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里氏9.0級地震,并引發海嘯和核泄漏事故……《2012》、《先知》、《后天》等電影中描繪的“世界末日”場景,似乎離我們又近了一步。2012,真是世界末日嗎?
《2012》:南北磁極倒轉
真相:多次遭遇磁極倒轉,但人類并未滅亡
“地球兩極倒轉,地球外殼和表面突然分離,地心內部的巖漿噴涌而出……”
電影《2012》這樣解釋“世界末日”到來的原因。據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球在45億年的歷史中,地磁的方向確實在南北方向反復變化了數百次。這是不是說《2012》中所描述的地磁反轉,有可能在2012年發生?
“其實從地球的歷史來看,的確發生過劇烈的磁場變化。”通州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研究員陳偉說,在過去的7800萬年中地球磁場共出現了171次倒轉,最近一次磁場倒轉大約發生在78萬年前。但是,這樣的傾斜程度是很緩慢的。而且,地球磁場是一個弱磁場,一般地區的地表磁場平均強度只有0.5—0.6高斯,只相當于一塊普通磁鐵的1%左右,一塊磁鐵尚且不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就更不用提微弱的地磁了。
陳偉舉例說:“另外一個科幻片《地心歷險記》也講地磁場突然消失之后,地球會怎么樣。如果地磁場真的消失的話,飛行的鴿子全部撞到建筑物上撞死了,這些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他解釋說,地球的磁場能夠阻止外太空的電子,地磁場和大氣共同防護著我們的地球。如果地磁反轉過程中間出現暫時性的地磁消失,這樣衛星就會受到很大影響,航空就會受到影響。特別在有人類的這一段歷史中,沒有任何記錄發現地磁倒轉發生時,人口密度有所降低。因此,地磁倒轉可能會產生一系列后果,但是對地球毀滅性沖擊是不存在的。
“需要強調地球磁場極性倒轉對于人類來說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就算最短的周期也得幾十萬年才能夠形成比較明顯的倒轉,是一個緩變、漸變的過程,而不是災變的過程”。
《2012》中還有一個劇情是“九星連珠,天生異象”,人類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異常星象呢?記者就影片中的細節詢問陳偉。“‘九星連珠,天生異象’是一個太陽系行星幾何位置排列的現象。九大行星在各自的軌道上分布,處于一條直線上的機會很小。”計算結果表明,如果要九個行星都排在對太陽張角15°的扇形區域內,要六千年才出現一次。陳偉表示,就目前來講,至少沒有任何資料記載來表明它們處在這個位置時候有什么災難產生。
《先知》:超強太陽風暴
真相:對地球有影響,但和末日是兩回事
“地表溫度越來越高。城市里四處冒煙、起火,紐約上空閃耀的極光仿佛末日的信號。慌亂的人們四處逃散,電視畫面時斷時有,在“全球危機”的新聞標題下,主持人再三呼吁人們躲到地下庇難……霎時間,太陽風暴掀起的巨大熱浪橫掃一切生命和建筑,地球陷入一片火海……”
與因“地球磁場顛倒”而引發末日來襲的《2012》不同,電影《先知》呈現的是因為“超強太陽風暴”的到來,人類在2013年將遭受滅頂之災。
2012年正好是太陽活動24周峰年,地球會不會遭受強磁暴影響?《先知》中的預言,有沒有可能?就這一問題,陳偉的回答是:“到目前為止,人類對太陽黑子數量較為完整的記錄積累了23個周期。陳偉說,現在大多數科學家預測第24個太陽活動周極大期出現在2013年,至于會不會出現“超強太陽風暴”,仍然無法可靠地預報;即使到了太陽周極大年,還要看相關太陽活動是不是對地影響有效(每個太陽活動周期間都會發生數十次強太陽風暴,多數沒有直接撞擊到地球而已,超級太陽風暴更屬于低概率事件),其危害如何,還需要具體討論和評估。”
據陳偉介紹,目前我國對太陽風暴的研究以觀測為主,中國科學院已經在北京的懷柔、南京、云南等地建設了地面觀測站,通過大型地面空間望遠鏡觀測太陽活動。在風暴來臨前,科學部門會通告電信、氣象等部門關閉電子設備,使衛星處于無電狀態,降低損失。但即便超級太陽風暴來襲,也并非意味著世界末日來臨。
“普通民眾對太陽風暴的恐懼,主要是《先知》等災難片所引發的臆想。雖然每次太陽風暴都對地球有影響,但和“末日”是兩回事。大家不必為一場可以監控的太陽風暴恐慌。”陳偉強調。
《后天》:溫鹽環流關閉,千年極寒
真相:百年之后可能出現
“地球氣溫驟降,暴風雪呼嘯而來,第二次冰河世紀來臨,人類陷入了災難……”相比電影《2012》、《先知》,陳偉表示電影《后天》中描述的場景更接近現實。
“《2012》其實不可怕,影片中的氣候變化是自然變化,而且那絕對是一個非常漫長緩慢的過程,時間長度以百萬年計。影片中只是藝術化地將幾億年的氣候變化‘濃縮’到100多分鐘而已,而這種以百萬年計的變化在現實中對人類并沒有太大的威脅。”
“但是《后天》中濃縮的是地球幾百年至幾千年范圍的氣候變化,而這種千年尺度的變化更劇烈、更明顯。若不加以控制,個中描繪的可怕場景很有可能變成現實。”陳偉說。
據陳偉介紹,未來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預計上升1.4℃~5.8℃,而這將是近一萬年來增溫最快的一個世紀。隨著溫度的上升,更多的淡水將流入北部海洋(冰山溶解,北部降雨量遞增)。在融入大量淡水之后,北部的海水含鹽濃度下降,海水會“變輕”。而“變輕”的海水難以下沉,從而失去了流回赤道的動力。
“一旦環流停止,北歐的溫度將比現在降低20℃左右。而整個地球的氣候也將為之發生巨變。”陳偉說到。而沒有了北方的回流后,整個溫鹽環流的“開關”便給緊緊地閉上了。
據了解,溫鹽環流是對全球氣候系統能量平衡至關重要的一個“調節器”。在“調節器開關”打開的時候,它就像一條熱能傳送帶,將赤道地區的熱量源源不斷地送往北大西洋,并從北邊帶回冰冷的北大西洋深層海水。“調節器”一旦關閉,北半球氣溫將驟降并逐漸進入冰期。
陳偉最后表示,按照目前的氣候變化趨勢,《后天》中“溫鹽環流關閉”的情景在百年之后有可能出現,“如果人類繼續超負荷地開發地球資源,加劇這種增暖地球大氣層的溫室效應,那么溫鹽環流的關閉可能會提前到來,而那時就是全人類的災難。”
自我救贖,拒絕末日
如何避免人類的“后天”真的成為《后天》?陳偉表示:“與其坐在電視機或電腦前擔憂‘世界末日’,不如行動起來,通過‘低碳生活’拯救‘世界末日’。”
“中國每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4.6噸,這就需要每個人擁有260棵樹,才能抵消如此龐大的碳排放。不想像恐龍一樣被滅絕,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陳偉說。
低碳是指較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陳偉指出,據科學家預測,隨著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地球溫室效應將不斷加劇,到本世紀末全球升溫范圍將在1.1℃~6.4℃之間;從最新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速度來看,地球氣候已經開始朝著6℃~7℃升溫發展,大大超出2℃的地球生態警戒線。
“地球上最大的碳儲藏在海洋中,已有科學家嘗試在特定海域投放‘飼料’讓海洋生物長大,增加對二氧化碳的消耗,但能否切實施行還是未知數,而最現實的還是地球人一起‘低碳生活’。”,“在一些歐洲國家,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采用生物質采暖系統,還有一些新式的小型風力渦輪發電機也已經可以供家庭使用了。”
“低碳”并非只是國家和生產企業的事情,如果全民開展低碳生活,對減緩地球變暖的效果是非常巨大的。對于普通人來說,低碳生活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低碳生活’說起來抽象,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儉約生活、簡單生活、減法生活,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來實現。”陳偉說。
例如,減少住宿賓館時床單換冼次數;采用節能方式冼衣;減少畜產品消費;飲酒適量;減少吸煙;節能裝修;合理使用空調和風扇;合理取暖;家庭和公共場所采用節能照明方式;每月少開一天車;用布袋取代塑料袋;減少一次性筷子使用;盡量少用電梯;使用冰箱注意節能;適時將電器斷電;合理用水;合理利用紙張;合理回收城市生活垃圾;夜間及時熄滅戶外景觀燈等。
“低碳生活其實只在舉手投足之間,只要堅持和參與,我們就在挽救人類的明天。”陳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