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治國,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碩士人格與心理測量專業。百合網職業教育事業部總經理兼任婚戀研究部總監,主持建立了百合網婚戀研究院,搭建了百合網心靈配測評體系等,在婚戀有關的心理研究應用與大眾婚戀教育方面具有豐富經驗。
“剩女”,是那些大齡女青年得到的一個新稱號,她們被稱作“單身派”,也叫做“三高”女。被忽略的“剩男”大軍也在默默崛起,“剩”成為80后中特有的常態。
根據百合網的會員數據顯示,百合網的會員的學歷比例為高中及以下 18%,大學 71%,碩士 10%,博士及以上 1%,即大學學歷以上的占到幾乎九成。2007年至2011年這五年中,注冊會員的男女比例均為6:4,,即男性占6成,女性占4成。高學歷、高收入群體反而成為社會中剩男剩女的主力軍,而這個群體中男性恰恰是被忽略的核心組成部分。百合網前首席婚戀專家,現職業教育事業部總經理王治國為我們剖析了這些社會怪相中的種種原因。
情感需求的時代變奏曲
不同的年代,每個時代的年輕人的情感需求各有不同。當前的社會的婚戀觀就具有特殊的時代特點,十分多元化。現在流行很多新穎的理念,有倡導環保為理念的“低碳婚禮”,因為買房的壓力過大又出現了“裸婚”,找對象的要求和難度不斷攀升,一旦遇到喜歡又合適的可能就會“閃婚”,然而婚姻的功能性,這個擇偶和婚戀的元素并沒有因為時代的改變而改變。
婚姻是一個“1+1”放大的過程,就是兩個人共同去讓生活質量更高的期盼與努力的過程,這就是婚姻不變的功能性。還有通過婚姻去繁衍后代,并使雙方成為經濟的結合體。女方希望男方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和物質基礎,男方希望女方有良好的素養和外形,這些核心的因素并沒有變化,只是當代把婚姻的功能性更直白的體現在擇偶的過程中。婚姻終歸是需要一種安全的保障,這種保障在不同時代就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準繩。
在50年代,雖然社會在倡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但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包辦婚姻的現象依舊存在,這種婚姻遵循的前提就是門當戶對,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就意味著家族的經濟實力和文化背景相似。到了60、70年代,文革時期,“根紅苗正”的人在那個時代就意味著安全和主流,自然就成為那個時代擇偶的標準。等文革結束以后,又出現了一種崇尚英雄的思潮,最受關注的男性變成了軍人和警察。80年代初,中國工業大發展,工人因為有穩定的收入演變成為主流。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80年代后期,商人、暴發戶更容易在社會中立足,90年代改革開放席卷全國,商人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2000年以后,中國的變化翻天覆地,商品房成為眾人生活中的緊俏品,同時生活中主要的成本,更是擇偶時的一個門檻。隨著時代的推進,擇偶保障的載體從對身份的考慮逐漸轉變成對經濟實力的權衡。載體雖然發生了變化,但其核心還是一致的。
不論是愛情的最優抉擇或對婚姻的各種權衡,歸結起來還是對安全感的追求,這種安全感就來自于更好的生活品質和更穩定的經濟基礎的保障(見調查表1)。
他們何以“被剩”
“剩男剩女”現象首先發生在大城市,原因有幾個。首先,北京、上海、廣州作為流動性最大的移民城市,很多有抱負和優秀的年輕人獨自到這里讀書、工作和拼搏。由于沒有親戚朋友。同時打破了原來的生活圈子,缺乏認識朋友的渠道與親戚朋友的幫助,擇偶就會變得異常艱難。
第二,隨著時代的變遷,外地人口的比例逐漸占大城市總人口比例中的絕對數值。傳統觀念促使大城市的本地人更希望找比自己優秀的本地人,然而在當很多有條件和優秀的本地人出國以后,這個群體的數量逐漸被外地人口所取締。這種現象稱為“大城市優秀人才的新陳代謝”。這同時加劇了外地人和本地人兩個群體擇偶的難度,他們的交集也就同時成為“被剩”的群體。即使是在其他的二三線城市,市區優秀的人到京、滬、粵發展,而周邊縣城優秀的人也會到當地城區發展。但原本城區的人不一定愿意去選擇來自縣城的人才,這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本地化思想。
第三,中國的女性越來越優秀。社會觀念倡導民主與平等,職場和高等學府中男女比例相當,在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與經濟獨立性越來越高與傳統觀念的促使下,女性就需要嫁給一個比自己強的男性。在男女擇偶金字塔中,女性的擇偶就呈現一種上推的趨勢,缺乏實力的男性則顯得非常被動,層次供需比例的不平衡,剩男剩女的問題就應運而生,擇偶需求上就出現了結構上的失衡。(見圖1)。
愛,是一種能力
有個男會員投訴說約會的女會員安排不當,遭遇屢屢失敗,我們分析后發現這個男會員每逢約會女會員,聊的話題不外乎時政、局勢和各國軍情。甚至有些男會員登陸我們的網站以后也不懂得主動與女會員發消息和交流。這些跡象就表明他缺乏的就是一種交流和溝通的基本能力和技巧。這些就需要通過培訓和自我成長的。另外和當下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的變遷也息息相關,大家普遍受教育的程度提升以后,很多年輕男女進入社會的時間和婚齡就會后延,這體現的就是戀愛的能力匱乏。
戀愛能力不足,專業角度成為親密關系上的“戀商”不足,是“剩”的核心所在。在中國,家庭和學校教育體系中,缺乏一種對如何去愛的能力的引導,怎樣去愛一個人和對一個人好,如何去經營一段親密關系。對比西方的教育,對于愛的教育,從孩童到成人都十分的普及。由于大部分人有信仰,從小神父會告訴孩子如何去感恩,父母也會引導孩子如何愛別人,學校在初中就已經有課程去教育學生如何去和異性相處以及溝通技巧,例如女孩子在交往中如何保護自己,男孩子如何建立自己的責任感。另外,成人關于戀愛婚姻的教育和家庭訓練班不計其數。甚至還會有一些針對與異性交流相處有障礙的訓練班。而在中國,這種教育僅僅停留在年輕人旁觀好奇的層面,我有幾次在大學做關于“如何找到親密愛人”講座,就場場爆滿。
在當今廣告鋪天蓋地、無孔不入的年代,公車、地鐵、隨處可見的廣告牌上都能看見各種教育培訓的信息,都是技巧性或者考證式的教育。如何找對親密愛人,其實也是一種技能,一種科學。
中國的年輕人會把很多精力投資在自己的學業工作上,不斷的給自己做職業規劃,上各種課程去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但是很少人會為自己的婚戀做培訓的投資和發展的規劃。這也恰恰是東西方的最大差異所在。當他們相關的知識不足夠豐富的時候,在做判斷、選擇和做擇偶標準的時候,就會出現誤差。或者出現對自己評價過高,標準過于剛性,無形中就會錯失很多的機會。或者會出現主動性的不足,如何去約會異性成為一道難題,即缺少一種戀愛的能力。
另外,快餐文化的浸潤和蔓延,交友途徑的多元化,造成交友時對相互了解的耐性也越來越少,彼此都吝嗇于對感情的經營投入精力和時間,也是主要的原因。有個網站就叫做“六人行”,網上的陌生人可以任意組合,一起參加聚會或者吃飯,見面以后就很容易能認識到跟多的朋友,但是就不見得有耐心去相互了解。在我們所服務的對象中,發現剩男剩女中的一個現象,無論是因為對自我評價的或低或高,都很輕易地去拒絕對方,或者覺得自己的條件配不起對方,或者覺得見一面就覺得對方的表象條件無法接受,不愿意作進一步的了解。很多宅男宅女會選擇逃避,很被動的在網上尋找虛擬的感情以尋求慰藉。甚至很多日常的活動諸如逛街、購物、甚至朋友間的聚會都在網絡上完成。很多生活乃至情感的感受和體驗都在網絡上完成,以至于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現實中感情的經營中。
2011年中國人婚戀調查采用互聯網線上調查的方式收集大眾對婚姻、戀愛、擇偶的態度。本次調查最終收集有效問卷50384份,全面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參與調查的男性27836人,占總人數的55.2%,女性22548人,占總人數的44.8%,被調查對象平均年齡31.6歲。此次調查中高中及以下學歷者占總人數的22.1%;大專學歷者占總人數的33.3%;本科學歷者占總人數的36.0%,碩士學位者占總人數的6.5%;博士占總人數的1.0%。本次調查由百合網獨家發布。
調查中累計近八成的女性認為男性月收入4000元以上才適合談戀愛,而2010年的調查結果中累計66.3%的女性認為男性月收入4000元以上才適合談戀愛。
62.2%的男性和64.8%的女性認為25-27歲是女性結婚的最佳年齡,與往年的調查結果一致,25-27歲依然是女性最佳的結婚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