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南眉一生與茶結緣,1960年從浙江農業大學畢業時,正逢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成立,徐南眉也就成了第一批茶研究人員。2003年,在西安發現世界上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宮廷茶具的法門寺,徐南眉和一些專家根據我國多年的研究成果,并結合我國著名的茶圣陸羽《茶經》中所記載的唐代煮茶方法,主筆設計了一套大型的大唐宮廷茶道表演。
西安是盛唐的都城,而中國的茶文化正是從唐代起源的。據史料記載,唐代的茶不像現在,是團餅茶。過去,茶也不是沖泡的,而是煮來喝。因此,徐南眉設計的大唐宮廷茶藝表演中,科學地再現了碾茶(把茶餅碾碎)、煮茶、皇帝賜茶給功臣嬪妃等宮廷茶道的場面,整個茶道的表演演員包括皇帝、大臣、宮女、禮官、泡茶師等多達36人,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次茶藝表演。
徐南眉退休后依然致力于推廣茶文化,向民眾普及茶道表演,自己還編寫了例如《茶文化常識》、《茶藝培訓基本知識》的教材,方便民眾了解、學習茶文化。
茶道意味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吳覺農先生曾在《茶經述評》一書中寫道:“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茶道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古人品茶講究六境:擇茶、選水、侯火、配具、環境和品飲者的修養,其一招一式有極嚴格的要求和相應的規范。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品茶有一條法則,叫做“三點”: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景色宜人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明代品茶要求更為嚴格細致,有“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即: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吟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含,十一會心,十二賞鑒,十三文僮。“七禁忌”即:一不如法,烹點不得法;二惡具,茶具不清潔;三主客不韻,主人、客人舉止粗俗;四冠裳苛禮,過于拘束禮儀;五葷肴雜陳,茶貴清,一案葷腥,不能辨味;六忙見,沒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間案頭多惡趣,環境布置俗不可耐。
因此,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的說法。
茶道的禮儀是頗為講究的在客人面前先將茶筅洗凈,然后輕敲三下舉起兩下后,便完成了清洗的動作。而在結束的時候,則是先用熱水將茶碗中的余茶洗凈,然后用熱水洗凈茶筅,最后輕敲兩下后舉起,如此便完成了結束時的清洗動作。即使同樣是茶筅,但是開始和結束時的意義卻有不同,不能加以混淆。
在喝茶的時候轉動茶碗,是為了避免從正面飲用的意思,將茶碗轉動一圈半,并離開茶碗的正面后,便可以開始飲用,而飲用完后再加以清潔嘴角所碰觸之處,然將茶碗轉回正面,如此重復。
如今的時代,茶樓、茶館就是喧囂都市的幽靜竹林,紫砂壺、字畫、流水、古琴聲……這樣的環境令人內心安寧;泡一杯茶,慢慢享受它完全的滋味、美麗的顏色、茶的芳香和口味,以及周遭氛圍。靜心冥想,當你使周圍的世界平安美麗時,你的心和頭腦就有了相同的心境。
茶葉品質
茶葉品質的好壞,可以用感覺器官來進行鑒別,稱為感官評審。對茶葉品質的評定,可分為干評外形(嫩度、色澤、條索、整碎、靜度),濕評(開湯評)內質(香氣、湯色、滋味、葉底)。在專業評茶的部門,還有專業的茶杯、碗、樣盤、葉底盤等。
除感官評茶內容外,鑒定茶葉品質的好壞,還要鑒別茶葉有否變質,有否異味(如焦煙味、酸餿味、陳味、腥味或其他物品污染味),如是隔年的陳茶,則綠茶色澤會發黃有陳味。
茶葉由于疏松多孔,表面積大,葉內又含有茶多酚、蛋白質、果酸、糖等多種親水性成分,因此當空氣濕度增加60%以上,茶葉就易吸濕變質,同時茶葉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極易吸收外界異味,因此在茶葉儲藏中要保持干燥和隔絕異味、隔絕氧氣。
煮飲技巧
水是茶葉沖泡之關鍵,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重視泡茶用水,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寫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提到勿用停滯不動的死水,要用涓涓流動之新泉。
中國茶類十分豐富,各類茶由于采制原料老嫩不同,因此沖泡中對水溫的要求也不一,茶葉根據鮮葉原料老嫩,制成的茶葉品質也不同,鮮葉越嫩,制成茶葉級別越高,沖泡時要求水溫較低,一般細嫩原料制成的名優綠茶沖泡水溫以80℃為宜,這時泡出的茶湯嫩綠明亮,滋味鮮爽,香氣清高,如溫度過高,則湯色變黃、滋味變苦,維生素C大量破壞。原料較成熟的鮮葉制成的茶葉則沖泡水溫要求較高,如烏龍茶,沖泡時不僅要100℃的水溫,且在沖泡前要溫茶具,沖泡中還要拿開水沖淋壺身加溫。如緊壓茶,則要求在水中熬煮,才能將茶葉中的成分浸提出來。
茶葉沖泡的時間、次數和茶葉類別、用茶數量都有關系。據測定,第一次沖泡后,茶葉中有50%的可溶性物質浸提出來,第二次沖泡可浸提出30%,第三次可浸出10%,第四次沖泡則茶湯中可溶性物質已剩無幾,因此一般茶類以沖泡三次為宜。但因各茶類原料老嫩不一,置茶數量也不一樣,其湯茶中水浸出物的含量也不一致,因此泡茶時間以及次數也各不相同。
當茶葉第一次沖泡后品飲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茶湯時,即可加水,加水到杯子的三分之二,此時前后二次茶湯達到均勻分布。據測定,茶葉中的氨基酸最容易溶解于茶湯中,第一次沖泡即有80%的氨基酸浸出,其次為咖啡堿,可浸出70%,再次為茶多酚,可浸出45%。各類茶由于揉捻程度不一,其內含成分也不相同,如紅茶揉捻就比綠茶充分,尤其是紅碎茶,經揉切制作而成,細胞破碎率高、顆粒小,其浸出率往往高于綠茶20%左右,因此很易浸出,沖泡次數要減少。