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4年來,我國的黃金產量一直位居全球第一。作為硬通貨,黃金儲備量的增長無疑給了中國雄厚的底氣。鮮為人知的是,這些金礦大多是一支神秘部隊找到的。組建32年來,他們累計為國家發掘2269噸黃金,經濟價值超過6000億元。從藏北無人區,到冰封雪覆的新疆阿爾金山,再到青海可可西里、內蒙古、云南……萬余名特殊戰士,至今仍在26個省區探尋地下寶藏。這支世界上唯一的尋寶兵團,就是中國武警黃金部隊,它神秘而特殊的面紗幾乎從未被揭開過。他們每天能挖多少金子,他們是不是個個都身家百萬,個個都知道挖金子的秘笈?
手指一點,黃金萬兩
多年來,中國武警黃金部隊的神秘面紗從未被真正揭開過。為了探訪“尋寶奇兵”的真實生活,2011年6月中旬,記者趕赴甘肅文縣境內的摩天嶺,與在此尋找地下寶藏的一個黃金兵支隊進行零距離接觸。
在摩天嶺下的黃金兵駐營地,記者見到了39歲的支隊教導員張琦,20年的野外經歷,賦予他一臉的古銅色。據這位安徽籍軍官介紹,隊部負責一些上達下傳的任務,條件算是好的,真正勘探金礦的地方更艱苦。
張琦所說的條件好是指:車可以直接開到隊部院子里;村里有小商店可以買到日常用品;院子里有信號可以用手機打電話;還可以收到《解放軍報》,最新一期是一個星期前的。在支隊部的陳列室里,有一個放金礦石的柜子,沒有加鎖。金礦石就是一塊塊大小各異、形狀各異的石頭,張琦拿出一塊介紹說,“這就是金礦石,肉眼是根本看不出來的,擺到面前也沒人會拿。”因為,金子在地殼巖石中的儲量不到億萬分之一,也就是每噸礦石中只要含有1克金子,就可以確定為金礦了。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黃金年產量不過4.07噸,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才達到10噸,根本無法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中央決定增加黃金產量。1979年3月,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支尋寶兵團——中國武警黃金部隊就此誕生。它下轄3個總隊,12個支隊,是探尋國家金礦的主力軍。部隊另外包括l所技術學校和1個黃金地質研究所,總兵力達萬余人。
在整個黃金部隊中,在編軍人主要分為兩類:技術干部和施工戰士。勘探的巨大困難,使技術干部顯得尤為重要。他們多是地方大專院校地質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后直接入伍,主要工作就是在野外甚至“無人區”采集礦石樣本、分析化驗,并依此判斷當地金礦的位置、數量等信息。雖人數不多,卻稱得上是整支隊伍的“大腦”。
除了技術干部,大多數是普通的黃金兵。這些戰士的分工主要有兩種:槽探和鉆探。槽探是指在地表挖深2至3米、寬2.5米的方坑,并從坑中取樣化驗;鉆探則是用鉆探機,從地下幾百米的深處采樣。
噪音是鉆探兵常年面臨的挑戰之一。醫學證明,人類聽力所能承受外界的噪音是80分貝,而黃金兵們每天工作的鉆探機臺前,噪音卻高達110分貝。劉大坤被戰友們譽為“拼命三郎”,他在機臺前干了8年,累計鉆井達2萬余米,相當于鉆透了兩座喜馬拉雅山,為國家探明黃金儲量80余噸,潛在經濟價值上百億元。由于常年在噪聲環境中工作,28歲的他患上了神經性耳聾,如今只能依賴高倍助聽器與人溝通。
與鉆探兵比起來,槽探兵的生活似乎要“優越”一些:住的是營區的磚房,作息時間規律,不用值夜班。
黃金兵將采集到的礦石樣本送到各支隊的研究所,所有的化驗結果匯總起來,就是黃金部隊的“尋寶”成果。這些成果連同勘探圖紙,都要上報總部,再由國家統一協調開采。
而戰士們接下來要做的,是收拾行裝,開赴另一個目的地。部隊勘探出金礦轉讓給地方開采,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而戰士們卻無緣見到提煉出來的金子。
黃金部隊最大的秘密自然是勘探成果和地質資料,它們就像金礦的藏寶圖,內行人得到了,就能按圖索驥,找到地下寶藏。正因如此,黃金部隊的所有技術干部都要和部隊簽訂保密協議,資料的借閱和登記十分嚴格,電腦資料都經過了加密。有些人拿著數萬元現金和重禮找到部隊戰士,許諾說只要在地圖上指一指金礦的位置,他們就能得到巨額回報。因此,黃金部隊的官兵也被形容為“手指一點,黃金萬兩”。但令對方失望的是,從沒有一名黃金兵背叛過部隊和國家。
遠看像難民,近看是財神
盡管每年都能為國家找到上百噸產量的金礦,尋寶奇兵們卻無緣見到金光燦燦的黃金。他們風餐露宿、翻山越嶺,奔赴白山黑水、戈壁荒漠,歷盡艱辛找到的只是含有金子成分的礦石。每當探明一座金礦,將相關資料提交給國家后,黃金兵就會奔赴另一個地方繼續尋找。在沒完沒了的旅途中,他們見不到鮮花和掌聲,有的只是險象叢生的經歷和與世隔絕的寂寞。
但也有例外。在黃金部隊的輝煌戰績中,流傳最廣的是那塊“狗頭金”的故事。1983年,五支隊戰士姚金風在大興安嶺地區尋找金礦時,意外發現了一塊沾滿泥沙的石頭。他剛想將其扔掉,卻發現這塊石頭掂在手里異常沉重。他好奇地把它用水管沖洗一番后,不由驚呆了:眼前居然是一塊熠熠生輝的金疙瘩!這塊“狗頭金”重2155.8克,含金70%以上。
“狗頭金”是一種產自脈礦或砂礦的自然塊金,因形狀酷似狗頭而得名。世界各國都以擁有珍稀的“狗頭金”為驕傲,因為每塊1公斤重的“狗頭金”,聚成時間都需要上億年。如今,這塊黃金部隊的“鎮隊之寶”被陳列于國家軍事博物館內。
發現“狗頭金”需要絕好的運氣,更多時候,黃金兵尋寶是依靠科技和他們驚人的毅力。對于黃金部隊來說,如果在野外采集的礦石標本不準確,就可能和深埋地層的黃金寶藏失之交臂,戰士們把礦石標本視為自己的生命。
一次,在哈密地區南湖戈壁的紅格爾塔拉,戰士伍軍良在采樣返回營地的途中迷失了方向,戰友們幾經周折找到他時,伍軍良已經面目全非:臉頰皮膚灼傷爆裂,鼻腔里流出的鮮血已經結痂變黑,因長時間在灼熱的戈壁上行走,磨穿洞的膠鞋底已經和腳掌粘在了一起。三天兩夜中,伍軍良一直在與死神進行著艱難抗爭,他相繼扔掉了水壺、干糧等,然而直至昏倒的那一刻,小伙子也沒有放棄采集來的26件礦石樣品。
說到科技進步,對于黃金兵而言,最大的變化就是他們技術設備的升級。以前的探金工具是“老三件”: 地質錘、羅盤、放大鏡,作業全憑人力。現在他們的勘探設備換成了“新五件”:新型全液壓鉆機、高密度電法儀、數碼攝像機、手持GPS(全球定位系統)、掌上電腦。精兵有了利器,尋金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老百姓心中,黃金兵就是財神
1978年改革開放大幕初啟,中國急需增加外匯和黃金儲備來加速國民經濟建設,鄧小平把重擔壓在了“將軍”副總理王震肩上。“中國不貧金,中國缺少的是專業化的找金隊伍。”和中國地質學家們深入調查研究后,王震向中央建言:“讓部隊去找金子!”王震的建議,成就了世界軍事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支部隊。
1979年3月,正在大巴山施工的原解放軍基建工程兵某部官兵,放下風鉆,拿起了地質錘……1985年,黃金部隊正式列入武警部隊序列。
中國黃金市場開放以后,許多黃金生產企業自己也擁有了勘探隊伍,但黃金部隊在我國金礦勘查領域仍占據最重要的位置。國家每年找到的金礦至少有三分之一來自這支僅有一萬余人的隊伍。
80年代,黃金部隊曾在哀牢山腳下的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找到儲量27.2噸的大型金礦。不久,聚居著拉祜、哈尼等17個少數民族的墨江縣,一躍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年產黃金萬兩縣。
在老百姓心目中黃金兵就是財神。
盡管尋金過程充滿艱險曲折,可一旦探明金礦,每個尋寶兵的心里都會充滿自豪與幸福感。他們知道,一座金礦的誕生,將會給當地帶來翻天覆地的美麗變化。
摘編自《記者觀察》《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