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在一些優秀的很有影響力的華語電影中閃亮登場,古琴與電影的結合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為劇中人物之抒情詠志所用。二是為整部影片的配樂鎖定基調,通過古琴音樂刻畫出影片營造的人文情懷。
通過電影這一現代媒介的傳播,古琴這件古老的樂器為越來越多當下的人所認識、了解并喜愛,古琴音樂及其琴道思想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內涵也逐漸被揭開歷史的面紗,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來。
電影中利用古琴來表現“四維空間” 是一個功德之舉,即通過現代的傳媒技術手段推廣和宣傳傳統音樂文化。在多元化的世俗化和娛樂化為主流的現代生活中,古琴和影視藝術的聯手也許是一個能夠傳播古琴音樂藝術的良好途徑。
《英雄》
影片一個場景中,無名與長空兩大武林高手在棋亭對決中,大雨滂沱,有一位老年琴師, 神情泰然自若,孤傲地撫琴相伴,兩大英雄精彩絕倫的意念之戰也隨著古琴聲展開,酣斗愈烈。突然一聲絕響,七弦俱斷,長空被無名一劍擊倒。在影片中飾演盲人琴師的是浙派古琴大師徐匡華先生,曲子主要采用了《流水》、《梅花三弄》、《酒狂》等古琴名曲中的一些片段,然后拼接結合而成。
徐匡華:“觀眾肯定看不出來電影里那張古琴是假的,它比真的古琴要短,上面的弦都是尼龍線。琴弦一般都是一根根斷的,而電影要斷一把。所以在拍弦斷時,有一個人專門躲在角落里,看時機到,就跳出來,拿出一把鋒利的刀,把尼龍琴弦迅速割斷,然后再躲起來。而這個人在電影上是看不到的。”
《秦頌》
周曉文1996年執導,該片圍繞嬴政和高漸離的友情、高漸離和櫟陽公主的愛情展開。由于高漸離是一個精通音律的樂師,因此很多鏡頭中都出現了演奏古琴的畫面,電影配樂也以琴曲為主要內容。為片中音樂操刀的是趙季平,演奏部分則由琴家李祥霆完成。李祥霆根據每個場景的不同氣氛即興演奏了多段琴樂,時而中正平和,謙虛淡靜,時而方正含蓄、清微淡遠,時而疾急高亢、激越昂揚,渾厚如鐘,透明如珠,松脆如鈴,明亮如磬,柔和如歌,纖細處如吟。令聞者于不動如山之中或感受心如止水、清靈隱逸的出塵脫俗之境,或體味錯落疾徐、沉降升騰的回腸蕩氣之意。這種即興式的音樂創作也揭示了古琴不同于一般樂器的審美風格。
《山水情》
20世紀80年代末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拍攝的一部少有的以古琴為主要載體的水墨動畫片。琴樂和水墨畫同屬于中國傳統藝術范疇,體現了同宗同源的中國傳統哲學思維。影片描寫了以撐船擺渡為生的漁家少年搭救了乘船時突然病倒的老琴師,兩人雖然素昧平生,但少年卻對老人照顧備至,老人康復之后,授以少年古琴作為報答,最后一老一少在相處之中逐漸成為知音并結為師徒的故事。詩情畫意的畫面加上古樸飄逸的琴樂,仿佛步入非凡仙境,配樂為金復載創作的同名琴曲《山水情》,龔一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