成本的4%。
比利時小學和中學學制均為6年,兒童從6~18歲接受12學年制的免費法定義務教育。接受義務教育是憲法賦予所有居住在比利時境內(包括外國國籍和本國非婚生)兒童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義務教育并不等同于學校教育。兒童可以選擇家庭教育,但必須在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并接受有關部門(如學生指導中心)的監督。如監督結果表明兒童的家庭教育沒有與義務教育法規完全一致時,父母可能會接到法庭的審判通知。
在義務教育階段,國立學校和受資助學校的教育是免費的。在小學階段,所有學習材料、學習用品一律是免費的。如個別學校亂收費,家長可以將情況反映給“不當行為委員會”。在中學階段,學校可以要求家長捐贈,用于支付兒童的部分學習材料及活動費用。學校也有權向家長收取少量的臨時性費用,如問食費等。
比利時注重素質教育,對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目標有著明確的要求,不允許“拔苗助長”提前講授超出學生正常接受能力的課程。學校沒有統一正式的學前教育課程或學業評估,幼兒園老師大多參考《學前老師工作指南》中的基本原則來指導自己的日常工作和課程設計。
幼兒教育重在輔導兒童養成良好習慣、學習適應群體生活及發揮自我表達能力,小學才開始教授閱讀、寫作和簡單數學。寓教于樂的方式使孩子們熱愛學習,在啟發式教學輕松的氛圍中,培養兒童的自主個性、自信心理、自覺習慣和自理能力。
鼓勵孩子更多地玩培養獨立開朗性格
比利時人重視孩子的智能發展和動手能力,學前智能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玩玩具。學前教育的目標就是讓孩子們學會應用常識應付日常生活,在玩中培養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獨立性和快速行動力,并學會感知生活中的樂趣。孩子們通常能快速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不會又哭又鬧不愿被送去幼兒園。
在學前階段,學校給孩子們的是更多的動手機會,鼓勵孩子們更多地玩,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老師的帶領下玩游戲、做手工、畫畫、郊游或者去博物館參觀。在玩玩具和游戲的過程中,接觸很多抽象的知識——形狀,顏色,數字,字母,以及想象和推理,自主創造等等,沒有壓力更多樂趣,把五官功能、肢體運動和大腦思考全部綜合起來學習,把身體各部分調動起來,從而得到真正的技能和知識。
積木、小汽車、小火車、洋娃娃……在氣氛溫馨的教室,讓孩子接觸和感知藝術,除了每天在課上繼續讓孩子們大量繪畫外,學校也經常組織孩子們參觀藝術博物館或美術館,還鼓勵家長幫助孩子通過書籍或互聯網了解藝術家的生平和代表作,收集相關圖片,以便在課堂上與其他小朋友分享。
老師很少教識字、數學等“基本技能”。比利時的幼兒園也從來不跟家長談孩子的學習,也不會刻意教孩子提前認字寫字。在比利時幼兒園老師的眼中,似乎所有孩子都沒有缺點,都是最棒的。
算術是小學的教育內容,并不是幼兒園教學的重點。對于0~3歲的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培養生活的情趣而不是單純地學習技能,以兒童個人的活動為基礎,兒童有更大程度的自由——因為這能讓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


以兒童為中心精彩主題活動多
學前教育“以兒童為中心的原則”體現在多個方面,幾乎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幼兒感興趣的主題設計的。如大量時間讓兒童自主活動,幼兒園活動(包括認知活動)以游戲為主,重視畫畫、角色扮演等藝術表達,營造非正式的整體氛圍(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們邊活動邊說話)。每隔一兩個星期,老師就要設計一個新的主題,主題通常和季節的變化或節日相聯系。
學校通常采用先感知后表達的循環圈來計劃和安排活動。感知階段的實施方式有參觀訪問(如參觀面包房、醫院、公園)、請客人(如郵遞員、警察、漁民)來幼兒園講課,或在老師指導下觀察事物(如一籃蘋果、一窩小雞、一串葡萄)。老師組織孩子開展感知探究活動,指導他們觀察,并努力擴大他們的詞匯量。
感知階段后,安排表達活動,表達活動通常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用以幫助幼兒消化感知階段獲得的印象和體驗。
小學教育沒作業活動營里樂趣多
比利時小學教育沒有家庭作業,大多數小學一半的課程是讓他們動手制作模具。老師常常帶孩子們去郊游,參觀各類博物館。學校會經常舉辦party,孩子們跳舞、表演,不受約束。也會組織過夜出游或全校性的文化活動,每年的文化活動會設置特定的主題。比利時小學一般組織為時一個星期的過夜出游,國內游去海邊或者山區,國外游選擇滑雪或者東歐旅游。
比利時政府規定,小學向孩子收費有上限,超過這個上限的開支,學校必須自己支付。在2012~2013年度,每個學期,3歲以下孩子收費上限為25歐元,4歲孩子收費上限為35歐元,5歲孩子收費上限為40歐元,其他學生收費上限為65歐元。如果學校組織過夜出游,收費上限為390歐元。
孩子們一年有75天假期。暑假兩個月9個星期,春假秋假各1個星期,圣誕節復活節各2個星期,一共15個星期,75個工作日。比利時有各種組織,專門為學校假期設計各種活動營,時間單位為1星期。組織單位有市政府、醫療保險公司、非盈利性家庭或者運動團體。一般來說,體育館里做做體操、足球場上踢球的活動營價錢最適宜,一星期大概60歐元。學打網球、曲棍球等技術含量高的活動達115歐元,騎馬等貴族運動均價在200歐元。也有過夜的活動營,海邊、樹林或者農場活動最便宜,大概一星期250歐元(包食宿)?;┑馁M用基本在700歐元左右。
這些活動營提前大半年發出廣告,活動冊子寄到家,或可到網上下載電子信。譬如說暑假七八月份的安排,年底不到就收到各種機構的活動營廣告,元旦一過就可報名,春節前就可以確定暑假里每個星期的行程了。
比利時也在部分中學開始開設開心學的課程。在這些中學里,第一年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地理、生物、語文、數學、法文……每星期還要花1小時來學習如何開心。參加這個課程的每個學生都有本手冊“開心課程”,課程歷時一年。每個月學生們圍繞開心學的一個主題學習,比如如何應付壓力或者如何獲得自信等等。
第一堂課的內容就是學生們互相小小夸獎一下,然后堅持這樣的互相鼓勵。下面一堂課老師向學生們解釋,雜志上的那些漂亮照片都是經過計算機加工的,不要看了雜志上明星的身材大家就拼命節食模仿。
在開心學學習課堂里,老師們盡量活躍氣氛,讓學生們覺得有意思。學習互相夸獎,讓學生們多看彼此的優點。
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很大,歐洲國家的很多家庭父母雙方大多都在外工作,教育孩子的時間比較少,更依賴學校來指導孩子的成長。老師們的責任也越來越大,不僅要教授各方面的知識,還要關心孩子們的性格發展。學校希望通過開心學課程來鼓勵孩子們的心理正常發展,這是教育上一個積極的改革。

比利時學校之間不存在按學習成績排名和互相攀比現象,小學也沒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所有學校都是平等的。政府按學生人數給予財政資助,不分城鄉,不分公立、私立。比利時充分保障學生自主選擇接受各類不同教育的自由,為學生提供多種“殊途同歸”的選擇機會,搭建方便暢通的“立交橋”式教育體系。
以荷語區為例,中學教育分為三個階段,每一階段兩年,第二階段起又分為普通、職業、技術、藝術4個方向,學生可根據個人意愿、特長自由選擇,無論何種方向均可獲得中學畢業證書,并免試升入任何荷語區的高校(醫學等個別專業除外)。因此,更多的比利時中學生自愿選擇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學生比例達3∶2,不僅為后續的高等職業教育提供了大量生源,也提高了比利時勞動者的技術素質。
學校也為外來移民子女提供特別輔導課程、為殘疾兒童提供更多幫助等,努力“教好每一個學生”,更加具體、精細地落實教育公平理念。
近年來,選修漢語的比利時中小學生開始增多,已有17所中小學開設了漢語選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