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舵”其實就是飯勺。說起它,青年人可能會感到陌生,但對于上了一點年齡的人來說,那是再熟悉不過的餐具了。這種古老而奇特的硬木餐具長近20厘米,厚約0.5厘米,形狀奇異:上半部分像個光著腦袋的半身人物剪影,下半部分則是船舵形,其名稱也令人感到新奇——飯舵。在與閩南同風共俗的臺灣沿海地區,也能見到這種古老奇特的木制餐具。由于飯舵用材不同,大小不一,雕刻藝術也不一樣,可以作為研究飲食文化的重要材料。近年來,古老的飯舵已經成為一些藏友的新興藏品。
細細探究飯舵的來歷,它與漁家人的生產生活多少有點“沾親帶故”。自古以來,閩南和臺灣漁家人就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漁船既是漁家人謀生的工具,更是他們的命根子。一條船操作起來是否靈便,與船舵好壞有很大關系。船舵是航船的方向盤,船上的艄公就是操縱這“方向盤”的舵手。漁諺云:“大海航行靠舵手”、“壞艄公磨死伙計”,強調的都是舵手的重要性。因而,自古以來閩南和臺灣漁家人對船舵和艄公特別崇拜,每逢造新船時,船主便有意識地叫造船匠刻一塊硬木做成的、耐腐的飯舵。至今,當地造船儀式上還有一道十分重要的“開斧”禮儀,就是由造船師傅用利斧在一根最好最粗的木料上削下一塊木片。據一些老人介紹,最早的飯舵便是用這塊木片雕刻成的。以后,漁家人認為飯舵不但實用,而且有吉祥蘊意,就競相仿效,幾乎每一個漁家都有飯舵。
許多飯舵造型都像藝術品,頗有欣賞價值。漁家人每當吃飯時就會用到它,從而隨時記住艄公和船舵的作用,千萬不可怠慢、輕視。因為船舵長年累月泡在海水中,如果不選用優質木材,很容易出事故。漁家人對飯舵情有獨鐘,還有一個原因是這種餐具設計有科學獨到處。首先是在咸腥多、鹽分大的漁區,與金屬餐具比起來它不會生銹;其次是盛飯時很好用,打多打少,運用自如,猶如乒乓球運動員手中的球拍。
閩南和臺灣漁家人每年農歷三月廿三、七月廿九都要舉行隆重的海祭活動,這種傳統的民俗活動,除了需用許多牲禮外,還要用尖錐形米飯若干碗,使用飯舵時,就容易把干飯打成尖錐形,這也是一些現代飯勺不易做到的。飯舵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輕便,即使不慎掉落海中也不會下沉,撈起即可。漁家人對飯舵崇拜至極,飯盛好后,飯舵要豎著插在飯上,禁忌把飯舵斜插或放倒,因為飯舵在漁民的眼中等于船舵,船舵倒了意味著不吉利。說來也很有趣,就連除夕等傳統大節,漁家人也習慣剪幾張飯舵形的紅紙貼在雪白的米飯上,象征年年有余(魚)、一帆風順。
改革開放以后,市場上各種質料的現代餐具琳瑯滿目,任由選購,古老的飯舵逐漸被新興的飯勺取代。專門刻制、銷售飯舵的師傅也見風使舵,改操其他營生。隨著飯舵從人們家中逐漸消失,它開始進入了收藏界人士的視線,成為一種新興的收藏品。
(責編:馮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