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嗩吶,寧洱縣哈尼族卡多語叫“豪些”,漢語叫“小號”。
所以,民間稱嗩吶手為“號匠”。號匠使用的號有“大號”和“小號”,兩件配合使用。大號一般適用于較大的“點”上,如起、落和中間的各個節點上,起到一個發布號令的作用,然后用小號吹奏含有具體意思的調子。
梅子鄉的嗩吶文化形成于何時已無據可考,據傳說,始祖是魯國師傅,當地可追溯的已故師傅有三代。
梅子鄉的嗩吶文化的傳承全靠師徒傳承,每當哪家舉辦紅白喜事,必須請號匠來吹奏。平時,出工收工的路上也常常能聽到號聲。逢年過節,寨子的廣場上號聲震天,男女老少踏歌起舞。
梅子鄉全鄉有號匠50人,主體是哈尼族卡多人,約占80%。調子有哈尼調也有漢族調。兄弟兩個都吹的有6家,父親和三個兒子都吹的有一家,三代人均吹的有兩家。有的一個寨子就有十幾個會吹。現有號匠中年齡最大的75歲,最小的22歲。
梅子鄉嗩吶調子十分豐富,有數百個調。分為親事調、白事調和休閑調,自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