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是指對古琴進行精工細作的一種工藝技術。它需要有專業技術的琴師完成操作,并需體現其散、泛、按音質的勻稱等諸多專業要求。同時歷代以來有大批的文人士大夫琴家參與到斫琴領域中,目的在于對那精妙音聲品質在琴體上的完美要求。因此,精良的斫琴往往是古琴藝術完滿呈現的首要前提。
古琴的式樣有很多,但幾千年的傳承積累了詳細的數據并有相應的模版,這就給今人的制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琴譜中所見古琴式樣達五十余種,主要有伏羲式、神農式、鳳勢式、連珠式、師曠式、子期式、仲尼式、霹靂式。
從出土的古琴實物和大量琴書著錄中可以看出,斫琴技藝早在漢唐以前就達到了精湛的程度,當時已經對輕、松、脆、滑的歲古良材,生漆、灰胎,以至絲制弦等材料的功能有了敏銳的發現和深刻的認識,而且在各種材料之間優化的組合、配置方面也創造出了卓越的成績。唐代李勉的《琴記》,北宋石汝歷 的《碧落子斫琴法》,《僧居月斫琴法》,南宋田紫芝的《太古遺音》及《琴苑要錄》等大量琴書著錄中都有著不同程度對斫琴制度的詳細記載。
制作古琴時,選材很重要,自古以來,都是以分別屬陽與屬陰的兩種木材斫制而成。桐木屬陽,置于上,斫成琴面。梓木屬陰,置于下,斫成琴底。桐木木質松軟,制作琴面能使琴的音色更美;梓木堅硬,制作琴底能使琴堅牢不易變形。以桐之柔配梓之剛,以材之陰陽相合得音之剛柔相濟。《太古遺音·琴材論》:“梧桐之材,心虛理疏,舉則輕,擊則松,折則脆,撫則滑,謂之四善。”
木材必須風干,否則木質會開裂起翹,且音色不好。自然風干需要很長時間,因此斫琴者常搜羅各種陳年古木(古墓敗棺或是古宅梁柱)用來斫琴。同時,木材要紋理清晰、順直,沒有傷疤或蟲蛀,木材的長度是一米二左右。
古琴的面板呈弧形凸起,底板扁平,面板和底板以魚膠膠合,象征天與地,也有擴大音量的作用。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于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于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征天地萬象。
古琴面板上先要用漆灰做一層灰胎,最常用的漆灰是用鹿角霜和生漆調和而成的鹿角灰,鹿角霜為熬制鹿角膠剩下的骨渣。接下來是髹中國大漆(生漆),大多數情況下用黑色漆,少數用朱色、褐色和紫色。千年來古琴的髹漆有一整套較為完整的工藝。從其化學性質看,生漆是漆樹分泌的一種天然的津液。生漆中種種天然的有機化合物成份所形成的網絡狀的立體大分子結構,可以使陰干后的生漆表面在韌性、彈性、堅硬等方面具備極大的強度。這就是為什么目前我們見到的唐宋元明琴,其漆色渾如鳥木,雖歷千年百年漆層大都堅固完整。古琴的漆一般要刮二十多遍,刮完之后還要自然存放,如果嚴格遵守這一道程序,自然存放約一年的時間才能夠達到它徹底的干燥。待漆干透后,用油石蘸水細磨古琴表面。
古琴的琴弦也是古琴的最重要材料,古人大多使用絲弦,現在更多地是尼龍包裹著的鋼絲弦。傳統的絲弦是由蠶絲所制,優點是音色古樸、靜美,缺點是價格昂貴、不易維護、易斷弦、易跑弦、摩擦力大易損傷手指與指甲。而尼龍包金屬弦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由老一輩琴家吳景略先生與相關人士研制成功,其特點是余韻長、音色干凈、價格便宜、易于保養、結實耐用、壽命長、不易磨手。
古琴的一些配件的制作,比如焦尾,尤其是龍齦和岳山,都要選擇硬質木材,這樣有利于聲音的迅速傳遞。如果木材很軟,能量就會有過多衰減。焦尾、承露為達到風格協調一致,所以與岳山、龍齦選擇同等材料(紅木、紫檀或黃花梨等)。古琴的琴徽一共有十三個,文人一般喜歡蚌殼作為制作材料,因為它在月光下反光,容易找到徽位,而且黑白相襯,非常素雅,當然,也可以用象牙、陶瓷片、各種玉石瑪瑙來做琴徽。
古琴三千多年來一直沿用著一樣的制作工藝,古人在斫琴上的智慧幾乎是無法超越的,它的工藝非常合理和完美。完整的流程兩年的時間才能夠把一張琴圓滿地完成,這里面所耗費的時間和工藝過程是相當長的,從選材、造型、槽腹、合琴、灰胎、研磨到擦光、定徽、安足、上弦等每一道環節都要做到格外精益求精。而且古琴本身極易損壞,收藏不善,一旦受潮,不免木料變形,漆皮剝落,原音消失而被棄去。所以現存流傳下來的古琴都格外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