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葡萄酒具有多樣性,
但經常被作為一個整體來簡單評價。
說到澳洲酒,很多人會習慣地簡化成一個整體來下論斷。
而實際上,澳洲大陸幅員遼闊,目前有65個GI產區,各產區的風土條件差異很大,葡萄酒風格的多樣性毋庸置疑。通常說澳洲酒“酒精度高”、“酒體重”也許是對某個產區或某個品種的印象,但冠以整個澳洲顯然是不太全面的評價。從產區來講,比如克萊爾谷(Clare Valley)的雷司令、雅拉谷(Yarra Valley)的黑比諾、庫納華拉(Connawarra)的赤霞珠、路斯格蘭(Rutherglen)的Muscat加度酒,無一不會讓你感受到澳洲葡萄酒的多樣性;從品種來講,以西拉(Shiraz)為例,巴羅薩谷(Barossa Valley)、瑪格麗特河(Margaret River)、獵人谷(Hunter Valley),因為風土的差異,出產的西拉會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很多酒莊出產風格細膩、復雜且陳年能力不錯的佳釀,并非一味地追求厚重、飽滿單寧水果炸彈。
今年筆者曾隨澳洲葡萄酒管理局拜訪過一個酒莊,就做典型的北隆河風格的Shiraz,且標簽上標的是Syrah,而不是澳洲人習慣用的Shiraz。在產區之內接觸的不同的酒商,他們都會和你講自家葡萄田的風土、釀酒手法的與眾不同,走的產區和酒廠越多,越會發現這種多樣性的存在。
氣候穩定,
年份之間差異不大。
據說澳洲酒年份差異不大,這是真的嗎?
翻開《Wine Spectator》關于全球主要產區的年份評分表,以1996-2009年這14年的評分為例,先看Connawarra,得分最高的1996年有97分,而最低的2002年只有84分,其中有4個年份得分不到90分。再看Barossa,得分最低的是2003年的85分,與得分最高的1996年的99分也有14分的差距,不到90分的年份則有6個。對比一下波爾多同樣的時間段,左岸2000年得分最高為99分,最低分為85分,不到90分的年份有7個,右岸同樣最大差距也是14分。勃艮第的情況也類似,年份之間的最大分差也是14分。數據如此,那么,澳洲氣候穩定,年份差異不大之說從何而來呢?
其實,澳洲人也怕寒冷的冬季,也怕陰郁低溫的生長季,也怕采收前的雨水。同樣是靠天吃飯,焉有旱澇保收之說?
大多數消費者對澳洲酒的印象是性價比高,
但對澳洲的精品酒認識不足。
當人們討論波爾多的5大名莊,勃艮第的Grand Cru,意大利的超級托斯卡納,或者德國的TBA的時候,提起澳洲,人們會聯想到什么呢?大多是簡單概括為“性價比不錯”,這個評價不能說不對,但有些片面,因為里面蘊含了對澳洲精品葡萄酒的低估。澳洲人正努力提升其品牌形象,改變其只出產廉價酒的國際形象。之前澳洲酒過于注重產品的銷量和產量,而輕視了對精品酒的宣傳。
剛剛在本月結束的由澳大利亞葡萄酒管理局與巴羅薩葡萄和葡萄酒協會聯合主辦的“2012澳洲葡萄酒發現之旅活動上,Master Class所選用的8款西拉極具特色(都是James Halliday五星級酒莊得分在90分以上的葡萄酒),代表了澳洲精品酒的高水準,相信也顛覆了很多人對澳洲西拉的固有印象。將來如果組織一次澳洲版的“巴黎的評判”,澳洲的精品酒也說不定能一戰成名,乃至供不應求。
澳洲葡萄酒不需要醒酒。
需不需要醒酒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我不知道這些新世界國家的從業者怎么看待這種說法。雖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想說開瓶后,酒的變化一定是存在的,捕捉其中的變化是妙趣橫生,也是品醇客們絕不可放過的。若要感受酒的最佳狀態,醒酒和等待必不可少,尤其是頂級的精品酒,如果不細細品味,未免有暴殄天物的嫌疑。
目前,澳洲葡萄酒的發展也碰到各種問題,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相信隨著澳洲酒持續地推廣和教育,中國的消費者對其多樣性、年份、精品酒的理解會有所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