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青少年正處于一個特殊的時代,這個時代并存著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時代特征。80、90后的青少年本身也處于青春期以及青春后期,這個時期稱為“暴風驟雨”的時期,從心理到生理上都有很大的變化。這個階段,青少年首先要從依賴父母的心理中獨立出來,轉變成一個“社會人”。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視親子關系之間的鏈接,俗話說“父以子為榮”、“光宗耀祖”,體現的就是這種觀念。很多父母的生活重心就是為了孩子,親子之間的邊界是模糊不清的。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行為管理,孩子又應該如何在家長的教育下自我成長?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執行主任唐登華為我們剖析解答。
幼兒園化教育導致心智幼齡化
親子之間的連接過于緊密,作為一個子女,所需要承擔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快樂和幸福,還要承擔父母甚至爺爺奶奶等長輩的幸福。尤其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孩子一般都有6個大人圍繞,這就使家里的長輩過多地保護這個孩子,給孩子設計好成長的路線和方向。這種保護恰恰就使孩子的自我成長出現困難,使孩子的成長缺乏必要的空間。父母和長輩保護過度,孩子在成長中沒有承受和遭遇過失敗和挫折的經驗。在遇到突發事件和情況時,他們所采取的方式是幼稚的,藥家鑫事件體現的就是這種表現。他的行為是沖動和幼稚型的,但他不一定是品行障礙,更多是人生經驗的缺乏造成的。呵護得越好的孩子自我成長的越慢,遇到突發事件時,這些孩子就不知道如何去應對。
現在的青少年最缺乏的是在失敗和挫折中成長的機會。甚至出現藥家鑫的情況,稍有疏忽,就釀成大錯。而在被過度保護下出現品行障礙的孩子往往就會出現反叛和走極端,從而就會出現對應的行為問題。或者會排斥社會和父母的需求,或者就會變成所謂的“乖乖子”,以父母的想法為自我的想法,以父母的情感為自我的情感,以父母的價值觀為自我的價值觀。這兩種孩子最終都可能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而后者更多地會傷害自我,可能會因此出現變態神經官能癥、抑郁癥甚至轉變為精神障礙。而前者我行我素型的孩子則會很容易和主流社會發生沖突,容易傷害他人、違法犯罪,出現品行問題。
現在的大學教育也出現“幼兒園化”,子女上大學,父母在附近租房陪讀,甚至料理孩子的所有生活起居。按照比例計算,中國的大學生屬于低自殺率,一個大學生只要出問題足以引起輿論的過度炒作和家長的關注。而在美國,一旦出現自殺的情況,學校只會走司法程序,媒體和校方并不會過多地關注。這映射出中國的家長的過度保護造成當代的青少年心理過于脆弱,并沒有把大學生作為一個成年人去對待。尤其一些所謂冠以“官二代”、“富二代”頭銜的子女,父母保護的能力越強,反而造成孩子成長的速度更慢。所以,父母有時應該節制自己對孩子的愛。
行為管理模式需層級分明
“我曾經接觸過的一個孩子,經?;锿蝗簤暮⒆釉趯W校門口劫道,問同校其他的孩子要錢,不給就圍毆那些孩子。一旦有孩子的家長告狀,他的父母就會找關系替孩子把問題擺平,而不是教育。這個孩子越發地肆無忌憚,最后公安局要抓他,司法部門要干預。父母把孩子送到我院住院,稱孩子有心理問題。但實際上這個孩子的問題只是父母管理孩子行為的功能的喪失,最多屬于品行問題而非精神病性的問題,醫院替代不了父母對孩子的管理,反而會造成‘被精神病化’。”
家長對孩子的行為管理是具有不同層次的,從弱到強。最弱的應該是旁系或者隔代的親人,比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個弱層次的群體應該只起到生活照顧、起居飲食的作用。行為管理的主體和最強的層次群體應該是父母。然而,現在很多父母因為自己的工作過于忙碌而把孩子的起居乃至教育都全盤托付給隔輩的親人或者保姆。很多孩子出現的品行問題事實上就和父母這種不良的行為管理模式、功能缺失有關系。
一個人在社會上成長不可能隨心所欲,人類的文明就是對部分人性的壓抑為代價的。壓抑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同時,也是個體成長的必須。個體是否發育成熟,其中一個和重要的標志就是是否存在自我壓抑。人從最初出生的時候完全沒有壓抑,就是快樂原則。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開始對其進行行為管理,孩子做一些危險動作時,就會進行干預。逐漸開始學會在乎別人的評價以及尊重別人的感受,逐漸把外在的管理內化為自我的管理,這就是成長的過程。很多品行出問題的青少年其實就是這個內化的過程沒有養成,父母也沒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讓其形成一定的行為規范。
父母對孩子的每一個生活細節事無巨細地去管理,或者對孩子的什么行為都不管,包括一些原則性問題,這兩種極端都是不正確的。作為父母在對孩子行為管理時,必須清晰地讓孩子意識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涉及司法和社會規則的需要被禁止的。所以在一些父母溺愛孩子時,很多原則性的問題就會變得邊界模糊。所以父母應該在教育中讓孩子逐漸在成長中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壓抑,孩子就能夠較好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很多孩子的行為管理能力喪失,就是因為父母在孩子沒有能力管理自我時,并沒有盡作為管理主體的責任。
家長應該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影響孩子,而非控制孩子,更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身的愿望去實現。父母給予孩子人生最好的禮物,是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會因為他們的某些優點而感到自豪。學會賞識孩子,嘗試著給孩子成長一片天空,多聆聽和溝通。多考慮能為孩子少做什么而不是多做什么。
教育最有效的模式,關注+溝通
“我接觸的一個媽媽帶著她的孩子來咨詢,稱她的孩子三十而立,一事無成:找工作,在待遇不錯的單位干不長,兒子說沒興趣;找對象,給介紹條件不錯的,兒子說沒感覺。兒子告訴我,從小到大,他的所有一切,都是母親為他一手包辦的。大學選的專業,兒子不感興趣,母親非得一意孤行,導致找工作,兒子沒有任何方向和目標。大學兒子交了一個女朋友,母親又說對方家庭條件不好,讓其和對方分手。最終導致現在找對象,兒子對誰都沒有感覺,并且每次約會回來后還要和母親匯報。這個孩子已經三十多歲,但母親仍然把他當小孩子養育,沒有給予他足夠的成長空間,導致這個孩子的心智永遠都不能成熟?!?/p>
這個年齡的青少年渴望脫離父母尋求獨立,但是由于缺乏經驗,行為會帶有沖動性和幼稚性。但在這個階段,社會、家庭仍需要給予他們一定的空間去嘗試。同一個問題,孩子和父母的想法也會有所不同,即使父母預料到孩子會出錯,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依然應該讓孩子去嘗試,讓他有獨立處理問題的機會。教育孩子,絕對不是牽著他走,而是與她并行或在身后陪伴他前行,允許孩子擁有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孩子只有在自我經歷挫折和失敗之后,得到的經驗和能力才會是根深蒂固的。
作為青少年,自己應該有敢于嘗試的勇氣,但同時要允許自己有一個成長的過程,有困惑是正常的,不需要去恐懼這種狀態。困惑正是人成長中最好的狀態。俗話說“四十不惑,六十知天命?!鄙鲜龅姆N種其實都可以歸結到人格的成長。在16歲左右,一個人的人格就基本定型了。人格的成長會和一個人的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系,另外就會和個人心理的發育特點、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這幾個方面綜合作用基本上就形成了一個人的人格特點。
教育孩子最好的老師不是專家和父母,而是孩子本身。如果真的希望幫助自己的孩子,就應該真心去了解他的所需所想。很多父母所給孩子的幫助并不是孩子所需要所希望的,核心都是因為父母沒有真正的了解孩子,而非一味的用命令、指責、嘮叨的態度去和孩子做單向交流。家長應該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影響孩子,而非控制孩子,更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身的愿望去實現。
父母給予孩子人生最好的禮物,是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會因為他們的某些優點而感到自豪。學會賞識孩子,嘗試著給孩子成長一片天空,多聆聽和溝通。多考慮能為孩子少做什么而不是多做什么。當下的教育體制、獨生子女問題和社會文化的不斷交融,現代的青少年確實會存在一些屬于這個時代的特點,面臨的壓力和困惑也會相對多一些。但隨著輿論透明化和民主化,很多問題確實也是被放大和過度關注而已,每個時代都會有屬于它特有的文化和特性。
結語:
這個時代帶給當代青少年不僅僅是負面的影響,確實更多的是資源,帶來的選擇和物質文明會更多,工作和學習機會的選擇也會更多,父母保護能力和社會資源也會更多。一切事物和問題的存在都具有它的兩面性和利弊。挫折、失敗和壓力對于孩子的成長也是一種資源。青少年自身首先要學會去承擔責任。正因為資源的豐富,競爭的激烈和壓力也會不斷增加,青少年更應該去尋找自己內心真實的興趣和愛好,學會去了解自己,找到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位置。另外,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不存在同胞競爭,都是在父母呵護下長大的溫室花朵,缺乏和同輩相處的經驗。隨著逐漸進入社會,要學會與同輩交往,感受他人的感受和情緒。最重要的是需要學會情緒的管理。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第一,向自己表達,即覺察自己的情緒;第二,向他人表達,和別人傾訴和交流;第三,向環境表達,去運動或者旅游,或者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發泄途徑;第四,體驗表達,通過各種休閑娛樂活動去抒發自己的情緒;最后,是升華的表達,把不好的情緒轉化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具建設性意義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