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蛋和石頭,曾是對國內種業公司和國際巨頭種業集團的形象比喻。
外國的蔬菜種子在中國按粒賣,一粒幾十元或是上百元;而中國自己的種子卻按袋賣,一袋幾元或幾十元。這是讓中國從事種子開發、推廣、銷售人員頗受刺激的事實。
市場是風向標。農民們在嘗試了不理想的品種后,再貴也寧可花大錢買那些數粒的外國種子。收獲的季節,來自國外的西紅柿、彩色柿子椒,不僅個大品相好,而且好吃,打上外國種名還能賣個高價錢。同樣,國產香蕉、蘋果、紅提、獼猴桃,賣不過厄瓜多爾的香蕉、日本的紅富士、美國的紅提和新西蘭的開維果。
風險與財富同在,異國五顏六色、香甜可口的蔬菜瓜果,像是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中國農業科技人員的頭上。
在遭遇尷尬的同時,國人也在不停尋找原因和縮小差距的方法。
節節敗退
種業進步下的中國遭遇跨國集團圍攻
回望歷史,饑餓對于中國人來說不是鮮有的記憶。
但短短半個世紀,中國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6年,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宣布不再對華提供糧食援助,因為中國政府在解決貧困人口溫飽方面已取得巨大成果。2011年,中國糧食產量突破11000億斤,實現罕見的“八連增”,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養活世界超過20%的人口。
無人否認,這是良種創造的奇跡。從利用品種間雜交、生物技術進行良種培育和生產,到將最先進的細胞工程、基因工程技術與農業育種工程結合,我國種業育種理論和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
尤其近年來,在國家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等支持下,從育種技術、新品種選育、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對主要農作物、農業動物、林木花草種業科技工作進行了系統部署,大幅增加了種業科技投入,育種技術不斷拓展,進一步推進了新品種選育進程。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測算,在1978-1996年間技術進步對糧食單產提高的總貢獻中,推廣優良品種所占份額達到33.8%,所起的作用在糧食產量的各個臺階中依次增大,在1985-1993年和1994-1996年的兩個臺階中分別為35%和38%。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5%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0%。
在雜種優勢利用、常規育種和部分作物轉基因育種等領域我國已達到世界領先或先進水平;建立了較完整的動植物種質資源收集與保存體系。目前,農作物的種質資源儲備總量達41萬份,位居世界第二;水稻雜交優勢利用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超級稻品種年種植面積突破1億畝;利用細胞工程技術培育出抗病優質小麥、水稻、蔬菜等作物新品種200多個,累計種植超過2億畝,已經育成并審定的轉基因抗蟲棉品種200多個,累計推廣達4.6億畝,使國家抗蟲棉份額達93%。
作為農業部玉米專家指導組組長、玉米科研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的趙久然向記者透露:目前,按種植面積玉米是我國的第一大作物。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選育的“京科糯2000”等系列特色鮮食玉米品種已發展成為我國糯玉米產業的主導品種,年播種面積占我國糯玉米種面積一多半,并成為我國第一個在國外審定的玉米品種,產品遠銷日韓及歐美等國家。
與此同時,中國逐步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和消費國。按照預測,未來10年全球的種業市場份額有500-800億美元。其中,中國的種業占有80億美元,是世界第二大市場。
面對中國這塊不斷擴容且有長久誘惑力的市場,跨國集團虎視眈眈,全球種業前10位的跨國集團紛紛進入中國。《人民日報》曾撰文指出,外國公司已經控制了中國市場70%的種子來源。
在中國,他們花費巨資投入玉米、大豆、蔬菜、林果花卉等領域的科研開發與市場營銷。無疑,這給中國種業來了個措手不及。
以種畜為例,隨著規?;B殖興起,主要種畜均從國外進口,我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種用動物市場。在2008年引進的高峰期,中國共引進種豬1.1萬頭,種雞194萬只,這種近乎瘋狂的舉動對我國優良地方品種遺傳資源造成巨大沖擊,使40%以上的地方品種群體數量有不同程度下降。相繼有44個地方品種被確定為瀕危資源,15個品種為瀕危滅絕資源,17個品種已滅絕。
在今年2月11日,第二屆中國博鰲農業(種業)科技創新論壇上,從事克隆牛育種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講述了源于中國的北京鴨傳入英國,經優化繁育后變成“櫻桃谷鴨”,又從英國“殺回”中國市場的教訓。
玉米比較典型。
一到春耕季節,黑龍江大慶市肇州縣農民王建成卻始終買不到美國品種“先玉335”。這種種子每公斤價格達到六七十元,是普通國內種子的五倍左右,但在種子市場上卻很搶手,很難買到。
近幾年,黑龍江農民漸漸傾向于種植洋玉米種子。據黑龍江省農業廳統計,僅2009年和2010年,“先玉335”的種植面積就達到775.8萬畝。僅此一種種子,就已占據黑龍江玉米種植面積的5%。
此外,黑龍江北部的早熟玉米區也早已被德國KWS公司的“德美亞”系列品種占領。2005年到2010年期間,僅該系列品種之一的“德美亞1號”,就種植了453.8萬畝,占據了該品種適應地區面積的50%以上。
黑龍江目前并非洋玉米種子“攻城略地”最猛烈的地區。據了解,目前“先玉335”在吉林已經占據該省玉米種植面積的20%。大力度營銷“先玉335”的鐵嶺先鋒公司,為美國杜邦先鋒公司獨資所有,目前在中國東北、華北各省,都已申請獲得種子進入市場資格。從品種上看,除了“先玉335”外,還有10多個玉米品種。
不僅杜邦先鋒在擴大中國市場,瑞士的先正達公司和美國的孟山都公司也都在做同樣的努力。
趙久然認為,為了保護民族種業,我們必須直追并趕上國際種業“巨頭”的發展步伐。但是在承認差距的前提下,也不可妄自菲薄。“與狼共舞”并不一定是壞事,積極競爭能促進國內種業發展,督促我們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北京市種子管理站趙青春副站長也向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覺得外國公司進來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論。從他個人的角度看,好的方面在于一些比較知名的跨國公司,帶來的不僅是新的品種和育種材料,還有制種方法和先進的經營理念及管理手段。我們有很多企業現在就在學習借鑒,而且取得了成效。比如杜邦先鋒推廣了“先玉335”的單粒播種技術,在提高種子質量、改善經營手段、改進耕作制度、節省人工等方面對我們的種子公司和生產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散兵作戰
國內幾千家企業只相當國外一家公司
從2000年《種子法》頒布以來,中國種業開始嘗試市場化發展的道路,民營企業開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2006年,國辦的40號文件下發后,農業系統內興辦的企業開始逐步與原單位脫鉤。至今1000多家體制內種企被改制或注銷,只有少數幾個省,比如廣西、湖北歸省國資辦所有,但也進行了股份制改革。除了少數像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這樣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在中國種業中占據絕對比重。
近幾年來,國內民營企業的力量有所壯大,涌現出一批有一定育種能力、一定知名度,在境內外上市的種子企業,如登海種業、隆平高科、北京奧瑞金等。
種業發展靠企業,與國外種企競爭也得靠企業,當前諸項新政都在為企業做強做大、產業突圍鋪路。2011年4月18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業內稱“8號文”),首次明確了企業的主體地位;9月25日開始實施的《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大幅度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意味著大量的種企不得不退出市場,行業整合在提速。而2012年上半年已經完成初稿的《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也已報送國務院審批。
按國家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將打造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集團。隨著政策的“靴子”漸次落地,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曾指出,我國種業發展邁入黃金時期。巨大的期待在產業內部升騰。
遺憾的是,“多、小、散、亂”依然是中國種子企業的代名詞。據統計,國內有玉米種子生產資質的公司,加起來規模也沒有孟山都或杜邦先鋒等外國種業巨頭一家大。
事實上,2008年中國種業上市公司登海種業、隆平高科、敦煌種業、豐樂種業全年營業收入分別為4.17億元、10.91億元、11.1億元、9.41億元。而美國杜邦先鋒公司和孟山都公司2006年的營業額就已經分別達到了27.81億美元和40.28億美元。
在國外種業巨頭大規模進入的競爭壓力下,國內種業公司很多以套牌和仿冒等方式維持生存。農業部發布的調查顯示,在現有的數以千計的種子企業中,30%的種子企業存在無證經營、仿冒種子、套牌種子的侵權違法行為。
跨國農業集團卻經過200余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成熟、完善的運行機制和產業鏈條,具有全球戰略、創新引領、產品輸出的典型特征。
20世紀70年代初的世界性糧食危機爆發之后,美國等發達國家逐步實施農業產業化、全球化的戰略,并以種子產業的發展和種子產品的輸出為重點,加速推動農作物種子的生物技術研究,實現種業的全球領先。
目前,美國仍非常重視種業的發展,當下全球種業市場約270億美元,僅美國種業市場就占據了120億美元。
通過長時間的累積,跨國公司普遍建立起健全的管理體制,注重新品種的保護。法國種子協會國際公共事務主管弗朗索瓦·勃格德說,法國有一套完整的種業管理中心,非常注重保護實踐。 其一是品種保護,對新品種創造者的產權保護,并對品種研發提供支持與資助;其二是品種登記,促進新品種促銷推廣;其三是種業控制與認證,保護使用者權益。
最后通過兼并重組,跨國公司形成集團化規模。如美國杜邦公司通過兼并先鋒國際良種公司,組成杜邦先鋒公司。一家外資種子公司的總裁也坦言:“我們如果只是單打獨斗是不可能形成產業規模的。”
在我國,商業化種業發展體制機制至今尚未建立。面對著現代農業更急迫的需求、更加國家化和市場化的發展條件,我國種業創新體系、育種機制與模式、種業交易系統都亟待轉型升級,以提升種業行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實力懸殊
種業科技創新不足捆住企業前進的手和腳
一年多來,中國種業內整合之風驟起,8000多家持證種子企業已經整合至7000家左右。在國內企業大搞“規模擴張”的同時,自身研發能力不足的弱點也在不斷顯現??蒲泄ぷ髌鸩酵?、底子薄、缺乏積累,研發投入從比例和數額上都遠低于國際企業,導致了我國企業育種技術的創新能力偏低,與國際種業巨頭抗衡的核心競爭力嚴重不足。
從國內與國外種子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就能折射出,我國種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的現實。
盡管我國在一些作物上的育種是站在國際前列的,比如說雜交水稻,但是我國整體種業在品種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和供種保障能力等方面相對較弱,已經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種子企業存有數量多、規模小、研發能力弱、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在第二屆中國博鰲農業(種業)科技創新論壇上,來自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的代表們討論得熱火朝天。
研究員閆治斌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敦煌種業去年年底用2000多萬元買下了玉米雜交種“吉祥1號”的生產經營權。“吉祥1號”是僅次于鄭單958的國產第二大優勢玉米新品種,這對于擴大該公司種子銷量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欣喜之余,閆治斌坦言,盡管敦煌種業的雜交玉米種子銷售量排在全國前列,但利潤并不高,關鍵原因就在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種子品種太少,“目前生產銷售的20多個玉米種子品種里,只有7個有品種權”。
來自黑龍江科技廳副廳長張文斌坦言,去年黑龍江糧食總產量已經成為全國第一,現在需要抗寒冷和適合規?;シN的良種來繼續推動大農業的發展。
與國內種業相比,國際種子公司普遍在科研和技術創新上投入重金,建立健全一套激勵創新制度。其科研經費投入一般為年銷售額的8%-12%,如孟山都公司和先正達公司2008年的研發資金分別為9.8億美元和9.69億美元,占年銷售額的8.6%和8.3%。
而跨國種業更有實力聘請學歷層次較高的研發人員。據了解,鐵嶺先鋒公司目前招收研發人員只限博士畢業生。以田間技術員的工作作比對,鐵嶺先鋒公司的待遇是其他國內種業公司的1.5倍。
造成國內種業企業科研能力不強的另一個原因,是產學研脫節。
農業院校一般都有較好的育種研發基礎和人才隊伍,但在現有評價體系下,校方更感興趣的是教師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研發出來的專利。
“育種能力強,種子產業弱?!眳潜蛴靡痪湓捀爬怂拇ㄊ》N業發展的現狀。身為四川省科技廳農業處處長的他,給記者展示了這樣一組數據:“十一五”期間,四川省共計培育新品種500多個,平均每年培育新品種100余項;全省共有2000多家種業企業,但產值億元以上不超過5家?!?/p>
種業積弊
科研體制障礙令轉變育種主體阻力重重
把育種能力低“歸罪”于企業,讓部分國內種子企業的老總不太服氣,“政府對科研項目投入較少,且大部分資金落到科研單位,企業很少沾到邊。”
去年8號文的橫空出世,主張以企業為育種創新主體,推動“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育種發展模式的國家新政,也明確了今后科研院所的發展定位:“積極推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力爭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其開辦的種子企業基本實現‘事企脫鉤’?!?/p>
此策一出,企業歡欣鼓舞,部分科研院所“憤憤不平”,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長久以來科研單位的體制機制問題在這一時點再次暴露出來。農業科研院所和院校長期存在部門分割、管理多頭、職能錯位、層級復雜等問題。對農作物育種研究投入的渠道甚多,涉及到很多的部委以及地方部門。項目與經費掛鉤,權力與利益鏈接,造成育種人員各自為戰、研究重復、相互封閉、浪費資源。今天的農業科研人員享受著類同政府公務員的級別、職稱、獎勵、福利等方面的待遇,有位、有權、有錢,讓體制內的科研人員身價徒增,把商業化育種作為額外創收的措施之一,很難體會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迫使企業快出成果求生存的壓力。就此,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李立秋表示,以8號文為代表的新政正是希望借助商業化育種改革的良機,促進科研體制機制加快轉變的步伐,推動種業健康發展。
“當前,種業科研單位包括國家隊、地方隊、企業和民間育種者。體制障礙主要表現在,各個育種單位在科研創新方面缺乏合作,涉及到知識產權、經費利益等問題,都各自為戰。人大代表李登海說是‘個體戶’形式,很形象。” 李立秋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短期確實是挺難,也是現代種業構建商業育種體系非常大的體制障礙。
今年5月出版的《半月談》提到,作為單位的職務科研成果,新培育的親本材料卻往往被一些人秘而不宣。一些研究人員利用工作之便,發現新的品種材料后拒不公開、據為己有,使科研單位的材料變相轉為私人所有。
針對這一現象,李立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體制上說,科研單位是事業編制。是國家給科技人員發工資,提供所有的研究條件,他們的職務發明應該歸屬于國家。而實際情況卻很混亂,各省、各所、各院的政策都不一樣,品種賣出去后,利潤分成五花八門,但上繳國家的不多。本來科研的‘國家隊’、‘省級隊’就應該專注于基礎研究,為育種提供材料和研究方法,但是實際上都在搞育種。因為有私利可圖?!?/p>
反觀鄰國日本就不是這樣,在日本的科研單位里,科研人員研發的成果都是職務發明。最終的科研成果用于公開拍賣,拍賣后的所得款項匯集成國有研發基金。隨著成果的不斷涌現,基金規模越來越大,轉化為國家支持后續科研的投入,形成了良性循環,有利于科研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原來很多科研人員搞育種,存在一手拿著科研經費,一手攢著市場的錢?,F在8號文推出了,反對的聲音自然很多,因為以后科研單位不讓搞育種了,市場的錢賺不到了。而更關鍵的是企業發展不起來,種質資源、育種材料、科研經費、人才等很多資源不在企業手里?!敝袊r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世煌認為,8號文出臺后,會給企業松點綁;目前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從機制入手,繞開體制障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科研、生產兩張皮的矛盾,但這一切僅僅是機制創新,來自體制的阻力還很大,現在該是反思和終結科研雙軌制的時候了。
利益共享
“過渡期”內科企聯合是種業發展的上策
資料顯示,我國每年通過國家審定的品種約150個左右,省級審定品種近千個,其中90%以上由科研單位完成。
而科研單位在種子的市場推廣上存在天生的缺陷,同樣在制約中國種業的發展。
將科研單位與企業的優勢互補、資源整合,成為產業轉型期的關鍵問題。
“我認為有兩種選擇:一是一部分人確實愿意進入企業,就可以到企業從事育種;另一選擇是,留在科研院所搞基礎性研究?!睋盍⑶锝榻B,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現在已經出臺政策,讓一部分科研人員保留事業“身份”去企業任職,有的甚至是整個研究室或研究所劃入企業,企業提供高薪酬。這些人沒有后顧之憂,到退休時還可以回原單位。最終的結果是政府支持,科研人員滿意,企業求之不得,大幅提升企業的育種研發水平,推動企業更快地成為創新主體,何樂而不為?可見,科研單位和企業的聯合是增強國內種子企業育種創新的捷徑,是過渡期最好的辦法。
2000年,在國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大學的共同倡導和支持下,由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單位共同組建了北京未名凱拓農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暨國家作物分子設計中心。
該中心副主任王海洋告訴記者,該中心盡管是國家級別的研發平臺,卻依托于未名凱拓這樣的實體企業,進行企業化運作,符合國家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產業政策。這樣植根于企業的研發部門,除了提升研發水平,緊密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應用研發成為科研人員的自覺行為。
“在這樣的民營企業搞研發,企業的生存發展與科研人員發展息息相關,持有企業股份的科研人員,本身擔負著企業生存的風險,科研人員的潛力往往可以最大程度地被激發出來。這是與國企的最大不同。”
王海洋說,目前我國的生物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在先進性和科學性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平。比如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巧妙地將現代生物技術和傳統的雜交育種方法相結合,形成了一項雜交制種的全新方法,使雜種優勢資源(優質基因)利用率達到95%以上,從而解決了常規雜交育種過程中資源利用率低、育種周期長等瓶頸問題,大幅降低了制種風險,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為中國糧食生產做出重大貢獻。此外,分子設計中心搭建的分子標記平臺——全球第一套的水稻全基因組分子育種平臺,不僅找到了水稻的全部基因,確保我國雜交水稻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研創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聚合多個有利基因的雜交稻新種質,還完全實現了水稻的精確育種、科學育種,并期待未來能與國內同行實現技術共享。
說到技術共享,兩年前,依托北京市科委搭建的首都現代農業育種服務平臺,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作為技術牽頭單位,聯合金色農華、登海種業、奧瑞金、中種集團、北京德農、北京聯創等10多家骨干種子企業成立了“玉米DH工程化育種聯合體”。該聯合體是以從國外引進并創新的“玉米DH(Doubled Haploid,雙單倍體)育種技術”為核心,以創制的DH系種質資源等知識產權為紐帶、以市場機制為引導,整合科研單位的源頭創新優勢與企業的市場放大優勢,建立的科研-產業合作創新模式。
趙久然指出,這種創新育種組織方式,形成了鏈條式流水線作業的工程化育種模式,打破了“小而散、單兵作戰”的傳統育種模式,形成合力,對快速提高我國種業科技競爭力有很大幫助。該聯合體運行2年來,已向聯合體成員單位提供經篩選鑒定的、有很好育種價值的DH系10000多份次。很多企業已經利用這些DH系選配出了優良的品種和組合,許多組合已參加國家和省級試驗,且表現突出。此外,還借助首都籽種產業聯盟擴大合作服務范圍,向全國數十家單位協議提供DH系和DH雙單倍體育種技術服務。
“北京市在科企合作上做得很好。DH育種聯合體的出現,不僅找到了種業領域產學研結合的正確途徑,也表現了北京的胸懷和氣度。北京當地并不怎么種玉米,而聯合體中卻有很多外省企業,這充分說明北京是站在全國種業的角度看問題,這是值得稱贊的?!?李立秋還認為,過渡期內,會有很多形式的科企聯合,可以大膽創新機制,探索多種發展渠道,這也符合中國國情。
最近,國內雜交水稻育種的領軍企業隆平高科,為了增加核心競爭力,在積極尋求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曾在美國大學從事了15年育種、在企業從事6年育種的隆平高科副總裁褚啟人表示,在商業化育種的過程中,確立企業主體地位非常重要,與科研院所加強合作也很重要。
“通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們發現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得好,企業就發展迅速。這其中最重要是建立企業和科研院所關于成果的利益共享機制,沒有好的機制,合作很難促成?!敝袊r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院長田見暉深有感觸地說,高校、科研院所培育的品種很難大面積推廣,必須依靠企業才有可能,這種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比如中國農業大學用了10多年培育的節糧型小型蛋雞,經過和企業的合作,僅2011年推廣就達到8000萬只。
他山之石
抓住生物育種不輸在起跑線上
面對突破性品種不多、種子企業創新能力不強、育種資源和高端人才不足,以及商業化育種機制不暢等問題制約著我國種業乃至農業發展。今年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種業科技創新成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
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認為,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優勢明顯,為生物育種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在國家種質庫的41萬份種質資源中,一批創新種質和優異基因在育種上得到應用,為育種創新奠定了物質基礎。而全球化種業創新要素重新配置,為我國種業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種業創新的加速流動,已經突破了國境進行布局,必須集中整合行業優勢資源,提高種行業研發、產業投入的整體投資效率。而現代生物育種技術體系,是我國種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李寧則認為,發展自主種業是我國打破國際壟斷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培育我國自主動物品種,才能突破國外壟斷,才能保障我國的養殖產品有效供給和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進入21世紀,種業巨頭美國孟山都巨額投入生物育種技術研發與應用,搶占種業科技制高點,擁有玉米、棉花、大豆等眾多優勢新產品。而另一個國際種業巨頭杜邦先鋒公司用其先進的科研—生產—推廣—銷售一體化發展模式成為行業的發展典范。
首先,要與發達國家的種業巨頭抗衡,就必須整合資源,培養領袖型企業。法國種子企業并不太多,但重點分明。法國僅擁有74家育種企業和232家種子生產企業,其余9000家皆為種子分銷企業。
其次,職能部門要創新管理機制,建立保護和激勵機制,推動種業企業升級,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研究回報,是科研的動力。知識產權保護使美國私營部門的投入從上世紀60年代的5000萬美元增加到現在的20多億美元,保護知識產權意味著有更多創新、更多投資。
最后,透明、可預測的法律,嚴格的質量保證管理體系,是種業發展所需的良好環境。我國種業多以產銷為主,擁有科研能力的種子企業不到總數的1.5%,科研經費平均投入不到銷售的1%,低于國際公認的“死亡線”。
無論未來如何前行,提升我國種業核心競爭力,做到種業的跨越式發展已成為眾志成城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