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對人口規模而言,瑞典是世界上注冊專利和申請專利最多的國家之一。攝氏溫度計、螺旋槳、利樂包、滾珠軸承、安全扳手、藍牙技術、心臟起搏器、兒童安全椅、地鐵免費報紙、網絡免費電話Skype……種種耳熟能詳的技術發明和商業模式,都來自這個國家的創新驅動。
“創新沒有對錯之分,開放的心態最重要?!比鸬涓笔紫嗄隆W勒夫松說。
“我們的教育體系鼓勵孩子們‘大膽想、大膽做,可以盡管去犯錯’?!比鸬鋭撔戮值捻椖拷浝砩5吕锏氯缡钦f。
奧勒夫松和桑德里德說的兩番話,體現了瑞典對于培育創新精神的重視,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瑞典作為一個北歐小國卻出了無數發發明和發明家的原因。
作為世界上最具創新精神的國家之一,瑞典積極鼓勵年輕人對科學技術保持持續的興趣?!皠撔?,從娃娃抓起”在瑞典不是一句空話。
激發創意的“靈感教育”
創新,被視為瑞典的生存戰略。數據顯示,瑞典是在研發領域投入公共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約占G DP的1%。除了資金方面的投入外,瑞典的創新教育也自成一體,貫穿于幼兒園、青少年、大學等各個時期,并不乏對社會公眾的創新意識培育。
在瑞典,一個“從6歲開始、貫穿整個學齡階段”的創新教育系統已然逐步建立。由政府撥款支持的“靈感教育”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這種教育針對6~12歲的孩子,鼓勵他們把家中的廢品帶進課堂,拆解后再重新組裝成新東西,并鼓勵他們思考“還能做成什么以前沒有的東西”。這不僅讓孩子們動手動腦,而且激發了他們“突破常規”的潛能。至今,瑞典擁有“靈感教育”資質的教師已達1700多人,遍及全國800多所學校。
“靈感教育”的方法也很獨特。譬如說,把孩子送到老人院或殘疾人協會,讓孩子與老人或殘疾人充分交談、溝通,了解他們生活中的煩惱和疾苦,然后鼓勵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小發明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僅一年,與該項目合作的殘疾人協會就獲得了2000多個好主意。
安娜·卡琳是“靈感教育”項目的負責人,在她看來,在社會發展日趨多元的今日,年輕人有很多選擇,如何引領他們認識科學之美,為未來培養更多的科學家、發明家,已成為全新課題。
各式各樣的創新競賽
自1979年開始、每3年一屆的“新發明競賽”(“Finn upp”)是針對12~15周歲的學生,鼓勵他們尋找現實生活中的需求,將一次次的“異想天開”變為“實用產品”,是瑞典創新教育中無法不提及的精彩一筆。
據了解,在1979年首屆“Finn upp”大賽中,共有632項發明被提交;而在2006年第10屆競賽中,這一數字已增至5340項,參賽選手也多達7579名。而且, Finn upp也充分鼓勵女生對技術、化學、物理和數學的興趣?!芭①惖谋壤?979年的12%上升到1991年的43%,2000年更是達到56%,超過了男孩的比例。”身為女性的索菲婭顯得特別自豪,“在創新領域,誰說女子不如男?”
有個叫安娜的小姑娘上初中時發現,公共飲水池向上噴水的水龍頭,讓接水者很難準確地把水裝進自己的水壺。于是,她在普通水壺半腰處開了個口子,安了個蓋子,這樣,人們在淺淺的水池里也可以方便地接水飲用,多年的難題被一下子解決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普通的小發明,卻一舉奪得瑞典“Finn upp”初中生發明競賽的大獎。現在,這款水壺已成功申請了專利,并成為瑞典運動品商店的“大熱賣”。
而在最近一屆的獲獎作品中,有人設計了“凸”字形車用除冰刀,相比傳統除冰刀多出的握把,令使用者更易發力;有孩子設計了可拆卸的雙層超市購物推車,方便食物、化學清潔產品分類擺放;有學生設計了帶有熒光標志的人行道提示系統,行人經過時,頻頻閃亮的熒光燈將提醒來往車輛;還有學生設計的自行車防盜鎖,可以將車把手折疊鎖入……
今年的競賽組織者索菲婭·比約科維說,所有這些創新并沒有涉及高深的技術,卻讓孩子們真真切切看到了“好點子”帶給生活的神奇變化。“Finn upp不僅讓孩子們對技術和科學的興趣更濃了,還使他們切身感受到發明創造的樂趣。”曾是工程師的比賽指導老師艾夫格倫說。調查顯示,在Finn upp參賽者中,77%的學生覺得“科學學習更好玩了”,62%的學生表示“想學得更多了”。
為了激發、鼓勵兒童的創造力和主動性,瑞典的一些學校每年都組織“扔雞蛋”比賽,評出將雞蛋從25米高空扔下而不會摔破的最佳方法。比賽的最初組織者、發明家和企業家安德斯·羅森希望通過這種不常有的游戲形式,來激勵兒童自己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育平等
“平等意識”是瑞典民族靈魂的重要組成部分。瑞典被列為世界上最平等的國家之一。這種平等意識體現在教育理念上,就是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擴大全社會公民均等的教育機會。
為了貫徹教育平等,瑞典政府大力增加教育投入。2000年,瑞典教育投入占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7.5%,遠遠超過大多數國家的教育投入。
在瑞典學校,沒有等級界限和重點與非重點之分,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學生進入基礎學校(相當于小升初)后,學校把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子女整合在一起,讓他們學會關心弱勢群體;對于弱勢群體、有缺陷的孩子,瑞典學校注重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對于有些比較調皮的學生,老師們會集體觀察,發掘他的長處,讓每個孩子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通過這些做法,不僅可以使身處困境家庭的孩子得到關愛,也增強學生之間的團結意識。當他們走上社會后,心理會更健康、行為更加合理規范。
對教育平等理念,瑞典人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認為,如果社會將資源集中在培養少數拔尖人才上,這不僅浪費和閑置了大量的寶貴教育資源,而且使社會發展更為緩慢。他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不讓社會出現落伍者,而不是培養個別天才。只有人人都能平等地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培養每個公民都具有健全的道德觀、責任心和團結奮進的精神,社會才能持續健康地向前發展,這一理念是值得我們借鑒與深思的。
協作能力
在瑞典,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是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的。孩子從1歲多起就送幼兒園,幼兒園分班級不按年齡,園方特意讓大點的孩子和小一點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以此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團結協作能力。當孩子進入實行義務教育的基礎學校后,校方通過讓他們參與班務會的工作,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意識。在中學,幾乎所有的班級都有自己的學生會。中學生通過學生會,與老師和學校管理層團結協作,共同參與學校管理。同時,學生們也可以通過學生會,自主地對學校管理等問題發表個人見解,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體會、學習到民主社會的真諦。
生存能力
“Learning to be”(學會生存)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21世紀的教育提出的一個口號,指的是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所有潛能,學會生存,以適應世界和時代的發展和變化。除了強調團結協作重要性的同時,瑞典教育也重視孩子生存本領的培養,重視孩子融入社會以及與人相處的本領。
從入小學起,學校就注意培養孩子們的生存能力。在小學開學第一天,學生往往不在課堂里上課,而是由老師領著“逛街”,教孩子怎么買東西,怎么存車,到銀行怎么走,到警察局怎么走。目的是要教孩子們具備最基本的生活、生存能力。學校安排的課程表也體現了學會生存這一理念。體育課和紡織、木工、鐵工加起來的總學時甚至超過生物、物理、化學、技術的總學時。學校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體育活動,學生自己組織體育活動,學校還給學生發相應的補助金。為了培養孩子對科學的興趣,瑞典小學三年級前是不考試、不留家庭作業的,直到五年級才有考試評分。這種形式減輕了孩子學習的壓力。他們認為:如果小學入學就要考試,會把很多興趣還沒有培養起來的孩子排除掉。
此外,瑞典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市場經濟觀念。孩子們從小通過賣舊東西或者自己做糕點賣為自己掙錢,用這種方法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初中三年級,瑞典的公社就開始安排暑假打工的機會,如賣東西、帶孩子、陪老人聊天、去森林里砍樹等,由公社發工資。實習的學生會得到評語,從初中起積攢的這些評語和工作經驗為今后工作打下了基礎??梢哉f,通過家長、社會為孩子創造各種勞動機會,挖掘孩子的潛能,讓孩子從小學會融入社會以及與人相處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