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查濟村歷史上有很多習俗,比如目連戲、大齋等,目連戲十年唱一次,當地人叫“出會”,但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習俗已經漸行漸遠了。最威風的時候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與厚岸鄉一起舉辦了舞龍比賽,舞龍從初七一直耍玩到正月十五。
幾乎所有的村落活動都是相當復雜且困難的,組織出龍之繁瑣也不例外。一般前一年的11月就要開始組織,領頭的人一定不能煩躁,一百多人的隊伍,哪個沒有協調好都無法舞動龍身。原來舞龍有個習俗,誰家娶媳婦,龍珠會交到他家保管,并負責組織龍會。每戶出份子購買蠟燭、桑樹皮紙、竹篾、龍頭上有金紙扎的小菩薩,還要組織人扎龍。
查濟舞動的是扎龍,也叫板龍。龍身用竹篾做成一節一節的圓筒,固定在龍板上,龍板上有燭臺可插點燃的蠟燭。龍身再要用桑樹皮紙包裹,桑樹皮紙浸開了,包上龍身,這是查濟龍非常有特點的地方。桑樹皮紙又叫紗紙、皮紙,等曬干了,會變得很硬,很結實。皮紙上面涂了明礬,在上面用中藥店買來的朱砂來描畫。朱砂是一種天然礦物顏料,色彩透明暗紅,照得龍體顏色很明朗鮮艷,紅得像一團火。龍板前后均有兩個蠟燭大的圓洞,洞里插上木棍,鉸結的地方就是龍身靈活轉動的關鍵點。板龍不能成雙,要成單,每年加2板,最多可以到33板。小的龍有從7節開始加,過了幾年就長成一條大龍了。龍板長說明接龍的人多,人們參與熱情高,查濟人丁興旺。但龍身太長,龍的騰挪行進頗為吃力,龍尾僵持甚至存在龍身斷裂的情況,整條龍也有撲倒在地危險,因此接龍活動既熱烈,也要小心翼翼。等龍做好了,就要到查濟的母親井發豐井去打水開光。仁孝堂的龍在發豐井亮火,擺上香案、燃上香燭,裝一茶杯用井水浸泡開的顏料,給龍點睛,龍活了,有精神了。據說龍“開光”后眼睛才雪亮。
新春一到,天色將暗之時,舞龍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前面有兩個虎頭牌開路,左右再配上青、白、鯉、鮭四種魚燈,有的時候還舉百忍圖、九獅圖,想生女兒的人家緊緊抓住龍尾巴。旁邊有些小孩提燈,騎小龍,就是典型的跑龍套,據說查濟村許溪邊的九獅巷名字就來自于出龍的時候舉的九獅圖。龍游時頭擺尾搖,龍身動,敲鑼鼓,放鞭炮,喇叭聲起,形成十分壯觀的龍燈會。一百多人的隊伍在眾多人的簇擁中蔚為大觀。當天要參加接龍的人家就早早掛起了門前的紅燈籠,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更釀造了一種紅火、喜慶和節日的氣氛。隊伍所到之處就開始放炮,一家連一家,比著放,鞭炮放得越響,龍就舞得越歡,鞭炮放得越長,龍舞的時間就越長,表明接龍人家當年越富有,來年更輝煌。炮仗不停,舞龍不停。一般宅院場地不夠大,龍身留在巷道外,只有龍頭和前面幾板龍入戶拜年。廳中央擺上香案,龍頭和幾板龍在廳中繞上一圈,主人必須挑兩根新燭給龍添火。稍后,主人就要切方片糕和糯米糖,燒茶給大伙兒吃,“拜年不帶方片糖,請君不要進廳堂”,加入冰片糖、白糖、粘米粉,細膩如紙的方片糖是過年時候的必備。臨走的時候主人再包上十塊二十塊的紅包塞給專門收紅包的隨隊隊員。出龍有個大規矩,就是始終以許溪為主線,從低走到高,要逆流而上。龍有龍的路線,那個手提燈籠的帶路人很重要,通常是族長或者是德高望重的村中前輩,路帶得好、串得妙,家家高興歡喜。
舞龍最主要的就是龍頭,龍頭動不了,或者沒有耍好,整個龍身就會攪成一團。查濟村中會舞龍頭的人叫查四六,他的父親查長久是村里著名的風水先生,查濟村是個褲襠型就是他說的。順著老墳樣向上走,查家正對鳳凰山的山尖,在烈烈隴的對面,是查長久當年親自選的址。兩個兒子中查玉六是木匠,查四六目前務農,也曾經子承父業,為別人支羅盤看風水。1992年查長久老先生去世了,在此之前青山的龍頭都是查長久老先生畫的,查四六接替父親畫了最后的兩年龍頭,無奈地目睹了舞龍活動的消失。舞龍就因為沒有人再愿意組織,家家戶戶出門打工賺錢,人手湊不齊而作罷。舞龍花費并不多,但沒人力的支援再多的鈔票也無法恢復人們舞龍時的笑臉。查四六會畫龍頭,家里有一大包林林總總五六十張畫龍頭的拓片,畫工不怎么樣,但內容異常豐富,威風凜凜的動物、八仙、菩薩。房門背后掛著一副長條淡藍色的“出會”會旗,上面描著小龍,那是消失五十多年的記憶殘痕。如果村中想要恢復出龍,查四六希望帶頭。這個領頭人需要有對龍的虔誠和對龍之精神的一種特殊悟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未來發展的焦點之一。越是活躍的歷史街區越具有豐富的無形文化遺產,而民間活動的散淡通常又提供了聚落衰退、凝聚力量下降的警惕信號。但目前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不協調,主要表現在管理部分的分工,民俗傳統歸旅游與文化部分管理,文物古跡歸文物部門監督,歷史街區是建設與規劃部門的事務,本為一體的保護內容演變成“井河兩不相犯”,互不干涉。查濟古村的保護關鍵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呼應原有的聚落構成關系及聚落空間肌理,能提煉出與生機勃勃的聚落相組合的空間關系。
歷史剛剛走過十幾年,舞龍作為中國農村最為喜聞樂見的民俗傳統單純地加以恢復難度不大。給民間節日保存一個相對安寧的空間,給滿含溫情的民意一個延展的時間,給傳承百載的喜聞樂見一個宣泄的地方,是一種對民生的尊重,也是保護工作必須要重視的事情。但有些現實問題很突出,舞龍就要放炮、點火,且越是古建筑稠密的地方越要去,幾大宗祠都免不了,而查濟古村已經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嚴格的消防要求。一旦鬧元宵,可以預見群情振奮如火山迸發,整個查濟瞬間成為火紅的海洋、鞭炮的海洋,掀起人山人海的浪潮。面對可能的突發事件,就必須提前開展群眾性的防火救災教育活動,建立各級組織和管理體系,制定合理的流線,準備緊急搶險的預案,這遠比物質實體的恢復要復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