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煙草博物館網站近日刊登一條新聞:《煙博館獲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進單位殊榮》。在此之前,它還獲得“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煙草博物館也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人大跌眼鏡。中國控煙協會日前也已經向上海發函,要求取消稱號。 (2012年8月22日)
無獨有偶,前不久中國控煙協會剛給“2011生態中國貢獻獎”主辦單位中國綠化基金會發了函,建議撤銷中國煙草總公司獲得的“2011生態中國貢獻獎”;眼下又有煙博館獲愛國基地的新聞接踵而來。眾所周知,煙草煙霧危害健康已被世界公認為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煙草生產國、消費國和受害國,全國有3億以上吸煙者,還有7.4億人受到二手煙危害,每年有120萬人死于煙草相關疾病。公眾對吸煙及二手煙危害健康相關知識的知曉率較低。多數人不清楚“低焦油等于低危害”是早已被科學證明了的錯誤觀點,而醫生、教師等高教育水平人群錯誤認識的比例更高。
我們且不論煙草博物館和中國煙草總公司是如何通過“嚴格”的評審程序最終獲得以上“殊榮”的,這兩個案例再次證明了我國在禁煙方面的失敗。有業內專家指出,中國控煙有兩個特征:一是外緊內松;二是中間熱、兩頭冷。前者是指,雖然中國政府已經成為《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締約方,向世界作了承諾,一些部門比較努力,也有的部門實際行動不多,總體投入的人力物力還相當有限;后者是指專家、學者對控煙熱情很高,一些政府官員和普通民眾則反應冷淡。
或許中國煙草生產商們也正是看到自己生存在這樣一個有利而又“肥沃”的土壤環境中,才使得煙草的宣傳更加有恃無恐。盡管修訂后的《廣告法》大大限制了煙草營銷的空間,但是擁有巨大資源的煙企仍在想辦法拓展空間。除了廣告牌、互聯網和銷售點的煙草廣告外,在影視劇中植入廣告和贊助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是其最常用的手段。如今,給煙草博物館掛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等頭銜更是“絕佳”的一次宣傳,“針對性更強”。據介紹,煙草博物館以宣揚煙草“業績”、隱瞞煙草危害、增強煙草誘惑、追求最大利潤為布展原則,宣傳偉人和名人吸煙。這等于鼓勵各單位、學校和孩子的父母帶領青少年去參觀學習“煙草文化”,接受煙草企業的薰陶。這一做法有悖于教育培養青少年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的宗旨。一家健康發展研究中心針對中國煙草博物館控煙做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中有26.9%認為煙草博物館大力宣傳卷煙“降焦減害”技術是為了普及科學知識;85.8%的人認為煙草博物館大量陳列偉人、名人吸煙的圖片會使青少年對吸煙產生好感或仿效;18.8%的人認為吸煙與愛國有關,10%的人說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