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波博物館歷史可追溯至20多年前,1989年寧波市博物館(包括寧波市考古所)成立,并與寧波市展覽館合署辦公。1994年寧波市博物館成建制并入新成立的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同時啟動寧波博物館新館的籌備工作,寧波博物館新館總投資2.5億元人民幣,2008年12月5日正式免費開放。
三年多來,寧波博物館秉持“百姓博物館、大資源觀、文化惠民”的宗旨和以人為本的辦館理念,打造特色鮮明的寧波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幾年間,博物館圍繞建設功能齊全、服務規范、內涵豐富的建館理念,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開展了大量工作。
2009年10月18日,主題陳列東方“神舟”——寧波史跡陳列在第八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中獲“最佳創意”和“最佳服務”兩項大獎;2009年10月29日,由國家文物局和中央電視臺聯合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新中國文物保護60年》,將寧波博物館作為新時期我國博物館“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的創新事例在央視《探索·發現》欄目進行了專題報道;2009年12月,中國博物館協會志愿者專委會落戶寧波博物館,開創了中國博協專委會首次落戶非省級以上博物館的先河。
2010年11月,成功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辦國際博協22屆大會開放論壇——首屆“全球博物館志愿者開放論壇”,圍繞“交流·創新·進步——21世紀博物館志愿文化與志愿精神”的主題,達成了“弘揚志愿精神,共享人類文明,構建世界和諧”的共識,誕生了具有中國話語權的《全球博物館志愿者開放論壇倡議》,得到海內外與會嘉賓的一致好評;2011年5月,與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合作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標志著國內首個由地方博物館和國家級權威學術機構聯合打造的“海絲”研究平臺正式運作。
2012年6月9日,榮獲2011年度浙江省博物館免費開放最佳做法“最佳社會參與獎”。此外,寧波博物館成功創建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級文明單位、全國物業管理示范大廈。
開館至今,寧波博物館參觀人數突破300萬,不僅是市民感受文化、增長見識的精神樂園,也是外國友人參觀寧波、了解寧波的首選地之一,已經成為甬城的文化地標和對外文化交流大使。前國家領導人江澤民、中宣部部長劉云山、文化部部長蔡武、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國家文物局前局長單霽翔、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國際博物館協會前主席阿里桑德拉·庫敏斯、國際博物館之友聯盟主席丹尼爾·本-納坦等先后前來視察并給予高度肯定。
國家文物局前局長單霽翔評價:“寧波博物館是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地市級博物館,對我國博物館整體水平的提高及健康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頭作用”。外交部長楊潔篪還欣然題簽:“歷史文化名城,改革開放創新先鋒——訪寧波博物館有感”。
“作為全國3400余座博物館中的新生者,寧波博物館成長經歷恰似中國博物館事業近年來迅猛發展、劇烈變化的縮影,它猶如一滴水,折射出的是中國文化事業生機盎然、蓬勃發展的態勢。”(《光明日報》2012.6.19頭版,《寧博:構筑“百姓博物館”》)
創新理念
在充分認知國際博物館前沿理論、國內博物館發展趨勢和自身實際的基礎上,博物館確立“百姓博物館”、“大資源觀”和“文化惠民”三大核心理念,明晰博物館文化服務三大內涵,用實踐踐行高品質服務。以流動博物館、志愿者工作為依托,積極融入社會,由坐等觀眾上門參觀變為主動送展上門。組織“國家寶藏”流動博物館走進學校,配合展覽,向全市多所中小學校贈送少兒版圖錄、門票和宣傳海報等。以展覽為中心,通過各類活動深化、拓展、放大展覽,開展“小小考古家·乾隆珍寶探險之旅”活動、“我眼中的寧波海上絲綢之路”攝影大賽、“海絲文化月”青少年體驗活動、“小記者海絲暑期采訪團”、“專家為您現場講‘海絲’”等活動,努力為百姓提供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博物館文化服務。同時,為觀眾提供中、英、法、日等6種語言的全方位參觀服務。館內設有兩個藝術品商店,可供游客購買各種展覽紀念品,將展覽帶回家。
創新實踐
創新運行機制。寧波博物館率先在全國推行市、區合作建館模式,市、區共同投資、共同籌建、共同使用,實現了市、區兩級資源、平臺的共享、共贏。實行“在編、特控、政府采購”三位一體的人事管理機制,較為有效地緩解了事業編制不足對于博物館發展造成的制約性影響,為免費開放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支撐,而“市為主、區為輔、國家補助、社會資助”四位一體的經費保障機制則為免費開放提供了堅實的資金支持。此外,利用海外“寧波幫”捐贈資金設立“寧波博約博物館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寧波博物館學術及相關工作的開展。
創新策展模式。寧波博物館陳列遵循主題陳列、專題陳列和臨時陳列“三位一體”的展示架構,固定陳列展示寧波歷史演變、體現地域文化特色,臨時展覽以“當今國內外著名博物館精品特展”和“當今海內外著名寧波籍藝術家、收藏家精品特展”兩大系列為主線,定期推出人文、歷史、藝術、自然等不同類別的特色展覽,開拓公眾視野,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三大基本陳列,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寧波的文化精髓。
東方“神舟”——寧波史跡陳列,為寧波博物館陳列體系之主體,通過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并輔以當今最新、充盈創新理念的高科技展示手段,盡顯寧波從歷史走向現代、從地域走向世界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獨特地位與卓絕風采。2009年獲第八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最佳創意獎”和“最佳服務獎”。“阿拉”老寧波——寧波民俗風物展,借助模型、場景復原、影像、互動服務等個性化的展示手段,通過館藏民俗文物解構清末民初寧波鮮活靈性的民俗精蘊,展現昔日甬上蔚為壯觀的市井風情畫卷。2011年獲浙江省2010年度陳列展覽精品獎。竹刻藝術——秦秉年捐贈明清竹刻珍品展,為我國近代著名竹刻鑒藏家、篆刻家秦康祥先生舊藏,2001年由其哲嗣秦秉年先生無償捐獻給國家。我國著名文物專家朱家、王世襄先生評價該展覽是“現知最重要的竹刻收藏,從質量和數量來看,在全國范圍內都名列前茅”。
臨時陳列圍繞“有展要常新,凡展求精品”理念,著力強化精品展覽意識,除引進國內著名博物館精品展覽外,還探索展覽策劃的由供給為主向需求為先轉變,從引進成熟展覽向引進展覽資源轉變。以公眾的實際文化需求為展覽和活動策劃的出發點,著力豐富展覽的層次和樣式。著力加強自主策展能力,形成兼具專業性、前瞻性、系統性的寧波博物館特色臨特展體系。
開館至今,秉持“舉辦一個展覽、出版一本圖錄、組織一個活動、開發一套商品、掀起一個高潮”的“五個一”策展方針,共舉辦各類臨時展覽59個。其中,“國家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珍寶展”“仁和萬壽——乾隆誕辰三百年頤和園珍寶展” “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八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 “千峰翠色——中國越窯青瓷特展” “輝煌光影記憶·紅色經典奇葩——慶祝建黨90周年電影海報展” “和諧之彩——紀念中墨建交40周年墨西哥現代藝術展”等眾多展覽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為群眾所津津樂道,業已成為超越單純展覽的文化事件。
此外,以開館之初簽訂《建立寧波國際友好城市博物館聯盟共識》為依托,引進“2011世界舞美大師李名覺舞臺設計回顧展”、“19-20世紀波蘭油畫展”、“‘和諧之彩’——紀念中墨建交40周年墨西哥現代藝術展”、“藍色回響——美國現實主義藝術大師格雷戈里·康道斯繪畫展”、“‘印象諾丁漢’大型攝影展”、“日本福井縣四季景色攝影展”等外展,令公眾領略到異域文化的不同魅力。同時,輸出“邵克萍版畫展”在波蘭比得哥什地方博物館隆重開幕,實現了該館自有藏品展覽走出國門;“寧波風情攝影展”在日本福井縣舉行,為兩地的文化交流再書新篇。
創新公共服務
明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是寧波博物館人應有的文化自覺”,積極構筑暢通、便捷的館民雙向交流渠道,通過打造高素質的志愿者隊伍和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強化博物館的社會參與,變“坐等上門”為“送展上門”,變“孤軍奮戰”為“全民參與”。
三年多來,寧波博物館逐步建立起一支以社會志愿者為主力、以學生志愿者為后盾,植根地域、輻射海外的國際化、專業化、社會化的志愿者隊伍,先后有600余名社會志愿者在館內注冊服務,工作崗位涵蓋后勤保障、前臺服務、講解接待、聯絡宣傳、展覽設計、活動組織等多個領域,業已成為寧波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其中,寧波博物館聯合寧波諾丁漢大學打造“寧波諾丁漢大學青年志愿者協會寧波博物館社會實踐基地”,組建起一支以該校150名外籍師生為骨干的國際化志愿者隊伍,并在他們的協助下開展了一系列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
“寧博之約”流動博物館是寧波博物館的一大品牌活動,自2009年10月1日推出至今,已先后深入學校、社區、部隊、企業、福利院、偏遠山區等八十余次,通過圖版、文物復制品、互動游戲等送展上門,使博物館由坐等公眾參觀變為主動走進社會服務。2011年8月起,推出“寧博之約”流動博物館“三百工程”,策劃組織將各類科普讀物、展覽、鑒賞等文化服務送到一百個社區、一百所學校、一百家企業以及軍營等基層單位。今年以來,已與鄞州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聯合開展“寧波博物館流動服務·鄞州行”,對鄞州23個街道、鄉鎮實行全覆蓋;與寧波市總工會聯合實施“寧波博物館流動服務·企業行”,進20家有代表性的公司、集團,受到公眾的熱烈歡迎和媒體的積極關注。
青少年探索體驗活動。該系列活動為青少年觀眾量身打造,以“體驗”為主要內容,發掘“參觀”中不能得到的“趣味”和“快樂”,將“參觀”中形成的印象轉換成獨特而深刻的“博物館經驗”。主要分為“特展”、“節日”、“時令”、“非遺”四大主題,特展體驗活動——旨在培育中小學生的探究精神、獨立思維和動手能力;節日體驗活動——旨在幫助未成年人感受節日特色,了解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時令體驗活動——旨在讓孩子們親近自然,放飛心靈,解放個性;非遺體驗活動——旨在展示優秀民間藝術,弘揚非遺文化,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認同。開館至今,共舉辦青少年體驗活動40余期,9000余名青少年朋友參加了活動。
由寧波博物館主辦、中國寧波網和寧波考古學會協辦的《東方講壇》,以文化的多樣性、學術的前沿性和知識的實用性為特色,以“自由思考、大膽求索、傳承學術、創新理念”為主旨,講座系列化、專業化,使博物館真正成為全社會的“教育實驗場”。講壇定期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文化人士講授人文、歷史、藝術知識。自2009年1月1日開講至今,共舉辦講座107場,吸引觀眾萬余人。2009年9月,浙江省社科聯授予《東方講壇》“浙江省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稱號。
博物館一方面積極開展各類青少年暑期活動,2012年7至8月,推出39部經典國產動畫片并全天免費展映,至8月20日已有二萬余人觀影;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物館公益性文化服務單位的特性,積極開展各類公益活動。博物館組織聾啞學校的學生參觀恐龍展,觸摸恐龍化石;開展“牽手同快樂,畬鄉孩子看寧波”活動,組織浙南山地的景寧畬族自治縣的小朋友參觀博物館;與相關部門或企業聯合推出針對農民工子弟的專場“圓夢”活動,其中與寧波馬其頓兒童用品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啟動夢想——兒童畫展義拍活動”共籌得善款67000元,全部捐給鎮海希望小學和莊市愛心學校。
創新學術研究
以學術研究服務、支撐展覽教育為出發點,根據該館職能、發展要求以及寧波地域歷史文化特征,將該館學術研究重點向“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聚焦。2011年5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寧波市人民政府戰略合作框架下,與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標志著國內首個由地方博物館和國家級權威學術機構聯合打造的“海絲”研究平臺成立。2011年11月,“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編撰出版《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百年回顧》和《20世紀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論文集萃》兩本學術論著,同時組織召開蓬萊、揚州、寧波、泉州、廣州、北海“海絲”六城市聯席會議,確立“海絲”城市聯動機制。2011年底,成功承辦“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文明進程”國際論壇,聚集北海、廣州、漳州、泉州、寧波、揚州、蓬萊“海絲”七城市分管市長、文物局局長、博物館館長以及國內外專家學者百余人,就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保護、利用和聯合申遺事宜作深入探討和廣泛交流。論壇期間,七城市簽署《新機遇、新挑戰、新跨越——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七城市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行動綱領》,明確建立融合共享、聯動協作的長效機制,構建政府、文物管理部門、博物館“三位一體”具有中國特色的運作平臺。“海絲”論壇每兩年舉辦一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京辦事處文化專員于連·格萊納認為,“海絲”論壇將為深化各方合作搭建良好的平臺,成為在實現保護和宣傳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人類共同目標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
(圖片由寧波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