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將過期食品不是過了保質期的食品,它們之間大有不同。臨界食品是可以銷售,也可以放心食用。不過,臨近過期食品的選購是有“門道”的。
食品類的商品利潤相對較小,超市里臨近過期的食品常以打折、買贈等方式售賣,而贈品與所銷售的食品往往并不是同一個生產日期,也沒有明確的標示,很多消費者常會沖著實惠去購買,結果將食品買回家放置一段時間,等到想吃的時候,才發現食品早已經過期了。
那么,哪些食品不宜選擇臨近過期產品?如果選擇臨界期食品,購買后應該注意哪些事項?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范志紅博士為您答疑解惑。
保質期≠最佳食用期
保質期對于商家來說是一個責任界定,廠家必須保證在保質期內的食物的品質;而只要是在保質期內的食物,商家進行銷售就不違法。因此,在進行消費時要養成看保質期的習慣,食品打折時要更加注意。
對于部分食品,保質期不等于最佳食用期。比如速凍食品,在-18度下保質期12個月,但是實際上儲藏條件根本不可能穩定在-18度下,所以它一定會提前發生品質下降的情況。雖然沒有繁殖微生物,但是風味會越來越差,口感和營養價值也不如從前好。所以,一定要盡量買最新出廠的,即便沒過保質期也未必是最佳狀態了。
對于餅干、奶粉、罐頭、糧食、鹽、糖這類長貨架期食品,保質期內其口感風味應當沒有什么不良變化。雖然過期日和出廠時相比,維生素含量略有減少,但過期幾天的產品,很難看出與過期前幾天有什么明顯的的差異。
真正在保質期后可能發生明顯變化的,是一些貨架期相對較短的食品,如冷藏保存的液態奶制品、熟食品、豆制品、面包饅頭之類的主食等。這些產品一旦過了保質期,很容易出現細菌、霉菌超標的現象,故而不宜選擇即將過期的產品,必須在其保質期內購買。如果買了快過期的產品,需要按照上面問題中的注意事項進行處理。
購買建議
1. 買來快過期的食品就要趕緊吃完,不能放在家里等其過期了不能食用。比如買了兩天后過期的酸奶,結果忘了喝,在冰箱里又放了一個星期,就最好不要再喝了。雖然經過幾天后,如果其感官狀態沒有明顯變化還是可以吃的,但畢竟越放其中的活菌數越少,同時也可能會發生一定的腐敗,吃著不安心。
2. 如果一定要買這些即將過期的食品,又不是一兩天就能吃完的,建議把快過期的食品進行分裝,使每袋包裝夠一次吃完的量。然后把它們放進冰箱里,以延長這些食品的保質期。比如,買了面包吃不完,就可以凍起來,這樣可以存放兩周時間。吃時,每次取出一包,微波解凍1分鐘即可,這樣處理后的面包和新面包差異不大。
3. 對于熟肉、豆制品之類容易滋生致病菌的產品,買了快過期食品之后回家一定要好好蒸煮,徹底殺菌,千萬不要直接食用,避免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
4. 量力而行,不要貪便宜購買自己吃不完的食品,最后在自己家里過期,花錢扔東西,更不值得。如果是速凍食品,還要占用自己家的冰箱,花很多電費,最后吃到不新鮮的東西,不值得。
保質期對于商家來說是一個責任界定,廠家必須保證在保質期內的食物的品質;而只要是在保質期內的食物,商家進行銷售就不違法。因此,在進行消費時要養成看保質期的習慣,食品打折時要更加注意。
鏈接
食品保質期(最佳食用期)
食品的保質期由生產者提供、標注在限時使用的食品上,是指在標簽上規定的條件下,保持食品質量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食品完全適于銷售,并符合標簽上或產品標準中規定的質量(品質);超過此期限,在一定時間內食品仍然是可以食用的。在保質期內,食品的生產企業對該食品質量符合有關標準或明示擔保的質量條件負責,銷售者可以放心銷售這些產品,消費者可以安全食用。保質期不是識別食物是否變質的唯一標準,可能會由于存放方式、環境等的變化使得食品過早變質。所以,食物應盡量在保質期未到就及時食用;開啟的食物類的保質期將會縮短,要盡早食用完,避免食品發生變質。
保存期(推薦的最終食用期)
食品保存期是指在標簽上規定的條件下,食品可以食用的最終日期;超過此期限,產品質量(品質)可能發生變化,因此食品不再適于銷售以及食用。
北京市工商局確定食品保質期“臨界點”
保質期1年以上的食品,臨界點為期滿之日前45天,可放入臨近保質期限食品銷售專區集中陳列和銷售;保質期為半年以上不足1年的,期滿之日前20天算臨近保質期食品;少于15天的食品,臨界點為期滿之日前1至4天,可放入臨近保質期食品專區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