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詞曲作家徐沛東:
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不是文化大掙錢,指望文化掙大錢的觀念與建設文化強國的政策和精神不符。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
建議各個城市的文化干部選拔要進行文化考核,讓懂文化的領導干部抓文化建設。
張藝謀、張會軍、馮小剛、尹力、馮小寧、陳國星六位政協委員聯名:
希望相關主管部門根據市場規律對電影票采取“建議性指導票價”和“最高限價”。
全國人大代表、著名作家凌解放(二月河):
不能一窩蜂地搞“文化產業化”,以犧牲文化價值而僅僅追求利潤。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畫院院長許欽松:
建議中國應設立“藝術投資銀行”,在此基礎上畫廊與評論家、畫家建立契約關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
應該建立國家收藏國外藝術品機制,使其成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一項新舉措。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團總裁、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亞非:
金融對文化產業的結合,重點應放在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銀行對文化產業的支持應該在末端,在它最需要的地方。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歌舞團團長劉春梅:
建議國家把直補資金轉移給文化產業單位,來引導和刺激普通民眾多進行文化消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主席王立平:
現在的文化不能嫌貧愛富,文化的繁榮最重要的標志是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得到實惠。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相聲演員姜昆:
要發展文化,管文化的領導必須要對文化的真正內涵和概念有深刻認識,學習中國傳統歷史,再去管好文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行董事長閆冰竹:
商業銀行僅靠貸款利息無法覆蓋文化企業可能發生的高風險,建議以風險分擔為原則,制定差異扶持政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
文化要大發展不要大躍進,這樣不但違反了經濟建設客觀規律,也違反了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楊飛云:
建議國家對藝術品拍賣加強管理,杜絕不合理的“天價”拍賣現象,“天價”拍賣不但破壞藝術的價值標準,更破壞人們的審美觀、價值觀。
全國政協委員倪萍:
文化產業不能代替文化建設,文化產業以掙錢為主,文化建設有可能賠錢,要考慮其社會效應。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廣播電視臺主持人葉惠賢:
電視晚會勞民傷財,應該剎住這股攀比、浪費、雷同之風,把錢用到貧困地區改善教學等有意義的地方。
全國人大代表、著名作家池莉:
應該把傳統文化和當代價值觀結合起來,構建一種能夠滋潤心靈的文化內涵,才能減少浮躁,增加幸福感。
全國政協委員、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楊瀾:
文化事業必須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是每個公民的權利。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力:
建立公益的兒童電影的放映或校園的公益院線,開拓現有的放映渠道。
全國政協委員陳德:
要加大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力度,建立以國有資金投入為主導,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投資機制市場化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齊讓:
全國的科技館應該逐漸實現對公眾免費開放,提供更便利更寬松的科普環境。
全國人大代表吳建平、李煥然、周兆達等聯名:
建議設立公民道德最高獎——“中國雷鋒獎”,嘉勉各行各業中樂于助人、默默奉獻的優秀公民。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張抗抗:
實體書店是城市的文化地標,政府在公共服務建設中,應該把民營書店納入政策扶持的范圍。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
希望國家能夠盡快出臺給實體書店以減免稅的政策,保留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
建議由文化職能部門制定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的長效機制,鼓勵、督促文藝家走向火熱的社會生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李前寬:
政府應該做好影院的布局規劃,讓高昂的電影票價降下來;加大對本土電影業的支持力度,讓票房高上去。
全國政協委員、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
國家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實行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由于稅負負擔沉重,利潤微薄,許多年輕人覺得從事這個行業賺不到錢而不愿意學習該項技藝,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一級美術師李延聲:
傳承傳統文化從娃娃抓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進校園。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
借申遺之名,對文物遺產進行不負責任的過度開發,尤其盲目復建文物古跡,造成無可挽回的保護性破壞,與申遺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京劇演員譚孝曾:
建議降低劇院的租場費,對劇場進行補貼,降低院團演出成本和票價,促進“國粹”傳承發展,保護民族藝術。
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建議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著手制定《故宮保護條例》,從法律層面加強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和促進故宮博物院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一定要惠及民眾,使廣大群眾享受到文化保護對現實生活帶來的利益。
應該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亟待保護的真實文物上,使當今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有尊嚴地存在,把它們看作今天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積極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副會長、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會長蘇士澍:
文物鑒定應該上升到立法層面。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書長王戰:
希望修改文物法,適當放開文物市場,地方文保單位可轉讓部分文物,適當允許民間收藏和買賣。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
地方戲要保護自己的特色,發展要有新的東西,“千人一面”的趨勢會破壞文化的多樣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言恭達:
建議培養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專門人才,扶持農業傳統技藝傳承人,把現場保護與建農業文化遺產博物館相結合,建立農業生態博物館。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寶成集團董事長柴寶成:
盡快修改文物法,允許“地下”收藏的文物市場流通。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畫家何水法:
倡議將對城市文脈的保護上升到環境保護等同的高度,一要加大破壞文脈建筑的懲罰力度,二要制定以保護為主的城市文脈保護方案。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文化廳副廳長李修松:
在保護文化生態的時候,既要強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要強調保護以徽派老村鎮和老街區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遺產,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遺產結合起來,按照它的原生態來保護。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副院長司富春:
太極拳是中國標志性的文化符號,建議國家優先推薦太極拳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政協委員、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
數字化保護是對于文化遺產的永久保護,只有用高保真數字技術把文化財產完整地保護下來,留存檔案,才能做到永久。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
申遺只是保護的開始,建議申遺改為“審遺”,審查遺產保護得好不好。必須對后代負責,不能把變味的、粗制濫造的東西留給子孫后代。
全國人大代表、瀘州市副市長馬宗慧:
中國酒類釀造遺址應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是維護中華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的重要舉措。
全國政協委員、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陳福今:
要把傳承文化遺產作為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使文化遺產保護真正成為民生工程。
全國人大代表劉曉武:
“織麻為布、制作衣裳”是炎帝八大功績之一,炎帝是服飾文化的鼻祖,建議設立中國炎帝服飾文化研究所和博物館。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馬立群:
新時期的大學要快速承擔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使命,在傳承、發展和引領文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厲無畏:
文化單位轉企改制,適度的競爭壓力可促進文化創新,也需要國家在轉企過程中給予適當補貼。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愛樂樂團藝術總監余隆:
推廣中國,怎么開始很重要,文化的“交流”、“對話”比“輸出”更貼切,交流才能求同存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何星亮:
在文化的國際互動中,傳統范疇的中國元素要獲得現代發展的生機和活力,才能具有文化競爭力和說服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歌舞團副團長陳維亞:
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要走出去,就必須要打造一批“強悍、自強不息、自信”的優秀作品,向世界傳遞中國人的和諧觀,傳遞中國對社會、對國際甚至宇宙的看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董事長顧欣:
文化體制改革不能坐而論道,首先要改變人的觀念,體制要被觀念打破。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臺長周莉:
真正好的作品擁有與眾不同的特質,企業需要完善制度來保障文化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教授吳碧霞:
中國的文化機構和文化企業,缺少十分優秀的講故事的能力,怎樣讓外國人了解、喜歡中國文化,需要拿他們的東西做“敲門磚”。
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副主席、首都師范大學校長劉新成:
只有作為文化核心部分的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走出去了,才能真正增強國家軟實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京劇院演員孫萍:
充分認識文化傳播規律,善于運用社交網站、視頻網站、微博等新興媒體進行文化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