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的空間概念而言,查濟從未屬于“徽州”,因為它不在歙縣、黟縣、休寧、績溪、祁門、黃山市、徽州區和江西省婺源縣組成的徽州地域范圍內。明清時期它屬于寧國府,寧國府統轄6縣:宣城、南陵、涇縣、寧國、旌德和太平,查濟村屬于寧國府統轄的6縣之一涇縣,寧國府府治在宣城縣內。宣城文化底蘊深厚,北宋沈括、文天祥等名人先后出任宣州太守,白居易曾在宣城讀書致仕,贏得了“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以宣城為代表的寧國府位于皖南山區和長江下游平原的結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土控吳兼越,川連歙與池,山河地襟帶,軍鎮過藩雄。”界內有兩座名山,北麓是天目山,也是皖浙地理的自然分界線,翻過天目山便是江南的富庶之地。另一座山便是寧國府與徽州的邊界黃山。黃山舊名黟山,以光明頂為界前山,屬于徽州的歙縣,后山屬于寧國府的太平縣,查濟村就坐落在黃山西北邊的山腳之下。而黃山東南片的山區便是徽商名邑西遞、宏村、呈坎、屯溪的所在地。寧國與徽州雖然地隔黃山,但兩地之間的交往卻異常頻繁,物產與風俗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行政邊界幾乎歷朝歷代都存在變化,不變的是血脈相連的自然山川。在多山的皖南地區,河流意味著道路的延伸,蘊涵著各種文化經濟交流的可能。青弋江上游舒溪源自徽州黟縣,跨祁門、黟縣、歙縣等徽州地區,舒溪和麻溪合流后形成青弋江,自西南向東北斜穿涇縣。過了涇縣又匯合諸水,過青陽、南陵、宣城,在蕪湖匯入長江,構成了縱橫交錯的水網地帶。全長300公里的青弋江自古以來就是徽商往返南京、蕪湖等地的舟楫要道,而當時的商業貿易多憑藉水運,因此,寧國和徽州都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從大環境看,明代(1368~1644)中國歷史上政治比較穩定,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傳統的重視讀書做官、輕視經商的觀念已有所動搖。地處皖東南的寧國和徽州耕地同樣很少,清中期涇縣人朱說:“我邑率山居,土壤磽缺,非貿遷則衣食何由贍?”因家鄉自然環境惡劣而想出的謀生之方就是經商,由此,逐漸形成了“無寧不成鎮,無徽不成市”的寧國商邦,也稱為宣州商幫。
寧國商人經商遍及全國范圍,收購蠶絲、煙草、茶葉、山貨、木材,在上海、北京、揚州、武漢、池州等地均設有寧國會館。他們沿著黃山腳,從太平經績溪可達徽商重鎮歙縣、屯溪;也可以憑依水運,到達相距110公里、以“皖之中堅,長江巨埠”著稱的蕪湖,竹木、茶葉、山貨大多從這里走向全國,江南的絲綢也自此販運到宣州大部分地區。
查濟雖然僻在黃山山陬,但它站在了南直隸(南京)所屬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接壤的地理位置,同樣卷入滾滾的從商巨流之中。
寧國商邦的崛起對查濟村落的建設具有決定意義。隨著對外交流的頻繁,查濟人的商品意識不斷增加,民智淳樸也不乏開明,但所積累的財富卻多未離開這塊土地。他們雖然游徙不定,卻用驚人的熱情構屋筑舍,不僅為己,而且想方設法惠及村人。
另一方面,經濟發達的同時,查濟人也在努力爭取文化上的話語權,即便身處極為偏僻的鄉村,依然得到了朝廷的重視和認可。根據《查濟史話》統計,明清共有129人獲得過各種功名,一門六進士、三進士的情況很多。清順治年間的查日煒、康熙年間的查之愷成為欽點“代駕王”,代駕王即為負責皇帝泰山、壇廟等地祭祀活動的官員,清代饗先農,一般是皇帝親祭,偶有委托官員代理行使禮祀的義務。科舉更是高奏凱歌,由商致富、富而重學、學以出仕形成網絡。康熙四十一年,明代建筑愛日堂內一門兄弟六人全部高中進士、舉人,主考官賜“藍田鐘秀”匾額。清道光年,查炳華、查日華先后雙登進士,其祖宅“誦清堂”屋宇綿延數十間,屬全村之冠。清光緒進士查秉鈞,殿試二甲考一等,被光緒欽點翰林院庶吉士。
清晚期查濟流露出迅速衰落的跡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不僅徹底動搖了清朝統治的根基,同時也使其商業受到沉重的打擊。清同治元年(1862年)開始,太平天國漸成強弩之末,天京(南京)不斷告急,皖南戰場溝通蘇南、浙江,作為天京的羽翼,被曾國藩視為天京會戰的第二戰場。寧國府因此成為清軍與太平軍爭奪的戰略要地,兩軍在此爭戰數年,查濟、包合、太平等地也組織了鄉勇參加。太平軍攻破他們的防線后,戰火燒毀查濟百座宅院,查濟寶公祠遭完全燒毀,據《查氏支譜》載:“咸豐癸丑年(1853年)二月二十七日粵匪彌漫而來,蹂躪不堪……同治年間復建五世祖祠。”粵匪即為太平軍。清光緒后期(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科舉之路被封,無疑又堵死了查濟人的又一條重要出路。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導致村落衰敗的又一原因,總的來講查濟風調雨順,但晚清至民國災情很多。清同治三年至七年(1864~1868)連發三場大水;1922年涇縣大水,達到歷史最高水位記錄。到1933年,涇縣又發生特大旱情,1940年又是大旱……
一個村莊歷史的變遷是無論如何也逃脫不了中國大歷史發展軌跡的,有的時候與其說是因為自身的衰落,不如說是無奈地看到別人的崛起。位于涇縣東南角的黃田村為朱姓徽商聚落,以光緒中葉崛起的朱幼鴻(1870~1925)為代表的族人成為中國近代的民族資本家。他們在上海創辦了裕亨紗廠、裕豐面粉廠等企業,至民國初,所辦工業企業發展極盛。雖然頹勢不可避免,但畢竟留下了一部分上世紀初創造的獨特建筑文化,在黃田村的古民居,尤以洋船屋聞名。遺憾的是,查濟人無法迅速調整觀念,適應新的環境,在一張支離破碎的商業大網中難以尋覓安穩的角落,在社會轉型的緊要關頭無奈退回籍落。
查濟村短暫而特殊的又一輝煌是抗日戰爭時期,大量的鄉村遭到日寇的破壞,但交通樞紐地位顯著的宣城腹地依然在國民黨掌控之中。涇縣查濟當時有國民黨政府軍第25軍52師駐扎,幸運地遠離戰爭漩渦,成為附近的商品集散基地。當年有近萬人在村中活動,被稱為不夜城。
查濟村就如同層層疊壘凝聚的琥珀,閃爍著無法隱藏的溫潤之光,經過明初的蟄伏、明中葉的崛起、清中期的強盛、太平天國的兵燹、晚清的沒落,然后是抗日戰爭的短暫眩光和建國后的長期沉寂,再到如今的旅游開放與保護,未來它的命運將如何呢?
茶
茶商是贏利極豐的行業,販茶成為徽商的支柱產業之一。徽州茶商至少在唐代就已出現,至清代達到鼎盛時期。皖南也是唐代聞名的茶葉產區,查濟村的碧山茶就被贊譽為常年云遮霧繞,鮮嫩潤滋的極品貢茶。海寧詩人查嗣鏞游碧山作《叢蘭塢》詩贊道:“流水沓然桃落盡,春蘭香過夏蘭香。”故嫩茶吸收蘭香而具特醇香味。
山貨
寧國與徽州同樣人多地少,但綿延的山脈上樹木卻非常繁盛,群山之中樟、杉、松、白果、梓、桐、楓產量不低,山貨產量就更不用說了,養植森林與種田相比,單位面積收益就比較可觀了。冬季入山伐木,待梅雨季節,河水上漲的時候,將木材由青弋江等江流轉銷各地。
紅麻秈
紅麻秈是一傳統的水稻品種,適宜在高山種植。高山晝夜溫差大,紅麻秈生長期長,故米質特優,山區少蟲,不需打農藥,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紅麻秈脫殼后呈紅色,煮熟后晶瑩剔透,香味誘人,軟而不糍。如用木蓋鐵鍋燒煮,那風味就更好。有歌謠曰:“紅麻秈,一人吃,三人添。不用菜,盛三碗。”
文房四寶
宋末元初,宣州、歙州、池州等地興起了文房四寶手工業,歙硯、徽墨、宣紙與毛筆源于歙州的硯坑、黃山古松與涇縣的青檀樹,此外,兔毛質純的“宣筆”即紫毫筆也非常出名。宋以前徽州的休寧、黟縣等地也均為造紙之鄉,南宋末年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于生產工藝獨特的涇縣。青檀樹樹皮的長纖維與燎草的短纖維結合,生產出“白如春云、柔如絹、潤如玉”的千年壽紙——宣紙。清代宣紙的生產已頗具規模,趙廷揮《感坑》詩中“山里人家底事忙,紛紛運石壘新墻;沿溪紙碓無停息,一片聲撼夕陽”就是當年繁榮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