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濟的道路四通八達,青石板古驛道向外延伸到萬峻嶺、太平、青陽等地。徽商小有積蓄,沿途曾建有大量的路亭供人歇息。村中往來古驛道之間也曾設煤油路燈,有專人負責。古時查濟有正月初一至二月二在獨山墩,將豆油燈掛在滑輪上打到幾米高處的習俗,也是一種節日的掌燈習俗。
而村內街巷寬度主要集中在3米左右;最長的歷史街巷為許溪路,601米長,最短的歷史街巷僅為30米。除許溪路由于沿河高寬比相對比較低以外,其余歷史街巷的高寬比均在5:l左右。村內最重要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段是沿許溪河的許溪路,許溪中部始終是查濟最重要的傳統商業街,抗日戰爭時期成為地區性的商業集散中心,到了解放初期還有扇店、理發店三四家,打鐵鋪,藥店三家,當鋪、煙館、布店、肉店、茶葉店、豆腐店、供銷社若干處。
查濟族人在村落的建設中不慕虛名,不講究排場,精于勞作,這主要體現在村落的道路建設和排水設施上。青石板路,中間石料35厘米寬,50厘米長,石板連續豎鋪稱為官道,也叫大路,是重要婚喪、節日活動必經之所。石板路便于獨輪車行進,農業生產和徽商運輸兩相得益。民路或稱小路比較窄,為石條橫鋪,農村道路上常有鐵木輪子的牛車往來,容易碾壓壞路面,所以很多村落干脆不鋪石板路。查濟村的農業程度一直很高,土路卻比較少見。在大路交匯點或大路的豎鋪石料方向常有半米見方的石板,這表明該處是地下排水匯聚地。查濟是個風調雨順的寶地,偶然伴隨洪水和暴雨,便會災害嚴重,因此村落建設始終被認為是百年大計,頭等大事就是排洪澇,保安全,利生活。
查村內有完整的明暗溝排水,強調任何建設“先修溝后建房”,雨季能迅速排除積水。村內有水井、小溪和池塘,為村民提供了穩定的生活用水。一般在重要建筑四周如二甲祠、鎦公廳屋、洪公祠側翼均有明溝,部分雨水直接順明溝排放,另外,建筑內部以天井為中心建有暗溝排水。為便于日常疏通,一些宗祠和大宅天井邊建有檢修孔,上有石蓋,人稱“出水牛鼻子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