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伏羲氏既畫八卦,又制雅琴。卦所以推天地之象,琴所以考天地之聲也”——朱長文《琴史》
“昔神農繼伏羲王天下,梧桐作琴,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數,厚寸有八,象三六數;寬六分,象六律;上圓而斂,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廣下狹,法尊卑之體。”——桓譚《新論》
古琴的起源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屬于八音中的絲。琴聲音色深沉,余音悠遠,深具東方文化特色。琴作為彈撥樂器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甲骨文中,音樂之“樂”字,乃絲弦張附于木器上的象形。遠古時代先民以弓箭射獵生活,弓箭的彈射發出悅耳之聲,乃有由生活之器物──弓箭,逐漸轉化為樂器──琴瑟之趨勢。而樂器的產生可追溯到最遠古的祭祀行為。隨著萬物有靈觀念之產生,各種圖騰逐漸被神化而演化為部落民族的保護神,而在農業畜牧業出現后,人們既崇拜又害怕于影響社會生產的自然力或自然現象,因而它們被神化和人格化,被賦予神性與神職,并漸形成了祭祀自然神之儀式,于是三皇五帝以及諸神都是創造樂器或發明樂律的音樂家。
關于琴的起源之傳說就有以下幾種:
伏羲造琴說。伏羲是太陽神,《五知齋諸上古琴論》載:“昔者伏羲之王天下也。仰觀俯察,感榮河出圖,以畫幾卦,聽八風以制音律,采嶧山孤桐,合陰備陽,造為雅樂,名之曰琴。”
《警世通言》載,琴乃伏羲所制, “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皇來儀。鳳乃百鳥之王,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伏羲氏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奪造化之精氣,堪為雅樂,令人伐之。其樹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聲太清,以其過輕而廢之;取下一段叩之,其聲太濁,以其過重而廢之;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送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取起陰干,選良時吉日,用高手匠人劉子奇斫成樂器。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
神農作琴說。神農是南方之神,南方在夏天,蠶長而吐絲可制成弦,故南方與絲類樂器相配應。大琴叫離,南方正對應離卦,故南方──神農──琴瑟乃相對應。因此史籍記載神農作琴的例子非常的多, 如《世本》記載:“昔者神農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卻邪欲,反其天真。” 《新論》:“神農之琴以純絲為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弦,武王改為七弦,直至現在仍如之。”桓譚《新論》:“神農氏繼而王天下,于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
炎帝造琴說。傳說中的神農氏的第八世接位人,為伏羲之后裔,三皇之一。 《呂氏春秋》:“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在這段記載中,我們看到了五弦的琴之功能是驅陽氣而來陰氣,使萬物可以生長。
黃帝改琴說。出自《史記》:“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這種說法與伏羲的將五十弦瑟裂為二之說相同。
其他傳說如堯、舜當然也有古籍說是琴瑟之創造者。如《樂記》中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時熟,然后賞之以樂。”(夔是舜賞識的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