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香濃郁,飲后尤香,清冽甘爽,回味悠長?!?/p>
瀘州,自古以來,便是一座酒香四溢的城池,“江陽盡道多佳釀”之美譽,絕非徒有虛名。自秦漢時期有據可考的釀酒史以來,瀘州釀酒業歷經唐宋時期到了元朝,其制曲釀酒之工藝已流傳千年;而該地以高粱、小麥合釀的大曲酒,也于明代時期,工藝日趨成熟。
瀘州地區的釀酒業在清代得到興旺發展,最鼎盛時期,該地的酒坊達到600余家。到民國時期,“溫永盛”、“天生成”、“協泰祥”、“春榮和”、“永興成”等作坊,都是當時盛極一時的酒坊。
抗戰時期,瀘州當時是戰略物資轉運的碼頭,旺盛的市場需求極大地刺激了曲酒的生產,使該地酒業發展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出現了“溫永盛”、“天生成”、“協泰祥”、“春榮和”等30余家酒坊晝夜生產窖酒的壯觀景象,此時的瀘州,成為名副其實的酒城。
真正使瀘州地區酒業錦上添花、成為清冽甘爽、柔和純凈之佳釀的,是解放后的五十多年。1951年起,瀘州的數十家酒坊相繼聯營成立“四川省專賣公司瀘州國營釀酒廠”;1954年,“地方國營瀘州曲酒廠”合并成立。 1961年,“瀘州市曲酒廠”合并成立,并于1964年更名為“四川省瀘州曲酒廠”,這便是我們熟知的“瀘州老窖”的前身。
瀘州老窖之“老窖”,實際指的是糧糟發酵池。通常說來,三十年以上窖齡的發酵池才稱得上是“老窖”。 至今為止,瀘州老窖仍然保留著多項紀錄——中國建造最早(始建于公元1573年,瀘州老窖高端系列“國窖1573”由此得名)、連續使用時間最長、保護最完整的老窖池群。連續使用四百余年的明代窖池,僅有益微生物就多達400多種,這些微生物形成一個龐大的群落,影響糧糟的發酵和出酒的品質。
瀘州老窖連續五屆蟬聯“中國名酒”稱號,除“瀘州老窖”之外,白酒中僅有“茅臺”、“汾酒”連續五屆蟬聯該稱號。瀘州老窖酒之所以醇厚、濃香,還得益于當地產皮薄、粒滿、支鏈淀粉高的糯高粱,得益于具有特殊曲香味的麥曲,得益于微甜、呈弱酸性、硬度適宜的龍泉井水,得益于“續糟混蒸”、“回酒發酵”等特色釀酒工藝。
作為連續蟬聯五屆中國評酒會“中國名酒”稱號的名酒,瀘州老窖酒在收藏市場上,頗受藏家關注。目前市場最為稀缺的,為白塔牌 “瀘州老窖大曲酒”,該酒為瀘州老窖特曲酒的前身。(作者為江西省陳年白酒文化研究品鑒中心副主任,著有中國第一本全系列專業白酒指南《陳年白酒收藏投資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