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鬼當家我的完美寒假
寒假,既是孩子們休整身心的快樂時段,也是最易出安全事故的敏感時段,這邊廂,每年因為戶外活動引發車禍、沉迷網絡染上網癮、不當燃放煙花爆竹被炸傷的學生人數居高不下;那邊廂,家長們一邊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一邊還要想著讓孩子輕松過年;一邊還要思考孩子的學習教育,一邊還怕管得過嚴……安全、快樂的寒假到底應該怎么過?本期《新安全》,專家為您解憂。
寒假中,家長都忙于工作,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中度過。如何幫助孩子度過一個安全健康的假期呢?本刊記者采訪了全球兒童安全組織中國區首席代表崔民彥。
寒假之學齡前兒童
選購禮物:先讀說明書
新春佳節,很多家長都會為自己的孩子或親朋的孩子買禮品,衣服、童車、各種智能玩具不一而足。但是,很多用品對孩子可能不適合,或存在潛在的危險。近年來,因玩具或相關產品引發傷害的新聞我們也經常讀到,如貴州一名7歲男孩在玩吹泡泡時,把吹泡桿的活塞吸入肺部;廣西臨桂縣一名4歲的女孩在玩滑梯是,衣服帽子上的繩子紐扣被滑梯縫隙卡住,帽繩掛住她的頸部,導致窒息死亡。全球兒童安全組織于2010底發布的《兒童家庭用品安全》報告顯示:微小物品,電器,玩具以及藥品等都有超過50%的家長認為對兒童有潛在的危險。
那么,為兒童選購新年禮品時需要注意什么呢?
首先,家長在購買前要仔細閱讀玩具說明書上關于年齡和安全的指示。記住:年齡的指示主要是從安全角度來考慮的,與孩子的聰明程度和玩的技巧沒有很大關系。請從安全出發來選玩具;家長要在店里仔細檢查玩具的小部件是否緊緊連接在主體上,不會掉落;用電磁的玩具,電磁必須牢固地裝在電磁盒中,確保兒童不易拿到;對于18個月以下的孩子,玩具的繩子和拖線建議不要長于12 英寸;填充玩具對年齡也有安全要求:對嬰幼兒實際不適合,有引發窒息的危險;保證玩具表面光滑,沒有尖利和粗糙部分。
當家長打開玩具包裝后,要細心閱讀說明書以及警示說明,保留這些說明以及發票;與孩子一起玩,并做安全示范;觀察孩子,看他是怎樣玩的,其中也許你可以發現潛在的危險;馬上扔掉所以的包裝物和包裝用的填充物,這些物品可能會傷害到孩子;不玩時,馬上把玩具收好,并放在孩子可以拿到的地方。不要將玩具放在高處,因為孩子會因拿不到而攀爬,引發跌落事件。
崔民彥建議,家長應去正規的商店買孩子的用品;不要把爆竹當成玩具給孩子買;電動的用品都有潛在的危險,不建議給8歲以下的孩子購買;有小部件的物品如兒童飾品(項鏈,別針,頭夾等)可能會引起兒童誤食或和劃傷等;有繩子的衣服,拉繩不能太長。專家提示,物品對孩子的傷害,有時兒童是沒有直接感覺的。因此,要經常查閱相關信息,并在買物品時以安全為第一考慮因素。
節日出行,防止走失
春節期間,為了讓孩子感受過年的氣氛,很多家長都會帶孩子逛廟會、游公園。殊不知,在“熱鬧”的場面背后隱藏著另一種潛在的危險:走失。
崔民彥說,孩子在室外容易分散注意力,特別容易被過年歡樂的氣氛和花樣百出的商品所吸引。這時,孩子就很可能離開家長自己去玩。為了防止孩子走失,每次出門前,家長都要事先做好準備工作。
首先,要給孩子穿一件比較顏色比較特別、或者帶有特殊記號的衣服。這樣家長在人多的地方就會很容易看到孩子。
其次,萬一孩子走失,家長該如何面對?崔民彥建議,家長帶孩子出門,先不要著急購物或辦理其他事情,先在空曠區域仔細觀察,逃生區域在哪里?安全出口在哪里?哪些地方可以作為家庭聚集點?對周圍環境了解清楚后,家長再辦其他事。
其三,家長平時就要告訴孩子,在遇到危險或走失后,哪些人值得信賴,哪些人可以作為求助對象?當今社會很復雜,要教育孩子具有最起碼的鑒別能力。比如,一般情況下商店的售貨員比較可靠,可以求助。
寒假期間,除了父母帶孩子串親訪友、逛街游園外,孩子在家中玩耍也要注意安全。過年過節的時候,家長在自己玩的時候往往忘記孩子在干什么。比如,如果父母和孩子不在同一個房間玩,孩子脫離父母的視線就有可能產生安全隱患。此外,過年過節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喜歡在一起玩。需要注意的是,低齡童和學齡童玩耍的內容并不相同。比如三歲的孩子喜歡一種玩具,當他把玩具交給一歲多的孩子時,后者就很有可能放到嘴里,會有窒息的危險。因此,不論孩子在哪玩,跟誰玩,都不能脫離家長的視線。
寒假之學齡童
把孩子反鎖家中并不安全
對于父母是雙職工的家庭來說,孩子們放寒假后,照顧孩子便成了一件難事。一些父母為了省事省心,把孩子鎖在了家里。家,就安全嗎?崔民彥對記者說,有的家長外出時將孩子反鎖家中,孩子出于貪玩的本性,或者家中發生危險時,從陽臺或窗口翻出,結果反而釀成悲劇。事實證明,孩子被反鎖在家中一樣存有不安全的隱患。
一些家長或許會問,如果不反鎖門,家中進陌生人該怎么辦?崔民彥說,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平時就要給孩子做好“安全功課”。
首先,家長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都有門鑰匙。所以,任何人要進來都不要開門。如果你認為這個人可以相信,開門之前一定要給爸爸、媽媽打電話。”因此,只要孩子在家,家長的手機要時刻保持開機狀態。
其次,要告訴孩子發生危險要及時與家庭成員進行聯系。父母要把自己和其他親屬的手機、單位電話號碼告訴孩子。要盡可能多給孩子留一些電話號碼。如果只留一個,孩子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沒有打通就會更加著急,容易發生意外。美國的一些專家此前曾說,在孩子的安全教育過程中,家長不僅要留給孩子給本地親屬的電話號碼,還要給其他一些城市親屬的電話號碼。也就是說如果發生意外,孩子給本地親屬打電話時因特殊原因沒有打通,就可以給其他城市的親屬打電話。此時此刻,讓孩子在第一時間找到人是最重要的。否則,孩子就有可能采取其他的危險行為。
燃氣安全:寒假必修課
崔民彥指出,每年冬天是燃氣泄露引發中毒事件的高發期。特別是寒假期間,很多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家中,因此對于燃氣的認知和安全使用就顯得格外重要。
2010年,全球兒童安全組織通過對‘上海小學生燃氣安全認知’進行專題調查發現,上海市的小學生在燃氣安全方面的認知較薄弱,如64%的學生對常見煤氣中毒的原因認識有誤,如認為煤氣管道老化和在室內涮炭火鍋不會引發煤氣中毒;63%的學生對家用燃氣設備的維護認知不足,如不知道煤氣軟管該多久檢查更換一次。這些意外事故,通過制定家庭假期燃氣安全和火災預防的安全計劃,是可以預防的。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在兒童傷害預防的報告中指出:‘如果在世界各地采用已證明行之有效的傷害預防措施,每天至少可以挽救1,000名兒童的生命’。”
家長在教孩子認識燃氣時,可從燃氣的種類開始介紹,包括天然氣、煤氣和液化石油。然后告訴孩子,當燃氣泄漏時,會發生中毒、爆炸、火災等后果。接下來告訴孩子燃氣需要進行安全檢查,包括家用燃氣灶具、燃氣熱水器、燃氣泄漏報警器等。專家提示,燃氣灶具和燃氣管道漏氣檢查務必請父母操作;切忌使用明火查漏;可用涂抹肥皂水的方法檢查,有吐泡現象為漏氣;告訴孩子,當懷疑家中有漏氣現象時,千萬不能點火或開燈。專家建議家中要設定定期燃氣檢查計劃。
那么,當家中燃氣發生泄漏該怎么辦呢?安全專家為大家制定了“燃氣應急泄漏四步曲”:一、立即打開門窗,關閉燃氣總開關;二、杜絕一切火種,嚴禁開或關一切電器用具;三、離開家到安全場所給燃氣公司打電話報修(一定要了解當地燃氣公司的電話號碼);四、待修理妥當,氣味散盡后再回到屋內。另外,崔民彥建議家中制作一張“燃氣安全卡”,卡上標明出門或臨睡前檢查燃氣閥門是否關好;使用燃氣熱水器時,保持室內通風良好;燃氣設備周圍不堆放雜物,每年定期更換煤氣軟管等內容。制作好后把卡片放在家中明顯位置,時刻提醒全家注意。此外,家中還應制作“家庭逃生路線圖”,寒假時全家可以一起練習,將主要路線的障礙物清除,并選定最佳路線。
燃放煙花:必須由成人帶領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根據對中國消防年鑒數據的整理顯示,全國平均每年春節發生的火災近7000起,平均每天超過450起;平均每10起火災中,超過5起因煙花爆竹引起。
崔民彥說,春節期間有三個燃放煙花爆竹的高峰:包括除夕夜到初一白天、正月初五和正月十五 。首先,切勿讓兒童獨自燃放禮花彈。燃放煙花爆竹時應當在成年人的帶領下,在規定時間和指定地點燃放,并按使用說明書操作,注意自身安全,做好自我保護。
其二,燃放地點要空曠,不能靠近人員密集場所、建筑物、易燃易爆場所、樹木、草叢和柴草堆垛等地。雖然該常識很多人都懂,但據統計,因燃放煙花爆竹引起的火災中,多數是因選擇不當的地方燃放引起的。崔民彥特別提示,目前市場上有一種專門給孩子們玩的小型煙花棒。孩子們攥在手中,在夜空中來回晃動,閃亮的煙花非常受孩子們喜愛。許多家長覺得這種煙花棒很安全,便放心地給孩子買。其實,這種小型煙花也具有一定危險性,它的燃燒溫度很高。如不注意會引發燙傷、燒傷的危險,家長決不能掉以輕心。
崔民彥對記者說,如今,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安全都很重視,怕孩子受到傷害,于是采取強迫、教條的方法告訴孩子“不許×××”“不能×××”。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法很可能會起到反作用。因為孩子的認知是漸進的,強迫性語言反而會增強孩子的好奇心。在安全教育中,我們提倡“行為指導”。家長要耐心地告訴孩子,這個物品的危險性何在,如何做才安全。此外,還可以采取“做實驗”的方法。比如,在防止孩子跌落的問題上,家長可以把一個雞蛋放在高處,雞蛋掉下來就會摔碎。然后告訴孩子,如果你從高處掉下來就會像雞蛋一樣摔壞。告訴孩子:我不是小鳥,我不能飛翔。此外,家長要注意以身作則,在孩子的安全教育中要起到模范作用。只有多觀察兒童的行為,加強溝通,才能幫助孩子安全度過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