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和鋼琴的原始形態最初都是撥奏的弦琴。
古琴是所有樂器中表現力最小的。彈出一音后,不可能再把這個音響加以修飾、修改,只能對其長度做適當的控制,但也不能無限度的延長。——哈洛德·鮑爾
古琴至今依然持守其撥奏的手法
古琴之簡練象征似東方之寫意
古琴演奏強調虛實,強調氣韻
古琴更喜獨奏,有如潑墨山水畫
聽鋼琴,每每使人情動神旺
鋼琴逐漸演變成鍵擊的樂器
鋼琴之精密似西方之邏輯
鋼琴演奏強調準確,強調節奏
鋼琴適合合奏,有如塊石堆砌之立體建筑
聽古琴,往往令人心平氣和
荷蘭知名漢學家高羅佩用“Chinese Lute”來翻譯古琴,認為“lute”在歐洲文化中與吟游詩人和高雅娛樂活動聯系緊密,在文化內涵上與古琴在中國的地位頗為相似。lute,常被翻譯為魯特琴,雖然魯特琴在外形上與古琴相差較大,更像是中國琵琶的變形,但兩者其實擁有相似的地位和命運,都是流傳久遠的古老樂器,都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各自文化環境中盛極一時,都曾經擁有眾器之王的尊顯地位,成為文學、音樂以及繪畫等諸種藝術之間的橋梁,又都隨時間流逝和各種因素的變化而影響力逐漸衰微。從音樂本身來考慮,古琴和魯特琴都是用手指進行彈撥發聲,音質細膩優美,代表一種無法言說的玄妙美感,直指人心。巧合的是,與古琴天書般的減字譜一樣,魯特琴也有一種特殊的記譜方式,其中的符號同是記錄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