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以往類似事件中“一邊倒”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迥然不同的是,許多網民直指孔子學院勞民傷財,甚至為美國的舉措叫好。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20世紀9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創了“軟實力”(Soft Power )概念。按照他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迅即啟動了“軟實力”研究與應用的潮流,也在全世界掀起了提升國家軟實力的熱潮。
“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目前,世界各國都很重視軟實力建設。比如,德國創辦了世界范圍內積極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機構叫“歌德學院”,西班牙創建了“塞萬提斯學院”。中國的對外文化機構也取了一個具有文化象征性意義的名字——孔子學院,目前已成為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
孔子學院在海外的發展一直如火如荼,但2012年5月17日,一紙突如其來的公告令孔子學院陷入了輿論的漩渦。美國國務院稱,目前在該國持有J—1簽證的孔子學院中國教師必須于6月30日離境。中國外交部以及官方報紙迅即對美國政府的舉措提出異議。雖然事態在中方的努力下得以圓滿解決,但值得人們思考的是,與以往類似事件中“一邊倒”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迥然不同的是,許多網民直指“孔子學院”勞民傷財,甚至為美國的舉措叫好。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海外大躍進”
中國自21世紀初以經濟上的硬實力強勢崛起之后,也成為世界矚目的輿論高地。中國政府逐漸意識到,應當對外輸出中國價值觀,在國際社會樹立中國的善意形象。于是大力加強“軟實力”建設,開設孔子學院就是其中一個便捷的途徑。
肩負著向世界推廣漢語、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同時增進世界對中國了解的使命,2004年11月,全球第一所 “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掛牌。不到10年間,孔子學院已在全世界106個國家扎根。其發展勢頭之迅猛,人稱“海外大躍進”。
看到孔子學院如此迅猛的擴張,許多人為之興奮不已:這么多洋人都學習和仰慕我中華傳統文明,真乃我民族之千年盛事。孔老夫子當年“道行于天下”的未竟理想實現似乎指日可待。但是,8年來,孔子學院除了在數量上不斷刷新紀錄外,在教學質量和創新上始終卻突破不多。一方面,孔子學院在大張旗鼓地創建,仿佛建成了多少學校好像就完成了任務,可以給國人一個圓滿的交代一樣。另一方面,教學方式單一,師資和教材編制嚴重不足。在國外的孔子學院,甚至有很多是沒有法律保證、沒有校舍、沒有教師的“三無學院”。
過度追求數量上的冒進,其質量必須會大打折扣。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掛牌時,它的主要課程是“教老外識幾個漢字”、“讀些中國名著”;8年后的今天,孔子學院鋪下了越來越多的攤子,但深度遠遠不夠:孔子學院還以這幾個老套路作為課程的核心內容。老外只能學到識漢字、包餃子、打太極等中國文化的一點皮毛。因此,盡管冠以孔子之名,但孔子學院最大的功能并不是宣揚孔子思想,而是“推廣漢語文化的非營利性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甚至等同于一所“漢語培訓機構”。表面上,中國價值觀似乎在轟轟烈烈地輸出了,實際上效果卻不大。
此外,“孔子學院”的巨額虧損也一直為人詬病。每一所孔子學院的開辦與運行都需要大量的資金,為此國家進行了巨額的財政撥款。據報道,至今為止已經花了數十億元之巨。這幾十億元人民幣都是在賠本賺吆喝。德國某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曾直言:“當地大學之所以合作辦孔子學院,主要是為了得到中方提供的一大筆經費,自己辦語言班和演講等活動。”
當然,“孔子學院”巨額虧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維護像孔子學院那樣的網站,年服務費最多不過十幾萬元,但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卻支付了3520萬元。財政部網站公布中直機構的中標公告顯示,這個名為網絡孔子學院網站運營服務項目的采購項目,采購人為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中標供應商為五洲漢風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屬網站招標,直屬機構中標”, 這些貓膩的的背后,很可能是一些部門的利益糾葛。
而中國公眾的不滿,由一則在中國互聯網上廣為流傳、原作者已不可考的微博可見一斑:“以‘漢語國際推廣’為招牌的孔子學院,一年耗費多少稅款?2008年預算高達16億。此后更是一年更比一年多。希望工程歷經20多年,也才募集50來億元。與其以弘揚民族文化為理由,拿納稅人的巨款,慷國家之慨到國外去搞教育,為什么就不舍得花點錢給自己國家的公民?”早在2006年,身居美國的學者薛涌就曾發表文章批評“孔子學院”。據他估算,在美國建一所“孔子學院”起碼也要幾百萬美元。中國這樣一個窮國,卻大把大把地往富國扔錢,讓他有點兒想不通。“當中國的孩子連每年300元的年教育經費還拿不到,外來工子女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均衡而流離失所,讀書越來越難時,納稅人的錢卻被挪到每年享受著將近7萬元人民幣教育經費的美國人那里,補充人家的教育開支。最終的結果是中國的教育每況愈下,中國將越來越沒有文化。這是弘揚中國文化,還是對中國文化的出賣?”
中國文化亟待被重新定位與認識
人們對孔子學院的種種質疑,究竟是認識偏差,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亟須改進?抑或是在對自我的文化認識中存在誤區?“孔子學院”怎樣才能真正起到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作用呢?
在1993年召開的世界宗教大會上,各大宗教將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寫入《世界宗教倫理宣言》之中,并確立為人類文明的首要的、基本的法則。從世界文化與交流的角度上看,孔子價值具有毫無爭議的世界性,并且漸為各國所接受。
但是,欲使孔子價值在世界上更廣泛地傳播,首先應當具有更廣泛的民族性。而現時中國的現狀是,孔子精神與儒家的思想在中國大陸已經趨于淡化,在世界范圍內,對于儒學、新儒學的研究恐怕國內學者不如海外的華僑華人學者。那么,背上“孔子”這塊金字招牌的孔子學院,究竟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更有多少人能夠教授孔子的思想?誠如一些民間學者對于孔子學院的指責,“孔子學院還處在教漢語、太極拳的階段,這些當然也是中國文化,但這些僅僅是‘術’,還不是‘道’。”孔子學院的實質不過是對外漢語教學機構,或許可以略兼“宣傳中國文化”之責,但卻遠遠沒有能夠到達“宣揚中華文化價值觀”的高度。造成這種困境的首要原因,是在“究竟要向世界展示自己怎樣一種文化”的問題上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孔子學院的主要功能究竟是向海外傳揚中國文化、孔子思想,還是單純的對外漢語教學?薛涌就曾經表示:“孔子學院并沒有對孔子的研究和其思想精神的傳播有什么貢獻。所做的事情,不過是教外國人中文而已,是資助人家的教育。”
當然,要把孔子的儒家思想推向更多國家,還要看孔子思想與當今世界的價值觀的異同之處。孔子思想基本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應該說這種思想本身很高尚,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崇高文化,但也有其局限性,它在中國得到推崇,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統治者或政治家的目的。但民主自由平等觀念深入人心的西方民眾并不以之為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道理在他們的眼里是空架子。他們要的是民主和自由,每個人能平等地生存在美國這片土地上。這就與孔子思想有甚至有相當大的沖突。
海外人士提及孔子思想,常常大加嘲諷的是,孔子思想在中國流傳幾千年,中國人自己又做得如何?接受了孔子思想幾千年教育的中國人,對外講和平,修養很高。但對內往往野蠻專制,唯利是圖的事情近幾年來也是比比皆是。例如,毒膠囊毒奶粉都是源自中國。而在他們眼中,美國人對外霸道,但對內講民主自由,盡量平等對待自己的國民。所以,美國政府驅趕孔子學院,也許不只是對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一種打擊,很可能是美國人民意識到孔子思想對美國民主和自由帶來沖突時,從而維護自己國家文化的一種行為而已。
同時,對于孔子學院,西方社會也一直質疑不斷。西方民眾往往對官方機構心存警惕,認為政府和權力不應插手民間機構。以這種視角看來,他們眼中的孔子學院是在輸入價值觀,搞“文化滲透”,因此招致許多民眾反感。
其實,文化交流必須得有媒介,像好萊塢電影那樣,得有一個加工改造的過程。進行文化輸出時,如果是民間的話就相對易于接受。比如,人家來翻譯我們的著作,看我們的國產電影,這些也是文化輸出,當中肯定有價值觀。這種輸出,不是強制輸出,但人家愿意看,自然就達到所謂“輸出”的目的了。但是如果以國家名義去做,就得慎之又慎。過多的政府行為,容易招致反感。 孔子學院那種一成不變的輸出方式,顯然應該有所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