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得意:中國汽車產銷全球第一
雖然中國汽車產銷在2011年大幅放緩,增速從2009年的46%,2010年的34%,到2011年的2%左右,中國汽車市場歷經十年的高速增長曲線急轉而下,但中國汽車市場再次毫無懸念地蟬聯全球第一大市場。在這一年中,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扶持政策的退出、多地限購政策的出臺等不利因素,但依然保持了旺盛的增長勢頭,這無疑再次證明中國汽車市場的巨大潛力。
最驚喜:輪胎企業告贏美國商務部
12月19日,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就GPX國際輪胎公司和河北興茂輪胎有限公司訴美國政府案做出判決,裁定美商務部不能在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情況下進行反補貼調查,并要求暫停對從中國進口的非公路用輪胎產品征收臨時反補貼稅。
最給力:入世十年中國汽車產業崛起
2011年是中國入世的十年節點,又是下一個大時代畫卷的開啟之年。十年間,中國汽車產業從最初的不被看好到如今躍升“世界第一產銷大國”的位置,從一個計劃經濟的活化石,變成中國經濟中發展最市場化的產業之一。
最活躍:車企上市融資風生水起
從年初開始,關于車企上市的消息就不絕于耳,從IPO到增發,從H股到A股,從發行債券到權證,中國車企將目光不約而同地投向了資本市場。
最意外:商務部對美國進口車型征“雙反”稅
12月14日,商務部發布公告稱,將對原產于美國的排氣量在2.5升以上的進口小轎車和越野車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實施期限兩年。這是中國入世后首次對進口整車進行“雙反”調查。其實早在2009年9月,商務部就收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代表國內產業提交的申請,請求對原產于美國的排氣量在2.0升及以上進口小轎車和越野車進行“雙反”調查。后經審查,商務部將調查車輛的排氣量提高到2.5升以上。
最無奈:日本地震為全球化敲響警鐘
3月11日,日本發生地震,除了國產化較大的日產外,豐田、本田等日系車企一度到2011年9月才基本恢復元氣,有些車企甚至至今依然沒有恢復正常的生產水平。受地震影響,一些來自日本的關鍵零部件不能及時恢復供應,不僅國內生產的日系品牌,就連不少歐美系品牌和自主品牌車企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最糾結:“三包”法案仍未出臺
從第一次征求意見開始討論到正式召開聽證會,這之間整整相隔了七年之久,而汽車這個高消費品,遲遲沒有被列入我國“三包”的行列。2011年10月,“汽車三包”再次征求民意,并且在當月舉行了立法聽證會。據統計, 2011年上半年有關汽車投訴為8235件,同比增長32.4%, “汽車三包”的出臺已刻不容緩。
最悲催:錦湖輪胎召回
3月15日,央視對錦湖輪胎存在嚴重質量問題進行了報道,猶如巨石投湖,錦湖輪胎事件在汽車業掀起軒然大波。人們對已購買、正在銷售或使用了錦湖輪胎的汽車也產生了嚴重質疑。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錦湖輪胎中國董事長李漢燮公開表示,不管是召回的輪胎還是因檢測而更換的輪胎,品質都沒問題。從3月15日曝光后,錦湖在中國市場的零售業務幾乎全面停滯。錦湖統計顯示,去年在中國銷售輪胎達1600萬條。
最尷尬:新能源汽車三年目標只完成零頭
工信部2011年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公共服務領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城市從2009年的13個城市擴大到25個城市。截至2010年年底,共有54家汽車生產企業的190個車型列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2010年,以上車型年產量為7181輛。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產能目前遠沒有達到三年50萬輛的規模。
最失意:中國車企收購薩博計劃失敗
12月19日,瑞典南部維納什堡地方法院宣布批準瑞典薩博汽車公司的破產申請,為這一擁有60多年歷史的瑞典著名汽車品牌的命運畫上了句號。這也意味著兩家中國企業——龐大汽貿集團和中國青年汽車集團收購薩博的計劃以失敗而告終。據不完全統計,“雙龐”損失或在10億元左右。此前,對于收購薩博的風險,青年汽車一直過于樂觀,甚至孤注一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