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三百多年前,中國民間就有一項球類運動叫做蹴鞠。《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鞠”又曰蹴鞠,即今之足球。這種運動在唐宋元明時期最為繁榮,不管在宮廷或民間,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出現足球運動的國家,不僅有諸多史籍文字記載,還留下不少文物圖像,可資佐證。如登封縣少室石闕上有踢球圖,金代陶枕上有“女子踢球圖”,元刻《亭林廣記》上有蹴鞠圖,國家博物館藏元代足球紋銅鏡(湖南博物館同樣收藏一件)和上海博物館藏元錢選選繪的《宋太祖蹴鞠圖》等。最近,我們在溫州瓦當上又發現了明代戲曲舞臺上滾弄蹴鞠的表演,它以另一種形態,使我們看到古代蹴鞠運動的新樣式。(如圖1、2)
一、瓦當上繪制的是女子滾弄蹴鞠“井輪”花式
"蹴鞠是我國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白打是無球門的散踢方式,“滾弄”是“白打”比賽中“解數”,每一套解數都有多種如拐、躡、搭、蹬、捻等動作,表演者可用頭、肩、臀、胸、腹、膝等各部位代替兩足觸球,以球不落地、連續觸球次數多者為勝。民間把球旋于周身的叫做滾弄(宋時亦稱滾異),把球高飛落下叫做飛弄(宋時亦稱飛異),參加者逐一表演,稱為“井輪”。滾弄“那氣球似膘膠一樣粘在身上”,“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終日不墜”。就是傳遞給下位(即“井輪者”),球也是繞指不墜,旋轉著滾弄傳接過去。這有點像現代足球的練習基本功。
《瓦當蹴鞠圖》正是蹴鞠滾弄“井輪”花式。你看,一位梳雙髻的少女表演滾弄完畢,傳遞給下一位井輪者,球介于兩者指尖之間,旋轉著從一人指尖傳遞給那位高髻笄發的年輕女郎指尖上。從圖像人物表演看,場上雖然出現二人,但這還不是“二人場”對踢,不能稱“打二”,應仍是“一人場戶”的二人傳接滾弄表演。場上出現二人,只是繪制者選取了上位女郎要結束滾弄表演,把球傳遞給下一位“井輪者”表演的瞬間動作。這是已見到蹴鞠文物圖像中前所未有的新樣式,我們可稱之謂滾弄蹴鞠 “井輪”花式。
《瓦當蹴鞠圖》中,兩位蹴鞠女郎動態優美,活潑可愛,形態十分逼真,還具有舞蹈的韻律感。制作者把鏡頭定格在這一瞬間,既符合瓦當構圖要求平衡、對稱的格式,又捕捉到最具表現力的視覺形象,即兩位女郎傳接蹴鞠的默契配合,展現了有別于其它蹴鞠圖的滾弄新式花樣。
女子善蹴鞠者在民間不少,陳繼儒《太平清話》說:“明初彭云秀‘以女流清芬,挾是技游江海,叩之,謂有解一十有六,詹同文贈之以滾弄行。’說彭云秀會 16種踢法,所謂‘滾弄’就是一人表演,全身觸球永不墜地。”明末清初詩人李漁在《美人千態詩》中有道:“激鞠當場二月天,香風吹下兩師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塵拂峨眉柳帶煙,翠油低垂籠玉筍,紅梅拽起露金蓮,幾口踢罷嬌無語,恨殺長安美少年。”這些詩話也為瓦當蹴鞠圖做了生動寫照。
二、古代蹴鞠也以百戲雜耍伎藝形態在民間市井表演、流行
溫州在明清期間,有把戲曲人物、傳奇故事印制在瓦當上的習俗。這些既可防風擋雨保護椽木,又為時尚、喜慶和討彩的紋飾瓦當,我們稱之謂戲曲瓦當。而蹴鞠是我國古老體育運動,怎么會作為戲曲演藝形態,進入瓦當版圖,成為建筑物上的裝飾?
要解開這個謎,我們還得從百戲雜耍伎藝說起。
我們知道,蹴鞠運動中的白打方式,主要是比賽花樣和技巧的,表演時不需很大場地,既可自娛又可供人觀賞,很受民間歡迎。但這種白打,需高超的控球技巧,“或打三截解數,或打成套解數,或打活解數,一身俱是蹴鞠,旋轉縱橫,無施不可。雖擅場校尉,千百中一人耳。” 沒有長期的勤學苦練,是很難做好的。民間好尚,就有擅長蹴鞠滾弄的藝人把它作為百戲雜伎,在市井獻藝、賣藝表演。故唐宋以來,它與雜技、武術融匯表演,通稱為百戲伎藝。這種形式實是元明盛行蹴鞠“白打”、“滾弄”的濫觴。據《青樓集》記載,表演百戲、踢球雜耍有名手,稱名者有國玉第、天賜秀及其女天然秀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平陽奴等。《東京夢華錄》卷六“元宵”條百戲有“蹴球”;劉侗《帝京景物略》“燈市”、“高梁橋\"條:上元“燈市”和清明節,均有雜戲表演,有筒子、倒喇、扒竿、蹬梯、馬彈解數、蹴鞠、隊舞、細舞等項。此外,各地經常有集市、廟會,節日中也常有蹴鞠表演,有的表演者是業余的,有的表演不設舞臺,邊走、邊演,故名“走會”。
可見蹴鞠作為體育運動,其白打滾弄等方式,也常以百戲雜耍伎藝形態出現,并在民間市井表演、流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蹴鞠融匯百戲雜耍,在民間繁榮發展狀況。
三、《瓦當蹴鞠圖》應是南戲舞臺上的串插性伎藝表演
古代蹴鞠不僅以百戲演藝形態在民間市井流行,而且被吸收、穿插在南曲戲文中,搬演于戲曲舞臺上。《張協狀元》第八出五鳴山強人等舞拳弄棒打球表演,據周貽白的考證,認為這是《武林舊事》記載的“官本雜劇段數”的“賴房錢啄木兒”的移植;而第四十八出凈、丑“蹴球”的表演,這本身就是宋時市井流行的百戲伎藝:
〔凈〕耆卿也吟得詩,做得詞,超得烘兒,品得樂器,射得弩,踢得氣球。
〔末〕那些個浪子班頭。
〔丑〕那得一年踢氣球,尊官記得?
〔凈〕相公踢得流星隨步轉,明月逐人來。記得耆卿踢個左簾,相公踢個右簾。耆卿踢個左拐,
〔丑〕當職踢個右拐。
〔凈、丑相踢,倒介〕……
凌刻仙本琵琶記第三折:
[丑]還是做甚么耍好。[凈]踢氣毬耍。[末]不好。[凈]怎地不好。[西江月][末]白打從來逞勢。官場自小馳名。如今年老腳兼痛。園社無心馳騁。空使繡襦汗濕。漫教羅襪生塵。(按:踢氣耍即蹴鞠,白打、官場均為蹴鞠表演名稱。)
同時,溫州古時民間演出戲文還常利用“吊場”,讓一些吸引觀眾眼球的武打、蹴鞠等百戲伎藝,也穿插進去表演。所謂“吊場”,就是劇作家不作刻意安排,讓演員憑借舞臺經驗臨時發揮,只要不影響整出戲表達效果,為使場面不致冷落和行當把握分寸即可。還有的場面,演員可以憑借自己的“功夫”,進行展覽性表演,演到一定時候,甚至脫離劇情,自由發揮,變成純粹的武功或雜技表演,直到喝彩不止。“吊場”串插蹴鞠滾弄表演是常見的。南戲文本證明,許多南戲隊舞、舞曲破等傳統名目與伎藝,也都明顯地留下蹴鞠表演蹤跡。南戲書會才人大都是浪跡市井的下層文人,他們有閑功夫去熟悉蹴鞠技術,故創作時能信筆寫來,躍然紙上。演藝伶人也不乏蹴鞠高手,故《白免記》、《八義記》等戲文,也常有武打、蹴鞠等技藝被吸收進去,和故事融為一體進行表演。
另外,也是最主要的,瓦當版圖上有勾欄、吊額、氍毹等背景裝飾,這是古時戲文演出常見的舞臺布景,即便有民間演出簡單到不具備吊額、氍毹、勾欄,瓦當藝人繪圖時,也總繪刻上此背景來表示是戲臺上演戲,即所謂“戲異景不移”。
蹴鞠瓦當采掘自溫州樂清和永嘉兩處明代古宅遺址,一個款式共7枚。版圖人物造型生動逼真,紋飾簡練,主題突出鮮明,顯然是蹴鞠“井輪”滾弄花式。而如上所述,從瓦當版圖的舞臺布景和戲文穿插蹴鞠表演的背景來看,認定為南戲舞臺上的蹴鞠伎藝表演應無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