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美國經濟可能陷入更大危機,要高度警惕美國通過定向引爆“金融衍生品核彈”來轉嫁危機
2012年新年伊始,美國官方和主流媒體又在宣揚經濟加速復蘇的消息。據美國勞工部公布的統計數據,2011年12月美國新增加了20萬個就業機會,失業率下降到了8.5%,為三年來的最低水平。由于2011年8月美國爆發了嚴重金融危機,9月又發生了民眾廣泛參與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人們普遍對美國經濟形成了悲觀的看法,現在美國出人預料傳來了經濟加速復蘇的利好消息,似乎美國經濟所面臨的危險形勢已過去了。
美國金融戰“兵不厭詐”?
筆者從金融戰爭視角長期研究美國經濟,認為面對美國官方和媒體制造的經濟復蘇輿論,不僅不應麻痹大意反而值得引起人們的高度警惕,因為這很可能是美國經濟形勢發生更大動蕩的前兆。2012年將發生“天災”或許是訛傳,但華爾街壟斷財團發動金融戰爭的“人禍”必須防范。倘若中國的金融家、企業家和股民們不了解金融戰爭的嚴酷現實,就很可能不幸成為慘遭國際金融資本“剪羊毛”的犧牲品。
溫故知新,人們不應忘記2011年初美國官方和媒體也曾大造復蘇輿論。當時,美國勞工部宣布2011年2月美國新增加19.2萬個就業機會。美國勞工部長索利斯稱這表明政府促進就業政策取得效果,美國政府和媒體宣揚這表明美國經濟強勁反彈并加快復蘇步伐。但是,以后發生的事實證明,這是美國為了掩護金融資本拉高出貨和延緩美元衰落而制造的輿論煙幕。2011年下半年美國經濟形勢發生了劇烈動蕩,美國官方后來將2011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從1.8%調低到微不足道的0.4% ,如此之低的經濟增長率不可能支持就業大幅度增長。這就暴露了美國官方的就業增長數據是虛假的。實際上,蓋洛普等獨立民調機構根據家庭抽樣調查數據,當時就做出了就業大幅度下降的結論。
當前美國經濟面臨著遠比2011年初更為困難的形勢,出現了一系列更加不利于經濟、就業增長的復雜因素。美國就業不可能在更為不利的條件下反而加快增長。首先,當前歐洲債務危機的形勢遠比2011年初更加危險,歐洲國家經濟普遍疲軟不利于美國的出口和就業增長;其次,2011年3月日本爆發地震和核災難后經濟陷入衰退。最后,中國經濟由于調控通貨膨脹和房地產泡沫增速趨緩。因此,美國很難在各大貿易伙伴增長趨緩時加快經濟復蘇。2011年底歐洲的債務危機惡化導致歐元衰落而美元升值,甚至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也因跨國公司撤資出現了反彈,非常不利于美國通過促進出口來實現就業大幅度增長。2011年初美國的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尚未結束,當時美國經濟增長就已經下降到接近于零的0.4%。當前,美聯儲因擔憂通貨膨脹尚未推出新的量化寬松政策,美國國會為控制國債危機要求政府削減財政赤字,無論是宏觀的財政還是貨幣政策都更加不利于經濟復蘇。美國各州政府也普遍面臨著財政瀕臨破產的艱難形勢,正紛紛削減預算開支并大幅度減少公共部門雇員數量,許多城市都裁減警察、教師、醫護人員等,導致失業猛增。這種形勢下很難想象美國的整體就業形勢反而可能出現好轉。美國統計專家約翰·威廉姆斯,長期研究官方數據漏洞。他認為,僅僅官方統計計算方法的兩個缺陷就低估了8萬多失業人口,隨著危機遲遲未見好轉越來越多的人因絕望放棄尋找工作,政府統計失業人數隨之減少,恰恰反映了復蘇的虛假性。根據他的計算結果,包括因絕望而放棄尋找工作的長期失業人口,2011年12月的實際失業率是22.4%,比較美國官方公布的8.5%高出2.6倍。2012年初美國獲諾貝爾獎的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在香港特區政府舉辦的“亞洲金融論壇”上也指出,美國官方公布的失業率下降到8.5%,反映了越來越多人因失望放棄了尋找工作,只有1/6的失業者能夠重新找到全日工作。這些情況實際上反映了美國經濟形勢的惡化。
發布假信息全為“拉高出貨”
美國官方和主流媒體不會無緣無故地發布虛假信息。從其發布存在著種種疑點、矛盾的經濟、就業數據來看,預示著美國經濟出現了需要向世人隱瞞的重大隱患、險情。2011年上半年,美國官方和媒體宣揚經濟、就業的利好消息時,美國股市也呈現出不斷上漲的牛市態勢并屢屢創出新高。但是,筆者認為這是美國官方為掩護金融財團撤資散布的誤導輿論,美國股市高漲是金融財團為拉高出貨制造的陷阱假象。2012年初美國官方宣布就業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又出現了股市反彈,這種現象不是偶然巧合而是股市暴跌災難前夕的有規律性預兆,有區別的是2012年初美國的經濟形勢遠遠不如2011年初。當年美國股市價格在不斷攀升的同時交易量也呈現出放大態勢,吸引了共同基金、養老基金和美國民眾紛紛入市。筆者當時曾撰文指出,這時金融財團在誤導輿論掩護下正悄悄出貨,表現為糧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出現暴漲,預示著金融財團操控的投機資金流向驟然發生了改變,就仿佛猛獸出山悄悄逼近麋鹿卻驚醒了敏銳的飛禽。美國股市暴跌前夕大財團持有很高的現金水平,養老基金、共同基金機構持有現金水平則跌到歷史低點,也反映出大財團已利用官方和媒體制造的樂觀輿論成功拉高出貨,廣大民眾持有的共同基金、養老金則被誘騙落入陷阱。
2012年初美國伴隨所謂復蘇的股市反彈卻呈現出不同的新特點,股市價格雖然反彈但交易量呈現出萎縮態勢,股票交易量大幅度下降了36% ,從2011年初的140億股跌落到90億股,表明美國股市在經歷了2011年8月的劇烈動蕩后已元氣大傷。美國股市隨時可能出現比2011年更嚴重的災難,除非美聯儲出臺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否則反彈將是短命的,即使出臺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刺激股市,反彈效果也會更差,股市反彈時間將大大低于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帶來的半年多反彈。因此,中國投資者不應受美國所謂經濟復蘇的輿論誤導而大量收購美國資產,也不可認為2012年初許多國家的股市反彈就意味著全球牛市到來,應特別警惕美歐股市災難隨時可能飄洋過海影響到中國股市。華爾街在設置騙局做空美國股市的同時,也很可能隨手就做空中國股市,特別是中國推出股指期貨市場已創造了大規模做空股市的條件。因此,中國應始終嚴格限制國際金融資本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參與,特別應警惕高盛等有欺詐劣跡的公司買通有關方面獲準介入。
中國股民應清醒地認識到全球牛市的時代已經終結,取而代之的是持續不斷的危機動蕩時代。這是因為華爾街發現利用危機武器發動金融戰爭要挾政府救市,能輕而易舉獲得上萬億美元的利益輸送,遠遠超過正常增長。因此,美歐將持續徘徊在危機震蕩、虛假復蘇和反復救市之中。但是,這種中小規模金融地震頻發的局面也不是可持續常態,而是最終爆發更大的毀滅性金融地震的醞釀階段,除非世界各國人民覺醒并且聯合起來進行斗爭,共同挫敗美歐金融壟斷財團利用危機武器謀取暴利的金融戰爭。
輿論有義務提醒危機將臨
2011年10月,美國廣播公司的民意調查顯示,華爾街、美國政府、主流媒體已成為深受美國公眾厭惡的“三大惡人”。美國官方和主流媒體正越來越失去社會公眾的信任,特別是在危機前誤導公眾購買瀕臨破產的股票、基金激起了公憤。倘若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和媒體缺乏對華爾街和西方媒體的警惕,放任高盛等善于金融欺詐的金融機構進入并擾亂中國市場,過于信賴西方官方機構和主流媒體發布的統計數據和分析判斷,不愿意聽取同西方主流媒體有較大差異的經濟分析和預測,生怕背離西方主流媒體的流行說法遭到嘲笑或被視為異端,就可能導致中國的經濟界、金融界很容易受到西方主流媒體的輿論誤導,甚至在殘酷的隱蔽經濟金融戰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并蒙受巨大損失,就可能也被中國公眾視為美國“三大惡人”的幫兇。西方有一則寓言稱,倘若有不幸的災難將要發生,一定要大聲說出來讓許許多多人都知道,這樣就可能形成壓力讓魔鬼放棄制造災難的想法。的確,倘若人們都保持較高警惕并采取充分防范措施,華爾街寡頭就難以出其不意地利用金融劇烈動蕩牟取暴利,這樣就很可能迫使其暫時放棄發動金融戰爭攻勢的計劃。
美歐政府為何蓄意包庇“有毒資產”?
美歐銀行體系中隱藏的巨額“有毒資產”就像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突然爆炸并引起劇烈金融動蕩。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曾披露了歐盟委員會的一份內部報告的數據,顯示歐盟區整個銀行體系的“有毒資產”數額高達25萬億美元,規模龐大竟然相當于2006年13.6萬億美元的歐盟區國內生產總值的183%。美國財政部“不良資產援助計劃”特別督察長巴洛夫斯基表示,未來救助銀行的總金額可能高達23.7萬億美元。這意味著美國銀行也隱藏著巨大的“有毒資產”問題。
美歐政府對待銀行“有毒資產”的態度是回避、包庇,而不像懲治有毒奶粉犯罪一樣懲治“有毒資產”欺詐犯罪,甚至還通過巨資救市將銀行“有毒資產”兌換成現金,這樣就意味著美歐銀行體系中的“有毒資產”問題將會越演越烈。從美歐銀行“有毒資產”遠遠超過國民經濟的規模,就可知道其來源不是實體經濟的生產、消費,而是虛擬經濟的金融衍生品投機賭博壞債。西方媒體回避、忌諱談論金融衍生品以免暴露問題的根源,妨礙金融財團將巨額的金融衍生品賭債源源不斷兌換成現金。美歐的金融衍生品規模高達680多萬億美元,比美國14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高出數十倍。比較50萬億美元的全球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總和還高出十多倍。這就意味著即使全世界70多億人口停止任何消費活動,節省10年的全部收入也不足以挽救潛在的金融衍生品壞賬。2011年美國財政部貨幣管理局的統計數據顯示,華爾街大銀行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品數量比2008年危機高峰時還增長了41%。美國銀行業持有金融衍生品的集中程度也不斷上升,高盛、摩根大通、美洲、花旗四大銀行持有的金融衍生品比重,已從2009年的80%上升到2011年的95.9%。“大到不能倒”銀行將擁有更大的能力和利益驅動,先是制造金融危機然后再以此為借口威迫政府注資救市,以金融危機為武器進行遠遠超過真實戰爭的財富掠奪。
華爾街大財團將金融衍生品視為金融戰爭武庫中的核彈,美國著名投資家巴菲特則將金融衍生品稱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為其泡沫破裂具有摧毀美歐整個金融體系的巨大能量,華爾街以此為籌碼要挾政府不斷投入巨額公共資金救市,由此掠奪財富的規模甚至遠遠超過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國會的調查報告稱政府和美聯儲的救市計劃規模,超過了美國建國以來參加歷次戰爭的軍費總和,包括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彭博新聞社對美聯儲公開的2.9萬頁文件進行了系統的分析,驚人地發現早在2008年秋季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之前,美聯儲已經開展了向華爾街銀行的大規模注資救市行動。從2007年8月到2009年3月,在沒有美國國會立法機構知情和批準的情況下,美聯儲就秘密向金融體系共計注入7.77萬億美元。美聯儲的注資行為是國會制定救市方案時需要參考的重要信息,但是,國會議員抱怨說他們完全被蒙在鼓里,2008年10月討論財政部的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時,還完全不知道美聯儲對銀行業已有大規模注資行動。美聯儲和華爾街早就知道即將爆發金融危機,早就知道了美聯儲的大規模注資救市毫無成效,但是,他們卻一面向國內外投資者蓄意隱瞞了這些重要信息,一面以種種借口伸手向國內外投資者要求提供援助,如游說中國購買了數千億美元的瀕臨破產的兩房債券,明知救市毫無成效卻以種種借口要求各國政府提供援助,目的顯然不是挽救危機而是以此為借口掠奪各國財富。從救市規模遠遠超過了美國參加歷次戰爭經費的總和,就可知道這種金融戰爭掠奪的財富甚至遠遠超過了世界大戰,一旦貪婪金融資本嘗到了甜頭就會像嗜血鯊魚一樣不松口,不會放棄這種利用挽救危機為借口掠奪各國民眾財富的做法。這就是為何屢次救市卻屢次無效而危機始終揮之不去,為何美歐治理“有毒資產”采取了與治理有毒食品截然不同的態度的真正原因。
“金融衍生品核彈”可能被引爆
美國“金融衍生品核彈”的引爆需要一定條件和誘發事件,2008年美國房地產市場崩盤引爆了次貸相關“金融衍生品核彈”,導致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2012年可能引爆“金融衍生品核彈”的危險因素越來越多。新年伊始,希臘債務重組談判破裂昭示著歐洲債務危機即將升級,美國標準普爾調低歐洲九國的主權債務信用評級更是雪上加霜。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真正危險不在于希臘等國家違約破產,而在于可能引爆破壞威力更大的信用違約交換(CDS)等“金融衍生品核彈”。其產生的乘數連鎖反應將對美歐經濟造成一系列的災難性影響,導致股市、大宗商品、期貨、外匯等各種市場發生劇烈的動蕩,大財團因事先知情則能從容誘多、做空并操縱各種市場暴漲暴跌,在實體經濟的眾多企業和廣大民眾蒙受慘重損失時獲取巨額暴利。高盛等華爾街大銀行都購買了巨額的希臘等國信用違約的衍生產品,擁有巨大的利益驅動為希臘等國主權債務危機推波助瀾,能從希臘等國的信用違約衍生品價格飆升中獲取超額利潤,就仿佛是購買了大量火災保險的縱火犯兼財產保險的詐騙犯,但同時也意味著往相反方向下注的美歐金融機構將蒙受巨大虧損,甚至徹底破產并連帶將金融對賭的贏家也拖入困境,除非政府和美聯儲救市挽救金融賭債,否則贏家也無法兌現。這就是為什么高盛安插親信擔任了美國政府救市機構的關鍵崗位,還安插親信擔任了友邦保險(AIG)、希臘、意大利等輸家的總裁和總理,因為必須上上下下密切配合才能確保這場賭博騙局兌現而不被揭穿。這些事實還說明了為什么信用違約衍生品金額千百倍于被保險的債務本身,暴露出這類金融衍生品根本不能規避風險而是擴大風險的投機賭博工具。
美國可能引爆“金融衍生品核彈”的危險因素也越來越多,當年困擾銀行業的次級貸款壞賬如今已經蔓延到優質貸款,數百萬優質房貸客戶因長期停止支付月供而面臨住宅被強行拍賣。美洲銀行有200億美元住宅貸款已進入強制拍賣程序,比較2009年3月增加了433% ,摩根大通銀行面臨強制拍賣住宅的貸款額也高達193億美元,比較2009年3月增加了307%。美國許多城市有一半多的房地產已經變為負資產,也隨時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相關“金融衍生品核彈”爆炸。與此同時,美歐政府和中央銀行挽救危機注資救市的能力大大下降。數年來美國政府為挽救華爾街的金融賭博壞債,猛增近5萬億美元國債包袱并超過了國會允許上限,通貨膨脹加劇也限制了美聯儲不斷推出量化寬松政策,從而導致2012年美國經濟爆發劇烈動蕩的風險與日俱增。美國受到壟斷財團操控的政府機構和主流媒體,不會輕易將爆發經濟動蕩的風險告知社會公眾,那樣就會妨礙壟斷財團提前撤資、做空并牟取暴利。如2007年美聯儲開始7.77萬億美元秘密救市時竭力宣揚經濟復蘇,伯南克也信誓旦旦宣稱美國金融體系不存在風險隱患,否則美國民眾就不會購買高盛正悄悄拋售的次貸有毒債券,中國知曉次貸危機升級風險也不會購買瀕臨破產的兩房債券,中國投資機構也不會收購即將暴跌的華爾街銀行、基金股票,中國股民們也會在滬深股指六千點高位上平安撤出避免虧損。
中國應高度警惕美國“金融戰”
顯而易見,美國官方和主流媒體為了維護華爾街財團的利益,深知更大危機到來將對各種市場產生巨大的沖擊,必然在股票、期貨、商品、外匯市場上悄悄布局時散布相反輿論,為謀求超額暴利采取“近而示之遠”的金融戰爭詭道。因此,2012年初美國官方和主流媒體宣揚所謂經濟復蘇輿論,很可能意味著截然相反的經濟危險因素正在加劇,就像2011年下半年發生劇烈金融動蕩前夕的輿論誤導一樣。中國政府、金融界、經濟界,國有和民營企業,應保持高度警惕并且采取與美國輿論誤導截然相反的風險防范措施,特別是應避免像2007年那樣與高盛等能預知并操縱市場的大財團進行對賭,結果非但未能對沖風險反而在能源、外匯等金融衍生品市場上蒙受了慘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