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楊雙,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博士,蘇州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注意力困難的機制和干預,學習困難的認知機制和干預,各類情緒障礙的臨床干預。參與國家社科課題“閱讀困難兒童的認知機制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注意力障礙兒童的干預研究”等。 在心理學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臨床干預各類困難學生幾百例,為家長開辦專業的教育培訓近百場。
年,傳統中的歸屬感
歸屬感是一個大眾的詞匯,指個人隸屬于某個集體的感覺和需要。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非常重視歸屬感對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其提及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將歸屬感與愛的需要并列,作為人的基本心理需要,關系到個人的存在。一個有歸屬感的人,才能體驗到心理安全感,有能力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積極工作;反之,一個缺乏歸屬感的人,其心理安全感必然不足,被焦慮情緒困擾,很難與人融洽相處,工作也容易倦怠。倘若把人比喻為一個機器,這個機器需要能量,而歸屬感就類似于一個能量補給站,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人存在各種需要,歸屬感需要不可或缺,這個需要能否得到滿足,決定了個人心理狀態影響極大與否。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歸屬集體,在工作中,有同事;在社交中,有朋友;在生活中,有家人。中國現實的社會環境下,很多人不得不離鄉背井,在異鄉獨自奮斗,壓力重重。在外面壓力越大,反之刺激他對家庭的歸屬感需求就越大。就如鳥兒在外面遷徙覓食,春天將至,也會回巢修養生息。
中國人格外注重“儀式感”。回家過年,甚至成為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那就是中國人特有的儀式感——獎勵自己。辛勤一天后,需要給自己鼓勵;勤一年后,更需要給自己有所獎勵。回家過年,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獎勵,享受一段有家人陪伴、無憂無慮的時光。同時也是親情的驅動,尤其是一些獨自離家工作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彼此持續了一年的等待,所以過年無論如何也得回家,一家團聚。相當一部分的中國人生活狀態很無奈,為求生存,不得不離開父母、孩子,親人,外出謀生計以養家糊口。每至年關,當親人在故鄉留守,自己期盼與思念沉淀一年之久,對親人心存的愧疚,加上掛念,無論如何都要回家,和親人團聚。
背井離鄉,年關將至,渴望回家,這種心理,除了和歸屬感有關系之外,也存在一些其他的心理因素,驅動一個人走上回家路。有的人回家過年只是出于“從眾心理”,因為回家,是絕大部分人只要有能力都會做出的選擇。他人準備過年回家的積極情緒,也會影響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因此,過年回家,是滿足個人內心歸屬感的一次規模巨大的儀式。
傳統定勢與文化沖擊的博弈
中國有句老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為何中國人如此看重回家過年呢?在我看來,過年回家,不僅滿足了個人對家的歸屬感需要,更重要的,是滿足了個人對家族的歸屬感需要。過年回家,一般會有兩件事情要做,一是走親戚,二是給祖宗上墳。親戚屬于家族的橫坐標,已故祖先屬于家族的縱坐標。這兩件事情,不僅強化了歸屬感的深度,同時擴大了歸屬感的廣度。這種“家本位”的歸屬感需要,應該是中國文化特有的吧。
雖然有數以億計的人,一到過年,就心懷激動,義無反顧踏上回家路,但也有一些年輕人,一些80后90后,他們過年回家的腳步,似乎沒有那么迫切。這些年輕人,對回家過年的感覺似乎在逐漸淡薄了。這種淡薄的背后,折射出當下年輕人,對回家過年的心理解讀,已經發生了變化。歸屬感,不僅是指自己的歸屬感需要,也指家人的歸屬感需要,自己在外工作,妻兒老小父母在家里,同樣需要自己回家,滿足他們的歸屬感。所以,回家過年,是一種付出與滿足的雙重性心理驅動,更重要的是一種付出,通過漫長的辛苦回家路,滿足家人的歸屬感,讓家人幸福。反觀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他們更開放,更容易獲得新朋友,更容易對某個集體產生歸屬感。也就是說,他們的歸屬感,不再限于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另一方面,他們對付出的概念比較淡薄,對家人的期待,感覺可能不再深刻,很少想到過自己回家對家人的重要性。兩方面的心理驅動,都比較乏力,過年回家的感覺自然慢慢淡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