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石,又稱觀賞石,雅石,供石,石玩,日本稱之為水石,韓國稱之為壽石,是指不雕琢,具有自然美感的石頭,包括奇特的化石,礦物晶體和巖石等。奇石具有獨特的形態、色澤、質地、紋理,具有觀賞、收藏及科研價值。
奇石文化源遠流長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浩如煙海的人類文明史,也就是一部漫長的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石文化史。
中國是東方賞石文化的發祥地。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時代。據《闊子》載:“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臺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現焉。”其實,遠在此前的商、周時代,作為賞石文化的先導和前奏——賞玉活動就已十分普及。據史料記載:周武王伐紂時曾“得舊寶石萬四千,佩玉亦有萬八”。《山海經》和《軒轅黃帝傳》則進一步指出:黃帝乃我國之“首用玉者”。由于玉產量太少而十分珍貴,故以“美石”代之,自在情理之中。因此,中國賞石文化最初實為賞玉文化的衍生與發展。《說文》云:“玉,石之美者”,這就把玉也歸為石之一類了。于是奇石、怪石后來也常躋身寶玉之列而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上貢物品。《尚書·禹貢》曾載:當時各地貢品中偶有青州“鉛松怪石”和徐州“泗濱浮磐”。顯然,這些3000多年前的“怪石”和江邊“浮磐”都是作為賞玩之物被列為“貢品”的。很可能這就是早期的石玩,即以天然奇石為觀賞對象的可移動玩物。
從秦、漢時期古籍、詩文所描述的情景得知,秦始皇建“阿房宮”和其他一些行宮,以及漢代“上林苑”中,點綴的景石頗多。即使在戰亂不止的東漢及三國、魏晉南北朝,一些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和宮觀寺院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
曾先后在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手下擔任過宰相的牛僧孺和李德裕,都是當時頗有影響的文人墨客和藏石家。李德裕建“平泉山莊”,其中的怪石與奇花異樹在當時就極負盛名,號稱各地奇石“靡不畢致”,而奇石品種之多,僅有名號者既達數十余種。李德裕“平泉山莊”和詩人王建的“十二池亭”在造園藝術和景石,點綴方面,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大詩人白居易不僅有許多賞石詩文,他的《太湖石記》更是反映唐代賞石盛況及文化水準的代表作之一。又據南宋趙希鵠的《洞天清錄集·怪石辨》載:“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巖岫聳秀、嵌之狀,可登幾案觀玩。”足見當時以“怪石”作為文房清供之風已相當普遍了。明代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論·異石論》,張應文的《清秘藏·論異石》,尤其是萬歷年間林有麟圖文并茂、長達四卷的專著《素園石譜》等,更是將賞石理論全面概括。林有麟不僅在《素園石譜》中繪圖詳細介紹了他“目所到即圖之”、且“小巧足供娛玩”的奇石一百一十二品;還進一步提出:“石尤近于撣”、“蕪爾不言,一洗人間肉飛絲雨境界”,從而把賞石意境從以自然景觀縮影和直觀形象美為主的高度,提升到了具有人生哲理、內涵更為豐富的哲學高度。這是中國古代賞石理論的一次飛躍。
千百年來,國人的愛石、搜石、藏石、品石之風源遠流長,形成了一種傳統的賞石文化,并進而影響到海外諸國家和地區,時至今日,賞石漸成國際潮流。
室無石不雅
古人云:“山無石不奇,水無石不清,園無石不秀,室無石不雅。賞石清心,賞石怡人,賞石益智,賞石陶情,賞石長壽。”觀賞奇石,要講究瘦、漏、透、皺、清、丑、頑、拙、奇、秀、險、幽等十二個方面,更主要是要從質、形、色、紋、勢等方面去把握奇石之美
天然奇石是天然的藝術品,它獨立成景,自然成畫,一石一天地,譜寫出了自然美的樂章。關于奇石的收藏和鑒識,四川省根雕奇石協會副秘書長李建剛表示:“傳統的觀賞石一直沿用古人的評判標準:皺、漏、瘦、透、丑。隨著當今賞石新品種的開發,觀賞石的評判標準也與時俱進融合了新的內容:色,質,形,紋,聲,它與傳統標準一道,使觀賞石的評定更科學更客觀,它涵蓋了更多的信息。”也就是說,任何一尊觀賞石,如果不具備上述評判的任何一條標準,那么這尊觀賞石就缺失了其特色韻味和個性,其價值就大打折扣了。反之,如同時兼有幾條評判標準的特色,那這些觀賞石的收藏價值及觀賞性就更勝一籌。
“一般而言,賞評奇石,可從質地、紋路、顏色、意象、形狀等方面人手。”李建剛說,“首先是質地,指構成石品的礦物成份,多以石英質、玉質為上品。一般是以硬度來判斷石質優劣的,石品的密度越大,硬度越高,觀賞石的硬度一般為4至8摩氏度為較好。然后看花紋,奇石上的花紋分凹、凸紋,平、斜紋,點、線紋,粗、細紋,面、塊紋;紋又分單、雙色、混合色紋,凡線條節奏明快、富有韻律、變化無窮、妙趣橫生者,都可謂精品石。接著看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于一體者為上乘,混合色、雙色、單色次之。色為意生,意為色存,色、形、意完美統一,可謂奇石之精品也。當然,奇石上的抽象或具象的圖案和物像也很重要。或似山水之美,或構成人物、動物等圖象。無論什么形式,均生動活潑地表現了自然界的萬千物像。”
除了奇石的造型或圖案外,它自身還獨具意境之美,有的意境深遠,給人以遐想;有的明晰,給人以直率;有的博大,給人以開闊;有的含蓄,給人以思維;有的奇譎,給人以啟迪。李建剛說:“石形也是評判奇石的重要標準之一,石品的天然外在形狀,有三角形、圓形、橢圓形等,總之,千奇百怪,無所不有。石頭的形狀盡量要完整,觀賞面沒有較深的裂痕和紋路,或者不影響觀賞。好的奇石的造型奇特,表象富有情趣,石體無殘缺破損,整個外形與其內容和諧相稱,表面的形體與內在的精神相輔相成。”
奇石的“神”是奇石形體內涵的精神、氣質、意境、神韻,也是奇石的個性體現。形是奇石的外觀形體,奇石的軀殼;神是奇石的內在神韻,奇石的靈魂;形是神的載體,神依形而存,完美的奇石形神兼備。
“現在,很多人把奇石納入文化藝術的范疇,從美學、文學、色彩學的藝術高度,與冰冷的玩石通靈,寄情于石,情石相交,達到‘石人合一’的境界,從中得到一種慰藉、一種享受,這就是奇石的藝術美。”李建剛表示,就奇石的美丑而言,奇石圖案美與造型美能達到完美的統一,當屬上乘精品,若圖案美,造型平平,甚至有裂痕傷跡,也仍不失其觀賞價值,因一美遮百丑,內在的美能涵蓋外形的丑。缺乏意境的奇石,石塊再大,石質再細膩,也沒有觀賞價值,因為內容是起決定作用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美的奇石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