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者,號妙德,又名章甫,青主。當代學人、《名家》執行主編、旅游衛視特約主持人。
少年志于建立自己的人生,棄學開始流浪。雜事諸工,輾轉文字。十年間兩次遍走中國各地及東南亞國家。曾在北京舉辦《尺八與古琴》文化主題演奏會,發起“行者讀經會”。2010-2011年陸續在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明心書院、佛山圖書館、時尚廊書店等二十余地進行文化講演。
著作有《天上大風》(2011年8月出版)、行者文集《心游Heart Journey》等作品,同時是國內少數的尺八傳習人之一,目前致力于籌建中國式書院。
Q:當初為何有了要去遠行的想法?這個過程有什么收獲呢?
A:少年時期,我博學而性格內向,喜歡思索人生的價值,探索人為什么必須周而復始地生活,去讀書、找工作、結婚生子、養子女,代代相傳下去。答案始終沒有找到。但我不喜歡沿著前人的路,毫無方向地前行,想去找尋真正的自我。這個念頭,在我內心里漸漸成了一個愿望。
十八歲生日當頭,在我立志建立自己的人生時,就不顧一切地出走了。后來游學近十年,幾乎兩度走遍中國各省區、東南亞國家,出版了半自傳小說《天上大風》,在北京大學、北京傳媒大學、各地圖書館等二十余地進行文化講演,尋訪名師游學古琴和尺八,并潛心于儒學、佛學經典,建立中式書院,終于有了人生的信念。
這個人生的方向和信念,使我得以分享給更多的人,就是我所獲得的最為珍貴的東西。
Q:你怎樣理解“文化”二字?個人對中國文化藝術偏好又是怎樣的?
A:我認為文化是指文明的教化,文質彬彬,和而化之。它應是有自身的價值和高度的,并不泛指所有的文字、語言、繪畫、書法、建筑等藝術形態。戰國末年的《易·賁卦·象傳》中講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很認同這點,并認為學習和傳播文化的目的,應該在于使我們的生活更有價值、方向、效率、幸福感,同時可以自利利他。
在文化上,我偏重于閱讀經史類典籍。藝術領域中,則比較偏好于古琴、尺八、書法等。
Q:什么機緣開始著漢服呢?
A:四五年前,住在正福草堂,得知華服(今稱“漢服”)是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而非以往見過的唐裝、旗袍等,向正福草堂的主人訂做了幾件漢服,上衣為宋明常服中的中衣,褲為六朝時期常見的褶。后來覺得衣服很舒適,審美和剪裁上也與中國的面貌特征非常相契,就一直穿著了,并且在開心的時候介紹給身邊的人。
Q:作為尺八和古琴的游學者,請給我們分享一下你的故事。
A:古琴和尺八是我最為鐘愛的樂器。嵇康曾經講過:“諸器之中,琴德最優。”一位老人也對我和師兄弟們講過他對尺八的理解:“吹奏尺八,要有一顆最正直、最純粹、最直接的心。”我選擇游學古琴和尺八,更多是出于這兩種樂器的人文內涵。在閑暇之時,可以撫琴、吹奏尺八,藉此來反觀自己的內心,也運用它們發出我心靈里的聲音。
在古琴上,我曾經拜訪過多位琴者,對于不同流派的琴風、琴學也有所涉獵,但主要是學習吳門古琴。我的老師是一位江南的古琴大家,他常先以人格來砥礪我,后教授古琴上的技藝,這一點讓我覺得很幸運。在尺八上,我更多時候把它看作我的朋友,一個行途中的伴侶。在任何地方,無論傷悲還是快樂,我都可以吹奏它。
Q:最近有什么工作計劃?
A:今年做了一本國學雜志的執行主編,在采訪中國各大古琴流派,專注于介紹中國的古琴文化。同時出版我的第二本書《行者文集》(暫定名),為旅游衛視主持人文旅行節目《尋找桃花源》。目前我和攝制組已經行游了福建、浙江等地,我們大約會制作10集節目,每集30分鐘,主要提及一些古村鎮、傳統的手工藝、客家文化遺跡、漢服、素食、游學體悟等。
除此之外,我會在周莊古鎮主事一家古琴琴社。大約就是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