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與孩子一起玩的藝術(shù)之:在與不在
父母要為孩子營造一種既有限制又自由的成長環(huán)境。這件事聽起來似乎挺難的,確實需要我們以提高自身修養(yǎng)為基礎(chǔ),是用一生來修煉的境界,但同時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前些日子,我參加了團體舞動治療中級的培訓,為期5天。在這期培訓中,老師要求每一個學員都要在團體中帶領(lǐng)10分鐘的熱身活動,我為這10分鐘的熱身做了認真的準備。因為我經(jīng)常帶領(lǐng)一些結(jié)構(gòu)化很強的團體,腦子里有了一些模式,因此,也會不由自主的用結(jié)構(gòu)化很強的思路來設(shè)計舞動治療團體的熱身。當我自信滿滿的把我設(shè)計的活動實施完成后,參與其中的成員們給了我一些反饋,這些反饋讓我有當頭一棒的感覺。
成員們給我的反饋里,多數(shù)都反映我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控制性太強,沒有自主感,這讓我有些委屈,但同時也有些思考。以前,我?guī)ьI(lǐng)的團體都是從來沒有參加過的團體活動的人員,如果不組織一些結(jié)構(gòu)化很強的活動,很多成員都不知從何做起,這是我感到委屈的地方。但與此同時,我也逐步意識到,其實,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是渴望自由和自主的,一時不知所措是因為沒有機會體會自由,我作為團體領(lǐng)導者要給成員體會自由和自主的機會,而我由于擔心成員不知該做什么而把活動過度結(jié)構(gòu)化,從某種角度來說,也許是我對成員的一種不信任,以及我對于害怕失敗的一種阻抗。
結(jié)構(gòu)化里有非結(jié)構(gòu),在可控的情況下給成員以自由——這是我這次培訓得到的最大的收獲。由此我也想到,這也許還是我們作為父母給孩子應(yīng)該營造的一種氛圍,即孩子在我們的關(guān)懷下長大,既不感到被忽視,又有極大的自由度來發(fā)展自己的個性。也許,這是我們作為家長需要用一生來修煉的一種境界。
在我們受訓的咨詢師中,有一位咨詢師設(shè)計了一個場景,她讓我們扮演一群在幼兒園里自由玩耍的孩子,其中一個咨詢師故意扮演了一個離開群體,獨自跑到門口,想出去自己玩的孩子。
這時,指導老師問我們大家:“如果你是這群孩子的管理者,你會怎么做?”有的咨詢師說:“我會走到這個小朋友面前,提醒她該回到團體中來。”這時,成員們反饋說:“如果這樣的話,孩子會有被強迫感,會感到自己選擇的行為和感受是錯誤的。她會迫于老師的強大而服從,而壓抑了自己的感受。長此發(fā)展,不利于孩子自我意識的發(fā)展。”還有的咨詢師出主意說:“如果我是這群小朋友的管理者,我會允許這個小朋友跑開,讓她做自己喜歡的事,用這種方式告訴她,她的選擇是被尊重的。”但扮演那個離群小朋友的咨詢師反饋說:“如果你不管我,我有一種被忽視感。”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那該如何是好呢?這時,指導老師給我們做了一個示范:老師假設(shè)孩子們都在玩墊子,這時她會拿著兩個墊子走到距離那個離群的孩子一米左右的地方,把其中一個墊子扔給那個孩子,而老師在旁邊玩著手里的另一個墊子。這時,扮演孩子的咨詢師故意不理老師,用腳踩著墊子踢來踢去,而老師在旁邊馬上學著孩子的樣子也踩著墊子踢來踢去,孩子發(fā)現(xiàn)有人和他一樣的動作時,又嘗試著用手拍了拍墊子,老師也用手拍了拍墊子,孩子開始和老師有了連結(jié),慢慢的,老師邊和孩子玩著,邊把孩子引到了人群中。
后來,指導老師解釋她這樣做的理由是:離群的孩子也許是對團體有不安全感,要尊重她的這種感受,于是,她會離這個孩子一定的距離。如果靠她太近,會讓她有被威脅的感覺;孩子們都在玩墊子,也讓她玩墊子,是要讓她覺得,她可以享受和別的孩子一樣的權(quán)力;模仿她的動作,是對她行為的一種接納的方式,同時,也讓她看到自己在做什么,這是舞動治療里的“鏡像”技術(shù),通過這個技術(shù),還可以引導孩子,她也許還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而結(jié)果是,這個孩子果真回到了團體中來,問到那個扮演離群孩子的咨詢師的感受時,她說:“當老師給我墊子,并和我一起玩時,我覺得我受到了關(guān)注和尊重。”
這個示范讓我真正體會到了“不管你愛還是不愛,我就在那里”的包容與接納之美,是一種若近若離,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境界。其實,在我們實際的家庭生活中,孩子也會經(jīng)常以離開、躲避、耍脾氣等各種消極的方式來表達他們說不清道不明的復(fù)雜情緒。每當這個時刻,父母很容易陷入焦慮的狀態(tài)中。

這時,我們要多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孩子這樣做是因為什么”“他現(xiàn)在是怎樣的情緒”“他希望我做什么”當問這些問題的時侯,我們自己首先會冷靜下來,避免沖動的行為傷害孩子,同時,我們也會從中訓練自己共情孩子的能力,這是一種自我成長。當然,問的問題不一定有答案,這時的孩子可能仍在用消極的行為處理著自己的情緒。那這時我們該怎么辦呢?
首先,家長不要訓斥孩子,對孩子說:“你不應(yīng)該這樣”。如果這樣做了,孩子會否定自己的感覺,從而否定自我的意識,這樣是不利于孩子獨立成長的。但也不要馬上離開,并且對孩子說:“好,你這樣,媽媽不理你了。”如果這樣做了,孩子會覺得自己被忽視,心理上產(chǎn)生拋棄感,從而會變得自卑。
這時的父母要充滿關(guān)切的看著孩子,和孩子保持不太遠的距離跟隨著他,并且詢問孩子:“哦,怎么了?生氣了?難過了……”這是在用語言與孩子產(chǎn)生連結(jié);如果孩子坐在那里不動,你也可以和他坐在一起;如果他手里玩著玩具,你也可以拿著一件玩具在旁邊玩著,邊玩邊模仿孩子的玩法,這是在用動作與孩子產(chǎn)生連結(jié)。這兩種連結(jié)的方式同時使用,孩子會感到自己的情緒受到了尊重,同時也感到?jīng)]有因為自己的情緒而被父母“拋棄”。當然,也許孩子調(diào)整情緒的時間會很長,父母一定要有耐心。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由的渴望,而這個渴望更期盼被關(guān)注和理解,這是我作為心理咨詢師的感悟,更是身為母親對待孩子的一種態(tài)度。在此與各位家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